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古村古鎮的保護中似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天云南組在楚雄市祿豐縣的調研中先后去了兩個不同的古村(鎮)。位于祿豐縣金山鎮的練象關及黑井古鎮。作為云南省文化名村的練象關在近幾年才進行保護的,而黑井古鎮的保護早煉象關十年。當已經保護了十年的黑井鎮讓我們眼前一亮時,煉象關卻在進行著將青石板路換成了現代瓷磚形紅石板路的村民及村支書口中的“方便式保護及改造”,當地人的理由是老石板路沒有那么平坦。而有千年古鎮之稱的黑井古鎮卻把他們具有當地特色的紅砂石古建及紅砂石路面保護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標志。時間讓這兩個目前具有同樣色彩的石板路在古村(鎮)得以了“保護”,卻呈現了不同的結果。兩塊紅石板路在保護的漫長歷程中究竟承載了怎樣命運?筆者認為,文化成為保護的中心論題。
一、兩個不同的村(鎮)
為了保護而保護的煉象關。類似于煉象村一樣處于為了保護而保護的古村(鎮)不在少數。這些保護還處于保護措施的初步階段,國家有關傳統村落的資金,在村子首先優先于公共廁所、停車場及平坦的水泥或瓷磚式石板路。在建筑物露出的黑心紅瓦中,曾經絲綢之路的關口變成了水泥墻、水泥柱。這些實質性的改變,只是為了不讓這些古建筑物倒塌作為第一要務,至于到底在保護什么,恐怕連負責保護人自己都不知道。這類古村落,筆者去年在廣西傳統村落的調研中也屢見不鮮。
硬商業與軟文化的黑井古鎮。而類似于黑井古鎮的這種保護較早的村(鎮),如今已經發展成具有統一規劃及具看點的旅游特色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并沒有減弱來人的熱情。將發達的鹽產業與文化教育掛鉤的黑井,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保持的遠山上實力。目前,唯一一所用馬馱生活用的半山腰的祿豐四中,卻留住的老師和學生們學習的熱情。那采自山石的紅沙石路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在它應該留的黑井。
二、保護中的博弈
1、被動保護與主動的保護的爭議
在村落保護中,文化看似不那么起眼,物質遺存往往被當成主角。而在這些物質遺存后面是怎樣文化戰爭,在這兩個村子的對比中顯得一目了然。為了用去國家所來資金并進行大潮流式的保護,卻讓保護的對象發生了明顯的轉移或嫁接式的變質,這便是煉象關。而同處一個地區的黑井人,鮮明的一個古代商人的后裔,曾經一度這個小小的鎮子稅收占據整個云南省的百分之六十,卻在文化的大淘沙中把住了文化的血脈繼續前進。這便是文化底蘊在意識中的映射,文化意識在今日的古村(鎮)保護中,起到了保護主體選擇主動還是被動的主要因素。
2、硬件保護與人文保護的矛盾
作為以文化為主要傳承血脈的商人,黑井在古鎮的保護中可以說已經扮演了正面角色,而在今日的走訪中我們依然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在紅沙石板路及建筑保護已經感覺晚上的硬件保護后面,卻存在一些矛盾。在古街、古鹽鋪的保護中卻只注意到了“門面”工程。與維持古鎮容有關的部分都有政府統一來保護,而生活在房間里的人,卻要進行“實用”性自行維修,比如房子漏水,電路改造等。在這個看似遍地文化人的古鎮中,也面臨著保護的人文性缺失,何況在今日的煉象關。
3、“為誰保護”和“保護誰”之爭
在今日文化遺產保護熱的語境中,保護是人們提及較多的字眼。物質遺存往往被看成保護的焦點,建筑的主人卻是保護的門外漢,保護對象更多的是物而非人,所以“保護誰”成了我們應該思考的標向性問題。這個問題至今看似一團迷霧的原因是“為誰保護”這個問題沒有真正的搞清楚。在包括去年調查的大部分村鎮中,保護是為了別人,這個主要對象時國家。為國家保護被冠以了合法稱號以后,整個保護處于了從國家角度去思考的大方向。國家為什么要保護,目的只是單純的為了留住那些文化遺存嗎?這是一個比較爭議的話題。
三、古村鎮保護立法建議
1、工具式立法的危險
法律往往被看成一種保護合法的工具,以公正合理的目的解決問題。而古村(鎮)立法并由于地區性、個案式及針對人群的不同有些不同。筆者認為,那種為了拯救僅僅的物質遺產忽略法律人文性關懷的工具式立法是相當危險的。
2、立法對象與執法對象的明晰
“給誰立法,立法給誰,誰來執法”可能是古村落保護中予以明確的首要問題,法律可以保護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就看這一部分人是什么樣的人。同時,執法者的身份決定者法律的性,筆者雖然不懂法,但是很擔心,處于弱勢群里的古建筑及非物質文化遺存及一些住在古建筑中的村,這些弱勢群體他們被任意擺弄的危險。
結語
作為一位從事文化學的人,筆者希望,在古村(鎮)的立法保護中多些人文性考慮,同時真正用法律的手段保護到那些不會說話的建筑及沒有真正發言的古村村民,用法律強硬的一面及溫情的手讓我們的眼前一亮紅砂石路繼續亮下去,最終讓文化意識成為法律保護的主角。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