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扶貧開發體制機制亟待改革創新
——解讀《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劉建武 省社科院院長、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導師
今天大家來座談《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這個中央文件,一起來學習、討論,我覺得非常好。我們現在各個學科都有這個問題,中央有很多新的精神、要求,要及時地去跟蹤,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這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上周的“一進二訪”中,去了我們的扶貧點,我感到非常震撼,回來后腦子里自覺不自覺就想起那個地方的貧困,并且深深地刺激著我的神經。因此,覺得深化農村改革要加快創新農村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加快實現城鄉共同富裕。
一、脫貧致富全面小康加大了農村改革的緊迫性
說到農村問題,我們都是從農村來的,小時候在農村過了很艱苦的生活。農民生活怎么樣,盡管我們在城里生活這么多年了,印象還是很深,是不可能忘記的。但是,人離開農村時間久了以后,有些東西還是會淡忘。我們現在看農村,主要是坐在火車上、汽車上看農村。看到農村的房子,過去是一層,現在兩層三層了,過去的瓦房少了等表象,真正深入農村不多。我在湖南科技大學的時候看周邊的農村,看到農村的房子蓋得很大很高,但走到房子里面去,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沒有,生活質量沒有真正上去。上周我去了我們的扶貧點,這個地方對我刺激很大。我覺得,農村改革首先要解決當前的貧困問題。通過深入貧困戶了解,我發現這個村有3個多。
第一個多就是貧困戶多。這從做飯的簡陋就可以看出來。不管是城里人,還是鄉里人,吃飯就需要鍋和灶臺,這是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但這個村的灶不是磚砌的,就是個土坨子。這個灶有的在室內,有的在室外,就跟我們外出郊游那樣,那個鍋往土坨子上面一放,鍋還不是專門炒菜的鍋子,既用來燒水,又用來煮飯,還用來蒸紅薯。把蓋子一蓋,吊在上面,在下面燒柴,這跟我們野炊一樣。我走了十家,起碼有五、六家是這樣做飯的。然后我打開鍋蓋看看,里面的東西除了紅薯以外,其他的東西不敢吃,這是我感到震驚的。你要做飯,起碼得弄個像樣的灶啊,沒想到是如此簡陋!
第二個多就是受傷、生病的多。農民之所以困難,很多是因為生病。年紀大的生病,年紀輕輕的也生病,雖然農村有合作醫療,但是農民大部分得不到有效治療,有的甚至等著去死,因為沒錢治。盡管改革開放后農民可以外出打工了,但農民外出打工一旦受傷,比如車禍或受傷了,就因病返貧。調研了解到有個農民過去在廣東被車撞了,那時候還沒有攝像頭,人家撞了就跑了,找不到人,躺在馬路上,被人送醫院,一治就是半年多,話都說不清,自己是哪里人都搞不明白。等到治得差不多了,想起來自己是哪里人,完了打個電話告訴家里,家里人跑過去,去了一看醫院欠一筆那么大的醫療費,都不敢認人了。因為要是認了人,就要出醫療費啊,哪里有那么多錢呢!最后出來了回到家里,由于沒人管醫藥費了,本來家里就窮得不得了,沒辦法就爬著離開了家,爬到荒郊野外死了。還有個困難家庭家庭人出去跟人家打架,被人家打死了,現在連尸體也不知道在哪里,只知道被打死了。改革開放30多年,這些農民外出務工,盡管他們把城市建設得這么繁華,但農民遭受了很多苦難,付出了很多代價。
第三個多是跑老婆的多。我們看了10家,有四、五家老婆跑掉了,小伙子都長得不錯,為什么呢?用當地的話說是因為這個家里不行了。本來這個家里好好的,只要父母一旦生病了,沉重的醫藥費包袱壓得日子去過不下去了,家庭沒前途了,老婆就跑了。甚至還有生了孩子的,落下孩子也跑了。例如有一個是肌肉萎縮,肌肉萎縮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病,老婆也跑了,孩子也不管了,生活更加艱難。在我的概念里面,夫妻嘛,越是艱難困苦,越不能拋棄,何況你還有孩子。但在這里好像是形成了風氣一樣的,并且我感到震驚的是這里的人都表示理解和接受,他們覺得過不下去了,不跑能行嗎?覺得墜入了苦海,跑了找個好點的過好日子,跑是對的,不跑才是傻子。這個給我很大的震撼,遇到困難就跑了,骨肉親情都不管了,人的良知跑到哪里去了?改革開放30多年了,一方面我們即將要實現全面小康了,一方面還有這么多人過的是這樣的日子。因此,加快農村改革創新扶貧體制機制真是迫在眉睫啊!
