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央視《焦點訪談》:鄉土中國農村系列調查:好地怎么撂了荒
民以食為天。我國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每一分耕地都要格外珍惜。但是前不久,就在本應稻浪滾滾的時節,記者在湖北省的產糧大縣隨縣,卻看到了這樣的景象:許多肥沃的農田里竟然長滿了荒草。這是為什么呢?
在湖北省隨縣群聯村,記者見到了剛剛從外地打工回家的李金國和李義澤。眼前是他們兩家的承包地,不過卻是一片荒蕪,有的地方已經成了堆放沙子的沙場,連沙堆上都長出草。
李金國告訴記者,他外出打工,這地就一直荒著,有四、五年了。這一片有二、三十畝,往村子里走,撂荒的面積更大,起碼有500畝,荒了一半。
撂荒耕地的不只李金國他們所在的村子。在魯城村,離村子近一些的稻田里,有人正在除草。地勢稍高的地方,就能看到成片成片的摞荒地。村民張高志說,他們村撂荒的土地有兩、三百畝,占耕地一半以上。
記者一路走訪了四、五個村莊,處處能看到摞荒的地塊。有的荒地草太茂盛,干脆放養上了水牛;有的水田完全被放棄,里面長滿了樹木和荒草。當地人說,這些原來都是基本農田。
隨縣是糧食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產量在湖北省始終居于前五名。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還不到兩畝。雖然耕地稀缺,但是村民們反映,這兩年撂荒的地卻越來越多了。
記者一路走訪,撂荒土地確實不少,一位村里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農作物一年兩季,夏季種水稻,冬季種小麥。他所在的村1900畝基本農田,夏季還好些,冬季撂荒的現象更加嚴重,正常情況下也就種七、八百畝。
2015年初,隨縣所在的隨州市農業部門曾發布報告,對冬季小麥撂荒進行了調查統計。報告顯示:包括隨縣在內,當地部分鄉鎮冬季土地撂荒面積占耕地面積的65.2%,同比增長4.9%。推算顯示,隨州全市常年冬閑田50萬畝左右。冬夏兩季都撂荒,也就意味著耕地一年到頭都在曬太陽,難怪有些田地里連野樹都長得這么高。那為什么好好的地就這么荒著不種呢?
多位村民和當地農業部門負責人以種植水稻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整理土地就需要100元,購買稻種、育秧、插秧200元,農藥100元,施用復合化肥150元,收割又要100多元,搶農時的話雇用三、四個人工,每個人工還得50到80元。水稻每畝收獲1000—1200斤,每斤售價1.2元計算,夏天忙上一季每畝就剩個三、四百元,這只相當于當地村民外出打工兩、三天的收入。而冬小麥的價格和產量都不如水稻,收入更低,這兩年隨著生產成本提高,小麥收益就更差了。這也是冬季撂荒比夏季嚴重的主要原因。
那話說回來,夏季水稻每畝三、四百元的收入,雖然不算高,但如果種上10畝,就是三、四千元,100畝就能收入三、四萬元,在隨縣的均川鎮,有種糧大戶種了2000畝土地,一年下來利潤有三、四十萬元。那么為什么沒人愿意多種地呢?
隨縣萬合鎮郭家溝村支部書記彭明慧說:“現在有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就說,我的地,我不要錢,你給我種上,不荒就行,那都沒人種。”
記者一路走來,看到田里干活的都是老人和婦女,沒有青壯年。魯城村村民張高志今年72歲了,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孩子們都在外打工,老兩口在家種地,后來年齡大了,農活有些干不動了,5年前就放棄了冬小麥的種植,家里的地一年有半年撂荒,收入也下降了。
記者了解到,像這樣的情況在當地不在少數。唐縣鎮白園村支部書記劉仁付告訴記者,他們村一共有4200多人口,出去打工的有2200多人,占勞動力比例70%左右。
勞動力缺乏,是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但是記者在魯城村也看到了這樣的情況:村民張高志想種地,但是田里沒有水,這地依然沒法種。他說,崗上沒有水就種不成地,他們自己拿錢打的井,雖然旁邊有溝渠,但從修好就沒放過水。
確實,在這些農田邊,可以看到修好的引水渠,由于長期不用,有的已經斷裂廢棄,殘存的渠道里積存著雨水,農民澆地只能用自己打的井,從井里引水的水管和旁邊的引水渠形成了鮮明對比。那么早已修好的引水渠為什么沒水呢?
