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水稻生產第一大國,稻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世界栽培稻的主要起源地。在漫長的耕作實踐中,廣大勞動人民培育出數以萬計的水稻品種,創造了類型多樣的栽培技術,不僅為華夏民族繁衍傳承提供了豐富營養,而且為人類稻作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水稻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和口糧品種,面積占糧食作物的27%,產量占34%。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飲食習慣差別較大。西方以肉食、牛奶、面包為主,而我國米、面、菜、肉兼而有之,特別是主食消費以大米為主,除了蒸煮米飯外,還加工成米粉、米線、米糕等產品,為居民日常消費提供了多種選擇。
民以食為天,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央明確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稻谷作為我國第一大口糧品種,常年消費量4000多億斤,占糧食總消費量的30%左右。盡管目前國內稻谷供求平衡有余,但應看到,隨著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稻米需求長期呈增長趨勢。同時,大米世界貿易量只有4300萬噸,不到我國消費量的30%,靠國際市場調節的余地小,只有毫不放松抓好國內生產,才能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在這方面,水稻要發揮重要作用。一是保供給。要守住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過去我們努力保全部、保所有品種,現在不可能做到,只能有保有壓、有取有舍,集中力量把最重要、最基本的保住。水稻、小麥這兩大口糧品種是必保的,從現有的生產水平看,實現絕對安全的目標,水稻、小麥面積應穩定在8億畝。二是保收入。水稻是農民重要的經營性收入來源。要大力發展優質稻,推進訂單生產、實現優質優價。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推廣稻田養魚、養蝦、養蟹等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還要推進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加工增值。三是保生態。稻田作為最重要的人工濕地系統,在蓄滯洪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氣候和維護生態平衡中具有其他農業系統難以取代的作用,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要積極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稻田生態環境,實現稻花香、稻米優、稻田美。
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要把打造大米品牌作為促進種植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一要加強基地建設。在水稻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選擇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縣,優先開展稻米生產功能區建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基礎地力,用健康的土壤生產優質的大米。二要加快標準制定。完善稻米生產設施標準、栽培技術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實現生產過程的標準化、管理方式的標準化、產品加工的標準化,為消費者提供外觀好、品質優、風味佳的稻米產品。三要加強品牌宣傳。支持地方政府和大米企業加快商標注冊,打造一批公用品牌、企業品牌,不斷增強產業發展競爭力。
(作者系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12月10日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