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農業部發布《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

[ 作者:龍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30 錄入:吳玲香 ]

推動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結構調整系列組合拳中的“關鍵一拳”。近日,農業部發布《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動該區域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農牧業產業新體系、資源利用新模式、生產生態新景觀,促進北方農牧交錯帶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力爭通過5-10年時間,北方農牧交錯帶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農牧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來自畜牧業和飼草產業的比重超過50%

《意見》指出,北方農牧交錯帶具有不同于農區和牧區的獨特經濟形態,是一類重要的農業空間,也是當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難點。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加快優化生產力布局,著力推進減糧增飼、強牧優特、規模種養、就地加工,做大做強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和地方性特色產業,建設草茂林豐、牧業發達、特色高效、資源循環的生態農牧區。要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堅持種養結合、草畜一體,堅持發揮優勢、分區施策,堅持創新驅動、規模適度,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力爭通過5-10年的時間,基本構建牧農林復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體系,基本建立投入減量、生產清潔、資源節約、循環再生的發展新模式,基本形成藍天白云相連、綠草果樹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間的生產生態新景觀。

《意見》要求,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優化生產力布局、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因地制宜地推動長城沿線沙化退化地區、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地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地區等三類區域結構調整,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優化生產結構、構建農牧產業新體系,做大草產業、做強草食畜牧業、做精特色產業,突出減糧增飼、增牛穩羊、優果壯特;優化資源利用方式、建立生態循環新模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休養生息農業,突出旱作節水、灌溉節水,加快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循環生態系統,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的耕地開展退耕還草、調整種植制度;優化農業功能、形成生產生態新景觀,建設美麗田園、美麗草原、美麗鄉村,突出加大對傳統農牧林產業的景觀化改造,全面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打造美麗宜居的新家園。

專家解讀一:

加快北方農牧交錯帶特色產業發展 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王秀東研究員)

北方農牧交錯帶作為連接我國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大食物生產系統的重要界面,蘊含著巨大的生產潛力,自古就是農區和牧區交錯發展的經濟紐帶。近日,農業部印發《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適應食品安全升級、消費品質提升的需要,聚焦優質中高端,大力發展特色品牌農業。

特色產業潛力初現,產業鏈條亟待延伸

近些年,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北方農牧交錯帶普遍遠離大城市,外源性污染少,且特色資源豐富;加之交通條件便利,消費市場潛力很大,是高效特色產業發展的適宜區域,通過做大做強做精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品,能夠實現品質有保障、產品有品牌、產業有效益。比如,陜西延安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著名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延安市將蘋果產業發展與農村能源建設緊密結合,有序發展畜牧業,探索“養畜建沼、因果定畜、果畜沼結合”的農業生態循環發展路子,促進了傳統優勢農業提質增效、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河北承德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戰略,提出建設綠色有機高端農產品供應中心,搶占京津冀農產品高端市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據承德市統計,特色蔬菜帶動農民年均增收1500多元,占農民收入總額的20%,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效果明顯。

在特色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產業鏈條短、產業化程度不高,初級農產品比重大,多而不優、獨而不特等突出問題。為此,《意見》要求推進特色產品品牌化開發,著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目的就是為了壯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大力推進產儲銷、農企政協同發力,建立大基地、形成大規模、塑造大品牌、做強大產業,加快形成樹、草、糧食和蔬菜的生產布局,提升產業質量效益水平。

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產業

《意見》強調,統籌山水林田草各類資源,合理確定各地發展定位,優選比較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產業覆蓋面大、農民增收效果好的優勢特色產業,制定差別化政策,促進差異化發展。

要在“合”上下功夫。一是要農牧結合,這是農牧交錯帶的本質特征,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就是隨著氣候干旱和濕潤的交替變化,出現草地畜牧業和種植業的交替發展,但總是有農有牧,因此該區域可持續發展需要農牧結合;二是要種養結合,這是農牧交錯帶發展的最大優勢,既可以放牧,又可以種植飼草料,發展舍飼圈養,因此需要種養結合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最大收益;三是要農林復合,這是農牧交錯帶發展的重要保障,推廣該地區對農業生產進行保護性耕作同時,針對生態脆弱,降雨量少,不適合開展大面積人工造林的特點,通過草灌喬結合,建設農田防護網;四是要三產融合,這是農牧交錯帶發展現代農牧業的客觀要求,對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解決農牧民就業,增加農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要避免“四個傾向”。一是要防止開展大規模農業建設的沖動,在北方農牧交錯帶水資源日益短缺條件下,發展產業局限性非常大,要避免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帶來新的污染和生態問題;二是要防止搞行政命令式的推進,要以市場需求為導航燈,避免出現強迫農牧民轉讓土地、命令農牧民調整種植結構等問題,帶來不利的社會影響;三是要防止壘大戶式的發展,這在人多地少的農牧交錯帶,不利于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四是要防止出現一窩蜂式發展,形成生產過剩的新產業,避免產業同質化、發展一致化現象,造成供大于求、價格下跌。

