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能參加今年中央1號文件的學習交流,這是很有意義和重要價值的事情,本應該帶著研究成果來,但是由于最近手頭事情較多,準備很不充分。昨天晚上通讀了一遍文件全文,今天早上拜讀了陳文勝教授接受《湖南日報》就今年中央1號文件解讀的長篇采訪。剛才聽了前面幾位專家的解讀,深受啟發,主要圍繞文件中提出的鄉村建設行動談點學習體會。鄉村建設行動是去年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來的。今年1號文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板塊進行了系統的安排。從歷史來看,我們對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并不陌生。早在民國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如晏陽初、梁漱溟等就對鄉村建設進行了探索和實驗。新中國成立后,遠的不說,2005年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決定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村建設行動在文件中的篇幅較多,我覺得具有如下幾個重要特點。
一是從背景看恰逢其時。首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提出鄉村建設行動,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起點就是中華民族結束了幾千年絕對貧困的歷史,每一個中國人基本都能得到“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安排,有尊嚴地生活這一點基本達到了。相比15年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無論是實踐基礎,理論認知和制度安排都大大地超越,與民國期間的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更是不能同日而語。其次,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通過鄉村振興把廣大鄉村腹地的毛細血管打通,形成廣大農村這個大循環,由此會拓展和激發出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增長點。隨著鄉村發展底盤的鞏固,國家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國際上反全球化等保護主義,以及很多非經濟因素對中國的遏制和圍堵。最后,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狀蘊藏著擴大的消費空間。比如家電更新換代,村組道路建設等內需的釋放也是服務整個國家經濟布局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是從內容看整體推進。從行動內容看,鄉村建設行動有8個方面的立體布局,包括村莊規劃、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務、全面促進農村的消費、加快縣城內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投入以及農村改革等。從行動目標看,通過鄉村建設行動要在鄉村的面貌,鄉村發展的活力,鄉村的文明程度,鄉村發展的安全保障,以及農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等農村社會心態認知方面,體現了整體推進的特點。
三是從方法看統籌兼顧。怎么統籌呢?一方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建設行動的統籌,給了5年時間。在鄉村建設行動過程中,不能出現大規模返貧,偶爾、零星、孤立的返貧肯定會有,不可能一下子搞干凈,但可以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另一方面就是全國一盤棋,把城和鄉統籌起來,包括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等。文件特別規定以縣域為載體推進城鄉融合,我覺得很符合實際,有基礎,其勢已成。
四是從基調看穩健務實。我覺得這個文件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很務實。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不能強迫農民上樓,不搞大拆大建,不刮風搞運動等。
最后一點,我覺得這個文件體現了農民主體的原則,一定程度上是對鄉村建設行動中可能存在違背農民意愿,替農民做主等把好事搞壞的問題敲響了警鐘。以上粗淺想法,請大家批評指正!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本文系作者在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舉辦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上的發言摘選,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而成)
相關閱讀:
蔣俊毅:實施“三高四新”戰略要發揮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