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在“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當前我國農村市場發展最不充分、市場體系最不完善,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因此,“十四五”期間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
一、鄉村振興必須市場有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首先,鄉村振興的重點和著力點是鄉村經濟振興,鄉村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只有加快發展農村市場經濟,才能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其次,推進農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迫切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選擇作用,要充分利用農村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把鄉村沒效益沒需求的農產品淘汰掉,引導鄉村振興優質資源要素向名優特農產品集中。再次,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的公共財政投入,需要利用市場機制,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村,沒有鄉村市場吸引社會化資源要素,鄉村振興就是無米之炊。同時,鄉村振興要用好鄉村沉睡的資源,鄉村資源不僅需要市場優化配置,而且需要市場再度激活,沒有良好的鄉村市場,就不能激活鄉村資源發揮作用。當然,鄉村振興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具有其歷史特殊性,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場的力量振興。因此,還要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要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
二、當前鄉村市場的三大問題
鄉村市場天生發育不良,受鄉土文化的影響以及農業發展自身的特殊性限制,鄉村市場有許多天然的不足,與城市市場相比,鄉村市場主要存在三大問題。
1.邊界不清,政府之手影響市場運行。我國鄉村市場脫胎于公社體制的計劃經濟,加上多年來的政府行政力量的脫貧幫扶,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因而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還大量存在。如政府大包大攬地干預農民具體的經營行為和生產行為現象不少,特別是政府通過直接投資項目等方式主導農業生產,導致農產品脫離市場導向而盲目擴大生產,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出現脫節,一些農產品的產能過剩而價格快速下跌。一旦在農產品滯銷,政府又組織銷售導致市場價格扭曲。每每在農產品價格上漲和下跌之時,政府就會對小農采取有力的宏觀政策進行調整,造成單個農產品供大于求與供不應求現象交替出現,扭曲了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了市場機制作用發揮,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與農業的發展,造成政府越位與市場缺位的問題時有發生。
2.城鄉分割,城市市場與農村市場嚴重脫節。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之間聯系不緊密,處于相互分割狀態,是當前農村市場的重要問題。城鄉市場之間商品流通阻隔,信息交流不暢,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地位不對等,特別是城鄉農產品市場,供銷嚴重脫節,農村品質好,價格低的環保農產品很難進入城市市場,農村商品進入城市老百姓的生活市場成本很高,在農村批發幾毛錢一斤的蔬菜到城市市場賣幾塊一斤,農民卻沒有賺到錢。例如,城市市民吃紅薯葉,吃的是城邊菜農用化肥農藥等種出來的,農村人用有機肥種出來的生態紅薯葉卻難以進入城市市場,只能給豬吃;農村的紅薯豐收了,也很難進入城市市場,農村人也給豬吃,但是,豬吃了長的肉還遠不如賣紅薯賺的錢。再如鄉里的生態糧食、土雞蛋、土豬肉等農產品,對接城市市民的消費市場很難,還是長在深山無人識。
3. 發育不良,拉動農村經濟的動力不足。農村市場還是一個剛脫離自給自足的低級農產品市場,實力不強。一是農村市場特色農產品雖然總量可觀,但是產地分散,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村出售的糧食、油料、生豬等主要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沒有競爭力。二是農村市場基礎設施差,市場建設簡單簡陋,市場保鮮保值的冷鏈物流等設施不足,市場深加工能力弱小,市場的價值增長鏈沒有形成,包裝文創、保鮮、貯運等流通體系和銷售體系發展滯后。三是農村市場產品單一,農村除了農產品和工業必需品等商品市場外,農村的產權市場、金融等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均不發達,農村的市場交易完全依賴商品市場,嚴重阻礙了農村市場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形成。
三、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良好結合
市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只有政府有為,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市場服務,才能實現市場有效。
1.建立完善的農村產權制度。完善的產權市場是產權有效交換的前提,產權不能交易城市資本和社會資本就很難進入甚至不敢進入農村,會給鄉村振興造成嚴重的投入障礙,影響鄉村振興的進程。要加快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讓農村產權逐漸進入市場交易,破解農村產權交易難題,豐富農村市場的交易要素,讓農村產權充分流動,讓農村發展要素能夠在市場流動中保值增值。
2. 培育多元的農村市場主體。農村市場主體不健全,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的成長。要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其市場競爭能力,形成市場主體百花齊放的局面。同時,要重點培育農民的市場能力,引導農民依靠新型農業組織,成為農村市場主體,提高市場化經營能力,參與市場競爭。此外,要強化農民市場意識,消除其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培養具有現代市場意識的新型農民市場主體。
3. 建設完備的農村市場體系。突出湖南特色,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出貢獻。要根據產業市場化的要求強化精細服務,建設精細市場,完善農村產業鏈,供應鏈建設,著力打造農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加快冷鏈物流服務,電商物流等便捷服務,完善農村市場化的社會服務。要加快構建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開辟農村勞動力交易市場,建立農村人才交流市場。
4. 優化良好的農村市場環境。把農民經營行為和生產行為“放”給市場。主要是減少政府產業選擇的直接介入,從引導與激活要素上著力,在要素集聚平臺打造、科技創新推廣、品牌創建、標準化監管等層面優化制度供給、政策供給、服務供給,推動有效市場的形成與完善,為貧困鄉村撬動和引進外部資源提供支撐,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要堅持效益優先與兼顧公平,打通城鄉市場特別是城鄉農產品消費市場,推進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對接。加強市場經營環境整治,清除市場的強買強賣行為,打擊市場周邊的黑惡勢力。
5. 強化高效有為的政府管理。要嚴格區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市場能解決的事情,政府要交給市場去辦。不是市場的東西政府要主動作為,形成從行政推動為主逐步走向政府引導下市場驅動為主的良性發展機制。政府要突出在解決農產品同質競爭與低端農產品供大于求的兩大難題上下功夫,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立足農業自然資源與市場需求,在建立區域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框架下形成各區域農業產業布局的正面清單與負面清單,錯位發展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優質產品,避免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偏低的低端產業、低端產品繼續擴大生產,以此推動發展方式實現從生產導向向市場導向的根本性轉變。用好財政資金,政府財政資金要考核綜合效益,特別是要和農民就業、增收、帶動農民致富等掛鉤。做好市場監控,對于地方政府推進產業化的活動,進行嚴格限制和監控,防止地方產業發展的短期化和同質化。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