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了十多年的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功不可沒。在新形勢下,應怎樣轉變理念,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近期,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通過推進農業補貼制度改革,實現向“綠色生態”轉變。
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談了他對《方案》的理解和感受。
談到《方案》出臺時機,姜文來用“應運而生”形容。自2004年起,我國先后實施了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2015年,又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農業補貼政策的實施,對于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但農業補貼制度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導致玉米等部分農產品與國際競爭力不強、對農業資源保護力度不足、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矛盾加劇等,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障礙。
“針對農業補貼的利弊,未來農業補貼的方向就是放大其利,減少其弊。”姜文來說,要在保障農業補貼總體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對農業補貼制度進行適當調整,向增加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保護生態方向調整。
“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來看,也迫切需要由追求‘量’向追求‘質’轉變。”姜文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支撐了13億人口的農產品需求,但重金屬污染、水資源浪費、土地板結、秸稈焚燒等問題接連出現,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壓力,必須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農業發展之路?!斗桨浮返膶嵤?,有助于補齊農業補貼制度“綠色”短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如何實現農業補貼制度向“綠色生態”轉變?姜文來認為,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吃透《方案》精神,認真學習和領會,掌握其精髓,將其化為理念和工作的指南,從思想上重視,從資金上支持,從人才上培養。其次,要制定《方案》實施路徑圖,明確任務、實施路徑和時間表,抓住重點整體推進。最后,要建立評估和考核體系,對《方案》實施進展跟蹤,評估其優劣,為進一步優化調整方案奠定基礎,同時建立黨政考核體系對其實施情況進行考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財經報2017-01-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