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著實非常忙碌,因為又到了年終盤算收獲的季節。作為三農學人,我不僅關心自己一年來的收獲,也十分關心農民一年來的收獲。這幾天有機會回到曾經工作過的廣西,遇上那里的果農大面積種植的“南豐蜜桔”又遭遇滯銷,想起在那里工作時,幾乎年年都要以“愛心香蕉”、“愛心芒果”的購買方式,幫助農民銷售水果,不由得感嘆農民走出“蛛網模型”的困難!事實上,最近幾十年來,為了促進農民經營性收入的增長,無論是農民自己,還是地方政府,都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改糧食作物為經濟作物、改良農作物的品種、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近幾年,各地方都在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上做文章,由此造成許多水果品種在豐年出現滯銷情況,僅僅今年,就相繼出現荔枝、龍眼、芒果、蘋果等產量大幅度增加,導致價格不斷下降,甚至嚴重滯銷的局面,“增產不增收”始終困擾著農民,讓他們在豐收面前不是充滿喜悅,而是帶著憂傷。
每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們都會總結原因,尋找對策。不過,就現有的情況看,我們更多是把目光聚焦在產品端,將農產品“增產不增收”歸結為以下原因:一是氣候原因。農業生產依靠自然條件,風不調雨不順就有可能導致收成減少,就如今年這南豐蜜桔,據說就是在正要摘果的季節遭遇上連綿的雨天,導致采摘困難,運輸困難,形成滯銷;二是技術原因。消費者的口味是變化的,種植的果品無法隨著消費者的口味變化而變化,導致原本很好銷售的果品,經歷一定時期之后就變得無人問津。比如,在剛剛解決溫飽的時候,人們吃水果喜歡甜的,不甜就不好賣,現在生活小康了,糖尿病等富貴病也出來了,糖分太多口感太甜的水果,銷售就會受到影響。但是,技術上沒有辦法在已經種植的水果上改變它的糖分含量,除非砍掉重栽;三是供需矛盾。如今的農民有自主經營權,可以自己決定種什么和不種什么,但市場信息的不充分,又恰好導致農民不知道該種什么。因此,往往是根據往年的價格和周邊的示范兩個信息來進行種植決策,在“價高我就種”和“人種我也種”的決策模式下,必然形成蛛網效應。
我不否認上述因素的確是形成許多農產品滯銷的原因,以此去調整農產品的技術供給和需求結構,對農產品的滯銷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對農產品而言,無論是技術結構調整還是供給結構調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都存在較長的時滯,這是由農產品生產的自然周期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場信息搜尋的困難,如何才能將技術及供需調整到位也會面臨極大的挑戰,更為糟糕的情況是,等你調整完畢,市場卻又發生了變化,從而造成極大的沉沒成本。那么,蛛網模型困擾下的農業增收是否就無解了呢?我覺得可以轉換一下視角來尋找出路,或許會有一些機會。
我要說的轉換思路,就是不要把解決農業“增產不增收”問題的思考方向鎖定在“產品”一端,應該更加重視“市場”一端。換句話說,不能通過“創造產品”來解決問題,就嘗試通過“創造市場”來解決問題。我們現在發展農業的思維更多的是“產品思維”,不是“市場思維”,遇到問題總是先問“產品”,而不問“市場”,只能想到通過改變產品來實現增收目標,很少思考通過改變市場來實現增收目標。其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僅僅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馬克思早就說過,“商品的物體屬性只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才加以考慮”,“商品交換關系的明顯特點,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同商品體的可感覺的粗糙的對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體的價值對象性中連一個自然物質原子也沒有”(資本論第一卷,50頁,61頁),因此,對于生產者來說,要實現的是產品的價值,而不是產品本身。從這個道理來說,我們種植農產品強調“產品”的好與壞,其實并不在乎產品本身,而是在乎這個好或者壞的產品會影響到其價值的實現。換句話說,也只有在影響到價值實現的時候,我們才在意產品本身的好與壞!如果這樣,那么對于農產品生產來說,就沒有絕對的產品是好還是壞的說法,因為在不同的市場里,對產品好壞的評判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問題的關鍵是要能夠找到適合農產品銷售的市場,亦即要進行“市場創造”,而不僅僅是“產品創造”,用我的話來說,就是“種得好不如賣得好”!
