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2017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共6個部分33條,提出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文件明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力爭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其中涉及林業部分具體包括:
一、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鞏固主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加快北方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形成以養帶種、牧林農復合、草果菜結合的種植結構。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綠色產業。實施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鼓勵各地爭創園藝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二、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進度,上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期滿后,將符合條件的退耕還生態林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落到實處。繼續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推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建設。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補助政策。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加強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推進沙化土地封禁與修復治理。加大野生動植物和珍稀種質資源保護力度,推進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治理,繼續開展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
三、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
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加大實施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和主要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力度。加強中低產田改良、經濟作物、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科技研發。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打造一批“星創天地”。加強農村科普公共服務建設。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深入推進現代青年農場主、林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
五、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脫貧攻堅,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深入推進重大扶貧工程,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六、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重點補主產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收入、綠色生態。健全林業補貼政策,擴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實施范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加快轉型升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林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