瞄準市場需求,加快特色產業發展

要大力發展雜糧產業。主要考慮雜糧普遍具有抗旱、節水性能,根系發達,抗旱能力強,水利用效率高。同時雜糧食品屬于低熱量、低脂肪、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在歐盟與日本等發達國家,雜糧甚至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糧食,而是屬于功能性保健品。所以發展雜糧作物不僅是節約資源的需要,而且可以滿足國民的日益增長的膳食營養需求。此外,雜糧抗旱耐瘠、省水省肥、病害相對較少因而農藥使用較少,投入成本相對較低,投人產出比明顯優于大宗作物,經濟效益比較高。據有關測算,在土地貧瘠、干旱少雨的條件下,種植同樣面積的雜糧比種植小麥、玉米投入少50%,收入高24%

要做優優質林果業。以交通沿線“綠色廊道”和城鄉結合部“綠核”建設為重點,突出林果產業立體復合發展特色,重點發展以山楂、板栗、蘋果、山杏為主要品種的特色林果產業。從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看,推行草灌喬結合、農牧林復合,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是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相兼顧的通行做法。北方農牧交錯帶降水差異大,可探索推行降水300mm以下地區種草、300-400mm之間草灌結合、400mm以上地區種樹的種植模式,建設優勢特色果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提升果品品質。

要做精特色蔬菜。聚焦菜菌藥三大品種,壯大區域特色產業。蔬菜產業重點發展設施菜、穩步發展露地錯季菜,改造傳統溫室、提升棚室檔次和水平。食用菌產業以草木腐菌同步推進為重點,穩定發展香菇、滑子菇等傳統優勢種類,適度發展平菇、雙孢菇、杏鮑菇等種類生產,積極擴大靈芝、灰樹花等珍稀品種栽培。中藥材產業重點加強中藥材科技示范園與規范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道地大宗藥材標準化種植。

總之,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真正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健康可持續發展。

專家解讀二: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加快建設現代生態農牧區

(中國農科院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所長 王道龍)

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首要前提。近日,農業部印發《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強調立足功能定位,依據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消納能力,優化生產力布局,將北方農牧交錯帶建設成生態農牧區,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

北方農牧交錯帶是一類重要的農業空間

北方農牧交錯帶是我國傳統農業區域與畜牧業區域相交匯和過渡的地帶,該區域東南側是我國主體農業區,西北側則是我國主體牧業區。因此,農牧交錯帶是一條由草原牧區向農耕區、半干旱地區向半濕潤地區、高原地區向丘陵平原地區的過渡帶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帶。

我國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概念最早是由趙松喬提出,當時的提法是“農牧過渡帶”,在之后的研究中,周立三、吳傳鈞在1958年將農業過渡地帶定義為“農業交錯帶”。近年來,程序從地理特征和生態經濟特征角度,提出農牧交錯帶是一種邊際性種植業和草地畜牧業并存的特殊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另外,還有學者從人文及歷史的角度對農牧交錯帶做了詮釋,將該帶定義為傳統農業區與游牧文化相碰撞的地帶。

在眾多學者考察研究基礎上,《意見》依據1981年《中國綜合農業區劃》,綜合考慮近30年區域農業資源承載力、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等情況變化,將北方農牧交錯帶重點區域范圍確定為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甘肅、寧夏、遼寧等7省(區)的146個縣。

優化生產力布局,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

《意見》將北方農牧交錯帶劃分為長城沿線沙化退化地區、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地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地區,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要求,明確了農業結構調整方向和產業發展重點。

長城沿線沙化退化地區。主要包括遼寧朝陽、阜新,山西大同、朔州,內蒙古赤峰、烏蘭察布以及陜西榆林77個縣市。面積31.7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萬人,農業人口1800萬人,種植業增加值780億元,畜牧業增加值700億元。目前,玉米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的40%,產量占到75%以上,一糧獨大,部分縣市玉米產量甚至占到糧食產量的85%以上,種養脫節嚴重。區域內干旱少雨,年降雨量由東南部的400-500毫米降到西北部的200-300毫米,草原退化、耕地沙化問題突出。該區域結構調整方向是控制耗水型產業發展,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重點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推廣高效節水、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適度發展雜糧雜豆、馬鈴薯及設施蔬菜等作物,控制露地蔬菜生產面積,積極發展耐鹽耐旱的沙生植物;適度發展生豬養殖,適度擴大草食畜牧業規模。