唐縣鎮農辦主任張漢明說:“我這幾個大的水庫主渠道還沒有完全修起來,得先有主渠道才能往下分流。”
這位負責人說,在當地,除了大中型水庫由縣里負責外,占數量最多的小型水庫及其配套設施都歸鄉鎮負責,由于財力有限,通往一些村的主渠道還沒修起來,也就放不了水,沒有水也就種不了地。在群聯村,村民李義澤告訴記者,他們緊臨著縣里負責的大水庫,連接水庫的主渠道也修通了,但有水也不放,還是種不了地。
按照村民的指引,記者找到了引水渠,水渠原本三、四米寬,全是水泥鋪就,看得出投入不小。但里面堆滿垃圾,長滿了荒草。怎么有了引水渠卻用不上呢?記者找到了水庫管理部門。
隨縣水利局吳山水系管理處處長劉四新說:“兩個鎮政府對水庫相當重視,去年還花幾十萬,把所有干渠都清淤了。所有的手續都辦好了,沒人來要水。”
一方說不放水,一方卻說沒人要水,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記者查閱湖北省相關規定了解到,農業灌溉用水屬于有償使用。當地水利部門說,他們無法直接面對一家一戶,所以申請用水包括付費都由鄉鎮農業部門負責。記者找到了鎮里的相關負責人—農辦主任張漢明,他說,對有些村莊,這幾年鎮里確實沒有幫助申請用水計劃,但鎮里也有自己的難處:“幫助協調把水放了下來,錢收不上來,這個不好解決,是個矛盾。10戶老百姓,5戶不交錢,目前還沒有好辦法。”
因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每戶要求不一樣,集中收費有困難,水放不下來,地也就種不成。隨州市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土地撂荒現象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有的甚至整沖整畈成片撂荒,對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造成較大影響。那么如何解決土地撂荒問題呢?報告認為,引導土地流轉,提高集約化、規模化是當務之急。
隨縣農業局總農藝師張明學認為:“我們現在提倡家庭農場,戶均兩、三個勞力,種植面積100畝到200畝,勞力投入、機械化、技術指導都合算,對糧食產量有利。”
土地集中之后,便于規模經營,降低化肥農藥和機械化作業的成本,包地的大戶有可觀的收入,把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每畝每年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比自己種地收入要高,還能在農場中打工,再得一份收入。隨縣目前已被列入湖北省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縣,當地正在全力推進這項工作。
記者采訪中還了解到一個情況,目前國家給予的糧食、良種、農資三項補貼每年每畝150元左右,直接發放到承包戶手里,不管地種不種,補貼都照常發放。而土地流轉之后,租地的大戶享受不到這些補貼。
唐縣鎮白園村村民曹文良認為:“應該把這個補貼加到糧食上去,賣糧食就有這個補貼,不賣就沒有,那樣就估計好一點了?,F在國家政策是好的,只是調動不了積極性。”
土地流轉,提高種糧效益,國家都有了相關政策和措施,但是這些要落到實處都需要時間。眼下,村民們眼看著土地這樣一天天閑置撂荒下去,既心疼,又無奈。他們盼望著這種現象早日改變。
土地撂荒,說到底還是因為種糧收益低,調動不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要解決這些問題,根本的辦法還是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糧成本、讓種糧食能賺更多的錢;而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就是有效路徑。也只有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規?;?,農田基礎設置建設和機械化作業才能更好展開。為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隨縣和許多地區一樣,正在推進土地流轉改革。國家糧食局也在不久前指出:新增補貼要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這樣的目標,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地區就能實現的。它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形成社會共識、完善政策配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焦點訪談》2016年7月3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