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農村的文明建筑:昔日輝煌今遭廢棄,成了孤寡老人的聚集地
農村窯洞,這一穴居方式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目前仍然廣泛分布在陜北地區,勞動人民利用了黃土厚硬的特點,鑿洞而居,創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建筑窯洞,窯洞在當時可謂是風靡陜北,誰家要是蓋得上一座窯洞,就稱得上有錢人。
陜北農村的窯洞一般有下沉式,靠崖式,獨立式的建筑風格,其中靠崖式的比較多,大多依靠黃土層比較厚的地方而建。
在當時,一位農民辛勞一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蓋幾座窯洞,因為有了窯洞才能娶上媳婦,所以,窯洞不僅是房子,也是廣大農民財富的象征。
其實在早起,窯洞住起來是非常舒服的,不僅冬暖夏涼,防風防砂,空間也比較大,一個大的窯洞基本就是現在的一個套房,里面放著床桌子柜子還有各種廚具,農民是非常喜歡住在窯洞里的。
可隨著物質生活的發展,各種工業制成品的普及,窯洞開始慢慢衰落,成為了一種落后的象征,很多陜北地區的年輕農民因為貧窮,紛紛走西口,闖關東,離開自己的家鄉
留在窯洞里的,大多數年齡已高的老人,他們苦守在自己辛苦掙來的窯洞里,不舍得離開,更不舍得拆除。
而常年經歷風吹雨打的窯洞, 時間一長,也變得破舊不堪,因為年輕的農民多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老人沒有能力翻修,而很多農民也不愿意翻修,很多掙到錢的農民開始在城市里買房子或者蓋磚房。
孤獨的老人獨自坐在窯洞門口吃飯,目光望向遠方,等待著出遠門的孩子能早日回來。
昔日輝煌的窯洞終究逃不過工業社會和物質社會的打壓,開始衰落下去,大多數都已經破損,而和他們不離不棄的也只有農村的老人了。
盡管窯洞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的一種文化遺產,但得到的保護依然不多,一些住在窯洞的農村老人自食其力,依舊過著艱苦落后的生活,這是他們勞動的成功,也是人類的文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土豫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