自2010年實施農村清潔工程以來,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今年,農村清潔工程雖然已不在全省33項民生工程之列,但農村垃圾治理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垃圾圍村”亟待整治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我省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和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一些城鄉接合部、村村交界地帶成為垃圾治理“三不管”的死角。少數村民焚燒垃圾,污染空氣。農村垃圾收集難、運輸難、處置難依然困擾美麗鄉村建設,影響農村環衛整治成效。
日前,記者在懷遠縣雙橋鎮趙集村看到,一條干枯的河溝內,堆積了很多生活垃圾,塑料袋、飲料瓶、廢舊禮品盒等,滿溝的垃圾無人清理。“這在村里太常見了,村里房前屋后都有垃圾,由于沒有清潔工,村里沒有垃圾桶,村民將生活垃圾隨意傾倒。 ”村民趙虎說。
“每到夏天,村里那些垃圾堆就會發出臭味,也會滋生蚊蟲細菌,危害村民身體健康。實在看不下去了,政府有關部門才會派人來清運一次。” 碭山縣朱樓鎮邵寨村村民邵乾華對記者說,上級檢查衛生只到鎮上街道,很少到村里來,村里依然是垃圾遍地。前些年村里也安放了一些環衛設施,但因為沒有環衛工,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真是浪費。
太和縣民生辦主任郭昭告訴記者,皖北地區地廣人多,清運垃圾的設備和保潔員很難配齊,是養護這些設備及人員工資,都需大量資金。 “在一些偏僻鄉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收垃圾費也成問題。如何解決資金保障和設備正常運轉,是下一步改善農村環境的前提。 ”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 ”這是幾年前群眾編的順口溜,現在仍是一些農村環境狀況的真實寫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溝塘河壩、田邊路旁,不僅氣味難聞,而且對地表水、淺層地下水也存在污染,導致農村環境惡化,直接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
在今年省“兩會”上,人大代表劉兆水在發言中提到,我省農村清潔工程并沒有覆蓋所有自然村,單靠自然村自身很難進行環境衛生保潔和垃圾收集、清運。他建議將農村垃圾處理繼續列入省級民生工程統籌安排,開展農村垃圾綠化處理知識講座和文明生活方式專題教育,完善農村垃圾處理運送體系及下水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獎補優惠政策,解決農村垃圾處理經費缺乏的問題,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納入目標考核。
創新模式破解難題
農村地區垃圾治理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農村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撐,在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與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農村居民居住分散,給農村垃圾清運處理帶來了很大困難,建立一套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投入很大,運轉困難。要改變農村垃圾治理難題,不能僅靠政府財政投入,還應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發展農村環衛產業。
3月14日,在 全椒縣十字鎮華林新村,環衛工王正萍一大早就開始打掃衛生,她告訴記者:“我們一天工作七八個小時,主要收集路面上和綠化帶里的垃圾,以及住戶門前的垃圾桶,把所有垃圾倒進環衛電動車,然后運到鎮上的垃圾中轉站,最后通過垃圾運輸車送到滁州市垃圾處理廠。”村主任楊家勝說:“以前的老村子,村民住得很分散,垃圾清運不好辦。如今建設了新村,村民集中居住,幾乎和城市里的小區一樣,每兩三戶人家門口就設置一個垃圾桶,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環衛工每天都干活,保持社區環境衛生,將來還將采用城市小區的物業管理模式。 ”
在全椒縣石沛鎮,記者看到街道上沿路的店面門前,相隔不到十米,就放著一個紅色或綠色的塑料垃圾桶。路邊幾個保潔員拿著掃帚正在打掃衛生。“鎮上的人流量較大,住戶比較密集,所以放置的垃圾桶多,我們勸說居民直接把垃圾放進桶里。 ”該鎮一位分管環衛的負責人說,隨著村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隨手亂扔垃圾的壞習慣有所改變。
該縣美好鄉村建設辦副主任陳繼龍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全縣實現垃圾處理區域一體化,創新PPP合作模式,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參與治理”的方式,由一家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中標,集中清理農村積存垃圾9000多噸,清理門前三堆(小糞堆、小草堆)8000多處,河塘溝渠清淤7200多處,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陳繼龍對記者說:“引進環衛企業,解決了各鎮單打獨斗、治理標準不一、垃圾傾倒責任不明的問題,解決了就近收運、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推行市場化治理,所有前期投入由中標企業融資解決,政府給予10年運營許可權。每年垃圾處理費用由縣財政承擔70%,群眾承擔20%,鎮財政承擔10%,緩解了政府前期投資壓力。 ”
探索治理長效機制
今年,我省出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實現所有鄉鎮、村莊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全覆蓋,使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置。
3月20日, 潛山縣官莊鎮副鎮長余文革告訴記者:“為打造山區旅游鄉鎮,鎮政府把垃圾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文化墻、標語等形式,廣泛宣傳農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意義,營造人人參與農村清潔工程的氣氛。這項工作雖然任務艱巨,但貴在堅持,只要常抓不懈,就會抓出實效。 ”
余文革說,目前該鎮已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方式,實現全鎮垃圾處理常態保潔、長效運行。鎮里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定期巡查,確保保潔范圍內無漏掃(撿)、無暴露垃圾、無衛生死角。
省住建廳村鎮處郭佑芹副處長告訴記者,破解“垃圾圍村”,既要強化頂層設計,建立行之有效的農村垃圾處理運行機制,又要提高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使他們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此外,處理農村垃圾,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將治理情況納入對縣級政府考核。
記者了解到,我省將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保障長效機制,各地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不斷創新。如建立省、縣(市、區)分級負擔的鄉鎮生活垃圾治理設施建設投入體制,探索以地方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設施運營資金保障機制,大多數鄉鎮建立環境衛生管理規章制度及環境衛生考核獎懲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垃圾處理市場化,引進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處理,實行項目招標和運營管理監督考核。
新聞鏈接:
2010年,省政府將農村清潔工程列入省民生工程。5年來,省級財政總計投入10.5億元,縣(市、區)財政投入4.5億元。至2014年底,我省全面完成農村清潔工程建設任務,有效改善了全省農村人居環境,鄉鎮生活垃圾處理率達80%,60%的村莊配置了垃圾收運設施。自2015年開始,全省開展農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專項行動,到2017年底實現農村(鄉鎮駐地建成區、中心村、自然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實現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電視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