二、國外經驗:昭示了中國脫貧攻堅必須在改革中突破
今年9月下旬我到歐洲去了一趟,是中國社科院組織的中國道路國際研討,我們在農村住了幾天,那是一個小村莊,給我感觸很深。對比歐洲國家,你看我們的高樓比他們高,我們的馬路比他們的寬,我們的高鐵比他們的跑得快,從這些方面講,我們的現代化水平蠻高了,從表面上看不比他們落后多少。我們真正落后的在哪里?落后的在農村。你看看歐洲的那些農村,生活質量很高,干干凈凈。早上起來,我到農民家里去轉一下,那都是別墅,比我們城里的別墅生活質量好得多,我們的差別就在這里。我們經過一個很大的賣場,很多農產品,土豆啊南瓜啊之類的好大一堆放在路邊上,中間一個簍子放錢的,連管的一個人都沒有,我都沒弄明白這是要干什么,說是農民賣東西的,你看好什么東西你就拿,上面都有價格,你把錢一丟就走啦,要找零你自己找,沒人管。你看看我們,車在路邊翻了,大家上來猛搶東西。
通過對比,覺得農村扶貧的任務很艱巨,我們要為農民做點事。你看他們那個床鋪,我摸了那個床鋪,那是人睡的地方嗎?你們下次去看一看,摸一摸,人家蓋、墊的是什么東西啊!睡的地方是黑乎乎的,光照不到的地方,路都不知道怎么走。都配了小手電,晚上太黑了需要照一下。為什么要扶貧?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在任何一個社會,人的能力大小不一樣,家庭負擔不一樣。農村也有好的,有的人能力強,他能賺錢,有的人就是能力弱,你要他怎么辦?所以為什么要社會保障,就是能力強的人要幫助能力弱的人,通過社會保障這個機制來保障能力弱的人過上基本的生活,這就是一個社會的良知。看一個社會有沒有良知,不能看對富人怎么樣,而是看對能力弱的人是個什么態度。
三、推進農村改革創新扶貧體制機制的著力點
這次中央農村改革方案出來后,我看了,有幾個地方給我印象比較深,我覺得這是推進農村改革創新扶貧機制的著力點。
一是方案的第7個方面講的職業農民。扶持有技能的農民返鄉經營家庭農場、組建農村合作社,創辦社會組織,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因為農村需要示范帶頭作用,能力強的農民回去以后,辦家庭農場。我們社科院聯系的扶貧村在鼓勵搞這個,那里有個山被承包了,搞養雞,今年可以贏利50萬,這個示范帶動作用很好。
二是方案的第24條,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村文明水平,如果沒有這條,農民不會過上舒心的日子。再窮,再沒錢,床鋪還是可以搞干凈吧?衣服可以洗干凈吧?地上可以打掃干凈吧?我曾經問他們為什么不搞好衛生,說是習慣了。你知道有農民家里那多臟嗎?居然小朋友就睡在那上面,那怎么行呢?西方國家和我們的差別,包括城市的差別,人家說了,看衛生好不好,一個看廚房,一個看廁所。我們聯系的扶貧村的貧困戶,第一是沒廚房,做飯弄兩個土坨坨,往上面一放;二沒廁所,他們那個廁所根本就不叫廁所,臟的不行,廁所也能說明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經濟是基礎,但是精神文明,包括農村和城市,還是要把衛生環境搞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被子折好總可以吧?如果是搞了今天明天隨它去,那怎么行,所以說農村扶貧也要扶智,精神不能垮。
三是方案的第25條,講全面建設小康。所謂全面小康建設,就是要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在毛澤東時代,我們講同步富裕,就是講不能讓那些能力差的、水平差的人掉隊,但是同步富裕導致了共同貧窮。后來鄧小平時代搞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發展很快了,結果出來了貧困、懸殊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講一戶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落,確保農民真正共享發展成果。后來我講一個觀點,從允許一部分人先富,到講一戶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落,這是個重大戰略轉變,這是帶有根本性意義的戰略變化。講一個都不能少,是講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一個不能掉。這次進村入戶,我覺得我們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哪些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富裕的,哪些人是需要兜底的。例如我所調查的那兩個都80歲了,兒子生病躺床上,一個有良知的社會就應該把這些人都兜起來,社會保障就要保障這些人。其他的要教育懶的不能懶,生活習慣不好的要引導。這次回來路上我就在想,下次我們再去就給他們弄個搞活動的地方,讓農民沒事的時候可以搞一些文體活動,把精神狀態提高起來,把衛生搞好,都積極向上,形成這個氛圍。扶貧也要扶精神,做到方方面面的結合。
今天我主要講的是農村扶貧問題,因為我不是研究農村問題的,但是這次下村去了解了這些情況,結合這個實施方案談談自己的體會。我們院農村研究團隊這些年來確實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三農問題成為了我院的一個重要的研究品牌。我希望這個團隊繼續保持研究特色,保持團隊優勢,在我們的智庫建設過程中,抓住機遇,取得更多的成果,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重大決策咨詢智囊團專家、省社科院院長、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導師
(本文系湖南智庫網根據錄音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智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