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我帶團隊調研走訪了幾十個縣,深切感受到,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制度創新和政策給農民增收帶來了新機遇。
比如,山東禹城的農民增收以前主要靠外出務工,近年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推進空心村整治、新社區建設。僅房寺鎮近2萬農民就實現了就地村鎮化,通過土地流轉經營涌現出一批種菜大戶、特色農莊,農民資產性經營性收入雙增。
但是,我也很明顯感受到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的“重城輕鄉”“重工輕農”仍然存在,制約了城鄉要素交換,阻礙了農民收入增長。所以,還是要城鄉一體化發展,釋放農民收入增長新動能。
——北京師范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劉彥隨
近年來,財產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然而,農村集體產權歸屬不明晰,資產資源要素的活力難以釋放,導致農民財產性收入水平相對偏低。意見明確提出,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效機制,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釋放農民增收新動能。
首先,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承包地、林地、草原、“四荒地”、宅基地、農房、集體建設用地等確權登記頒證,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繼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有序推進農村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有效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其次,激發農村資源資產要素活力。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工商資本合作發展民宿經濟等新型商業模式,因地制宜采取資源開發利用、統一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混合經營、異地置業等多種實現形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同時,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作用,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探索農村新型社區和產業園區同建等模式,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及農民增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