那么,如何通過“市場創造”來實現農業增收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種途徑:
一是拓展市場范圍邊界,觸及遙遠的農產品市場。現在農產品滯銷,很大程度上說并不是因為供過于求了,因為所謂供過于求,是相對于特定的市場范圍的邊界來說的。比如,把廣西農村的荔枝龍眼芒果,賣給廣西及其周邊省份的城市,如果種多了就會出現供過于求,何況周邊省份由于自然條件相似度較高,農產品的結構相似度也會較高,更加導致市場容量受限。如果賣到自然條件完全不一樣的市場去呢,市場容量就會大很多,供過于求的情況就會得到很大的緩解。如今我國的高鐵、互聯網及物流體系三大物質技術條件,為拓展農產品市場范圍邊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完全有可能把農產品賣到更遠的地方。在廣西吃荔枝很平常,但在黑龍江吃荔枝就不那么平常了,不是嗎?
二是拓展使用價值邊界,創造稀奇的農產品市場。水果是用來干什么的?大家肯定會回答是用來吃的,補充維生素的。不管是吃生的水果,還是吃加工過的水果,或者以水果為原料的食品,總之是用來吃的,這是大家比較一致的認知。因此去哪里尋找水果市場呢?自然就是與吃有關的消費市場了。然而,水果消費顯然具有替代性,因此,如果農民們大規模種植水果,不管大家種的是不是一樣的水果,水果總量如果膨脹起來,賣出去就困難了。但是,從物的屬性來說,水果顯然不僅僅只能用來吃,也可以用來砸啊,用來取樂啊。比如在西方就有各種各樣的砸水果的節日,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的“番茄節”了,成百上千噸的番茄不是用來炒蛋的,是用來砸人的,參加者每人十數歐元,就可以盡情參加砸番茄取樂了,雖然砸壞的是番茄,但砸笑的是番茄生產者,是不是開辟了番茄的新用途及新市場呢?這就是市場創造的力量。2018年我們有了第一個農民豐收節,我們也可以不局限這個節日固定在哪一天,不同地區農產品不同,農產品成熟的時間也不同,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契機,賦予農產品以新的使用價值,玩出農產品的新市場。
三是挖掘文化價值內涵,創造特別的農產品市場。物可以拿來使用,具有使用價值,也可以拿來寄托精神,具有精神價值。比如我們中國人,結婚的時候經常用到紅棗、花生、桂圓、栗子,這些農產品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寄托一種祝福,祝新人“早生貴子”,這就是農產品的精神價值。賦予農產品某種文化內涵,就能在一般的使用價值之外,增加精神價值,從而大大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比如,在贛南有個地方,有一座廟叫做“虔山寺”,當地人把所有的農產品都賦予這種“虔文化”,竹筍叫做“虔心筍”,腐竹叫做“虔心腐竹”,茶油叫做“虔心茶油”,連養的雞都叫“虔山飛雞”。大家買這里的農產品,不是因為它好吃,是希望把一種“虔誠”帶回家,自然不會像平時那樣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了!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多元,但卻很少挖掘文化內涵并將其賦予在農產品當中,讓農產品的需求變得就是“吃”那么簡單,自然就容易形成種多了賣不出去,種少了沒有規模收益的困境。如果能夠給農產品賦予精神價值,或許不用種養那么大的規模,卻能夠實現同樣甚至更高的經濟價值,這就要把農產品賣得更特別,特別的東西不容易模仿,而這個東西就是“文化”!
時代已經不同,思維也應轉換,農業增收要走出“蛛網困境”,除了需要在“產品創造”上下功夫,現在特別需要在“市場創造”上下功夫,如果能夠在現有農產品基礎上,創造出遙遠的、稀奇的、特別的市場,對緩解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困境或許是有所裨益的。沒有我們做不到的,只有我們想不到的,努力創造農產品新市場,是我們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柳州市人民政府顧問,民建鎮江市委副主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