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山多地少,農業生產受資源約束,與發達省份比,農業集約化和規?;潭冗€比較低,互聯網時代給廣西農業信息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為廣西現代農業借助科技手段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廣西制定農業信息化工程標準體系,著力打造農業云平臺和大數據管理平臺,搭建農業數據信息中心,開發了大數據分析模型、建設了一批農業應用系統,進一步整合信息資源,建立起農業數據資源庫,在110多個市縣300多個鄉鎮搭建起電子服務平臺,農業大數據在管用、實用上做文章,使信息“孤島”連成“大陸”并活化起來,讓數據更好地為政府決策和服務三農提供科學依據,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現代農業的水平顯著提高,開創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局面。
統計決策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在大數據平臺建設方面,廣西農業廳走在了全區前列,值得借鑒和參考,為領導決策提供了精準依據。”今年5月初,為搭建政府系統電子政務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平臺到廣西農業信息中心調研的廣西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調研組負責人宋慶榮對記者說,“農業部門在實現基礎數據系統化的基礎上,建設了數據比對、分析研判、圖形動態展示等大數據平臺,并在農業系統內實現了信息共享,直接服務于各級領導的決策。”
以往報災情,要拿筆做好記錄,回到辦公室逐一錄入系統再發送,耗時耗力又沒有時效性,還容易出錯。自從開發了農情信息管理系統,現在一旦發生洪澇災害、臺風等災情,農情員到現場后,只要用安裝有農情信息管理系統APP的手機一拍,打開災情報損界面,填完相關數據,輕輕一點,災情信息立即就傳到了上一級,迅速、直觀、可視,災情一目了然。
“現在的農情是每周一報,手機APP操作便捷,在災情發生現場就可以辦公,不僅基層的農情員輕松,我們也比以往輕松多了。”自治區農業信息中心農情科農情員羅蓉介紹說,“以往基層報災情靠爛筆頭、破本子,走的程序多,耗費的時間長,省一級的農情員收集災情靠電話催,催急了,個別基層農情員為了應付,有時候可能報上來的數據就不準確。自從有了這個系統,只要做到簡單的‘三個一’,就可以完成報送,簡單易懂好學。而且系統有定位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有些農情員偷懶隨意用其他地方的圖片糊弄的情況出現,真正做到了有圖有真相!”
目前,廣西農情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主要農作物的生產進度、面積落實、技術推廣、苗情長勢、產量預計、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等信息的采集與報送。此外,廣西還在全區建立了25個苗情監測點,對水稻、玉米、甘蔗進行觀測。開展甘蔗的監測預警工作,每月進行食糖市場形勢分析,對糖料與食糖生產動態進行研究,并向農業部提供全區糖料與食糖市場預警分析報告。這些監測預警的數據及災情數據,為政府決策、恢復生產提供可靠的依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海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