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地區。主要包括陜西延安、榆林,甘肅慶陽、平涼,寧夏固原、吳忠,山西忻州44個縣市。區域內大部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植被蓋度低,干旱頻發,年降水量大約400-600毫米,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1050萬人,農業人口880萬人,種植業增加值366億元,畜牧業增加值112億元。目前,林果業是區域內的主導產業,畜牧業比重低。該區域結構調整方向是著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提升旱作節水農業規模,發展優質高效特色產業,重點促進蘋果、紅棗等特色果業品質升級,做大做強特色雜糧和薯類產業;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還草、人工種草,發展特色牛羊產業。

京津冀水源涵養地區。主要包括河北承德、張家口、保定的25個縣市,是京津冀地區的重要水源地。區域內年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從600毫米向300毫米遞減,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775萬人,農業人口544萬人,種植業增加值278億元,畜牧業產值227億元。目前,玉米種植面積達到35%,蔬菜種植面積較大,種養結合不緊密。該區域結構調整方向是加強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發展山壩生態型種養業和節水農業,重點壓縮籽粒玉米生產,穩定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生產,推動仁用杏、板栗、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綠色化精品化發展,加強天然草原保護和優質飼草料生產,發展優質生鮮乳及制品,推廣肉牛、肉羊舍飼圈養。

建設草茂林豐、牧業發達、特色高效、資源循環的生態農牧區

著眼統籌調、適度調、融合調,《意見》提出將北方農牧交錯帶建成草茂林豐、牧業發達、特色高效、資源循環的生態農牧區,努力做到產業發展與生態修復互補互促、農民增收與區域發展同步推進。所謂草茂林豐,主要考慮北方農牧交錯帶是繼草原牧區后的農區第二道生態屏障,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既能服務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又能更好服務2022年北京冬奧會。所謂牧業發達,主要考慮這個區域一頭連著農區、一頭連著牧區,地域相連、產業互補,最有條件率先實現區域內外產業一體化發展,變農牧交錯為農牧融合。所謂特色高效,主要考慮該區域是高效特色產業發展的適宜區域,關鍵是做大做強做精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品,實現品質有保障、產品有品牌、產業有效益。所謂資源循環,主要考慮農牧交錯帶最有條件、最為迫切推進循環發展,比如陜西延安“果沼畜”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探索養畜建沼、因果定畜、果畜沼結合;遼寧朝陽高效節水農業推進模式,推廣地膜覆蓋機械穴播高產栽培等農業節水技術,實現了節水增產一舉兩得。考慮到建設現代生態農牧區,關鍵要發揮好政策導向作用,使得功能區的農戶和地方政府保護生態有效益、不吃虧,建議進一步從國家層面上統籌設計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政策。

一是優先把草牧業作為生態區的主導產業。北方農牧交錯帶是我國旱作農業或雨養農業的主要分布區,牧草植被有著廣闊的生態適應性,同時在多年生牧草覆蓋下土壤不易侵蝕,對季節性干旱也有一定抵抗能力,在一定程度改善了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條件。因此,北方農牧交錯帶要以發展高效草產業、高效低耗飼料業和草食畜牧業為核心,恢復和保護受損草地生態系統,達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的協調發展,實現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雙贏局面。

二是加大對生態農牧區利益補償。北方農牧交錯帶經濟發展水平低,生態環境保護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快建立區域重要農業資源臺賬制度,對耕地、水、生物等重要農業資源進行調查監測、分析評價。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突出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建立區域間的生態補償機制,把生產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結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恢復的關系。

三是完善綠色生態導向的產業政策。農牧交錯帶農村經濟基礎差,社會經濟結構不合理,在該區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不可避免的會與一些村民的經濟發展需求相矛盾,退耕還林還草必然使某些村民的耕地減少;封山育林、草場圍欄封育也會影響村民的生活和能源問題。要以人為本,把解決好村民的收入問題放在首位,統籌安排好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建設,制定鼓勵發展二三產業的政策,利用財政、信貸等宏觀經濟手段積極推進農牧交錯帶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走出依賴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傳統路徑。

專家解讀三:

以草牧業發展為重點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 王明利研究員)

近日,農業部發布《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做大草產業、做強草食畜牧業。這既是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領域,也是該區域畜牧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牧草產業不可或缺

《指導意見》對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戰略定位做出了明確論述,即北方農牧交錯帶是我國繼牧區天然草原之后的第二道生態安全屏障;同時也指出了該區域發展的困境,農牧結構失衡、水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從調研情況看,種植結構單一,玉米“一糧獨大”,草業生產經營體系不健全,用于種植優質飼草料的土地有限,對草業發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生產體系和市場體系都不完善,飼草產品銷售不穩定,價格波動較大,影響農牧民種草的積極性,畜禽養殖飼草料資源不足;種養脫節,一些地方草場持續超載過牧,導致植被蓋度下降、退化沙化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功能減弱;一些地方連續多年種植一種作物,土壤養分失調、耕地質量下降。可以說,區域功能與發展現狀極不匹配。

