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實現了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十一連快”,農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進展。但是隨著國內外環境條件變化和長期粗放式經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超過進口價格,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農業生態環境受損,耕地、淡水等資源緊張。農業要實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打破發展瓶頸。
“兩型農業”就是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為重點,推廣應用節約型的耕作、播種、施肥、施藥、灌溉與旱作農業、集約生態養殖、秸稈綜合利用等節約型技術,推廣應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減少農業廢棄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保護環境等環保型技術,大力培養農民和農業企業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觀念,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集約農業等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形態,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兩型農業”,必須減少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逐步退出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推進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促進受損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
實踐證明,化肥特別是氮肥的大量使用,不僅影響肥效的發揮,而且土壤中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調,土地板結、地力下降,還造成嚴重浪費。60%以上的化肥未被植物吸收就流失了,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尤其是化肥污染,即亞硝酸鹽污染。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如果將化肥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每年可節約化肥231.9萬噸;增施有機肥,將有機肥與無機肥施用比例恢復到0.45﹕0.55,每年可替代化肥386.4萬噸。遞減化肥用量的潛力很大,既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又可治理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不合理的過量使用農藥,特別是高毒、高殘留農藥對人體危害很大,不僅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出口,而且嚴重危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據統計,我國每年使用農藥30多萬噸(折百)、制劑100多萬噸。我們通常說打到靶標作物上的農藥利用率大體上為35%,其他65%農藥飄失或流失到非靶標作物、土壤或水域中。如果將農藥的有效利用率通過10個百分點,每年可節約農藥3萬噸(折百)。因此,要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嚴禁生產與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過量用藥,大力推廣綜合防治、生物防治辦法,大力發展沼氣,用沼液代替農藥,采用各種科學的方法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