為此,《意見》對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做出了戰略調整。在發展思路上,明確提出了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推進減糧、增飼、強牧的頂層設計。在發展方式上,秉承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堅持種養結合、草畜一體等基本原則,發展節水農業、發展循環農業、發展休養生息農業。發展重點明確了減糧、增飼、強牧的推進舉措。

這一系列發展路徑的設計,無一不與牧草產業息息相關。減糧的目的是為牧草種植“騰地”,強牧、種養結合、草畜一體更是需要牧草的強力支撐。事實上,牧草是草食畜禽的“主糧”,是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實現農牧結合發展循環農業的關鍵環節。

發展草牧業彰顯區域本色

北方農牧交錯帶屬于半干旱區,半干旱區的特點是降雨量少、蒸發量大,生態十分脆弱,美國等西方國家非常重視本國半干旱區的保護工作,對開墾土地實行嚴格的保護性耕作措施;我國一些科研院所也在農牧交錯帶設立了科研站點。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證明,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理想利用模式是:在天然草地上合理放牧,在居民點周邊等適宜地帶種植多年生牧草或一年生飼草料作物,在河谷等適宜地帶開墾建設高標準農田種植糧食作物、蔬菜和特色林果等,形成以草牧業為主,糧食產業為輔,特色小雜糧、蔬菜、林果等產業為補充的產業體系和產品結構。

牧草根系發達,保水固土能力強,通過種植牧草,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疏松改良土壤,保護生態環境。全面實施牧草與其他作物的合理輪作或間作,可有效培肥土壤,顯著改良土壤生態環境,這已得到嚴格的科學論證。在此基礎上,推動草食畜牧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實現農牧結合、草畜一體化,形成生產閉環,構建出更為穩定和良性循環的農田生態系統,持續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極大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意見》提出減糧食、擴飼草,建基地、促研發,加強改良、增牛穩羊等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的發展方略,必將切實推動交錯帶重現本色,擔當起國家第二道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與使命。

為此,《意見》明確鼓勵在降水300毫米以下地區種草、300-400毫米之間草灌結合的種植模式,改造景觀、開發休閑功能。同時繼續并全面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深入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實施草原生態保護重大工程,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其目標是基本建立“投入減量、生產清潔、資源節約、循環再生”發展新模式,形成藍天白云相連、綠草果樹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間的生產生態新景觀。

草牧業能撐起大民生

《意見》緊扣農業結構調整的目標要求,提出力爭通過5-10年努力,基本構建草食畜牧業全產業鏈,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農牧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來自畜牧業和飼草產業的比重超過50%。可以看出,發展草牧業是實現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農牧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一方面,北方農牧交錯帶是連接農業種植區和草原生態區的過渡地帶,屬于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好,適宜種植優質牧草和加工干草產品。由于種草養畜是對植物全株營養體的利用,發展牧草產業順應了區域資源稟賦特性,能有效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持續優化,對牛羊肉等草食畜禽產品消費持續增強,發展草食畜牧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因地制宜謀篇布局,充分利用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資源,草牧業完全能撐起大民生。

為此,《意見》做出了“立草為業”的制度安排:一是確立了草產業發展途徑。減糧增草,調減籽粒玉米500萬畝以上,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同時強調利用現有耕地,發展人工種草和草田輪作,擴大苜蓿、燕麥草等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優質飼草料生產基地。此外,在長城沿線沙化退化地區、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地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地區三大區域的生產力布局上,《意見》也作出了詳盡的部署,旨在確立草產業發展途徑,抓好落實。通過不斷壯大牧草產業,將糧經飼種植面積比例調整到4:3:3左右。二是明確了草食畜牧業發展方向。增牛穩羊,突出發展奶牛,穩定發展肉牛肉羊。明確要求以牧草種植基地或人工放牧場為依托,以奶牛養殖、乳品加工為重點做強奶業,推進奶牛養殖小區牧場化改造,建設優質奶源基地;支持發展肉牛肉羊適度規模養殖,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人工放牧場,擴大基礎母牛的養殖;加強絨毛用羊及馬、驢等地方優勢特色品種開發利用,打造具有獨特風味的高端肉制品和乳制品。

總之,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人與地的矛盾,發展的直接問題是生產結構不合理,沒有按照適合本地特點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發展農牧業。解決農牧交錯帶的發展問題,從當前看,要加快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玉米產能和庫存,增加飼草料、小雜糧、特色林果供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補齊生態保護建設這一短板;從長遠看,要從根本上解決人地矛盾,合理確定人口、產業發展規模,實現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 色A在线免弗看五月丁香 | 久久精品午夜91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