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五個一批”重要路徑之一,在實現全面脫貧中擔當著重要的使命。據有關專家預測,2020年易地搬遷扶貧脫貧任務將在1000萬人以上,規模大,與此同時,難度也大,因為易地搬遷面對的是“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因此,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是一個非常艱巨的歷史性任務。
易地搬遷扶貧在扶貧脫貧中的作用非常明顯。第一,易地搬遷不僅實現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也達到了貧困人口脫貧目的,使貧困地區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生態問題與生存問題的矛盾得以化解。第二,易地搬遷扶貧依托調整土地安置、依托產業結構調整安置、依托城鎮集中安置、依托旅游資源開發安置等,努力實現其生產生活方式轉型,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三,易地搬遷扶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代際貧困的傳遞鏈,為貧困家庭新一代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條件。易地扶貧搬遷通過土地利用空間布局調整和優化,為農業產業化和開展農村生態旅游提供環境基礎,幫助貧困地區實現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同時也是讓貧困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實際體現。
在易地搬遷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諸如就業穩定性問題、產業發展問題、生活環境改變后適應性問題以及實施易地搬遷資金問題和整個過程的組織監管等等很多問題,但如果仔細分析并系統考察就可以看出,國土資源政策則是關鍵和核心,也就是說國土資源政策在易地搬遷中發揮著重要的特殊作用。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易地搬遷的遷出和遷入都需與土地有關,需要建設用地指標;第二,通過增減掛鉤政策為易地搬遷提供可貴的資金保障。據粗略估計,全國1000萬貧困人口易地搬遷的最低資金需求量將在6000億以上,假如利用“通過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政策,那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一資金缺口和約束瓶頸。事實上在四川的巴中和貴州以及國內出現了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三,通過土地整治提升和改善當地產業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為易地搬遷后的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第四,國土資源地質災害防治政策也大大助推了易地搬遷扶貧。以貴州省烏蒙山片區為例,該區域屬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貴州省國土資源部門在安排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時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2016年上半年支持國家級貧困縣(包括烏蒙山片區、武陵山片區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區)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04個,估算資金7.7億元,將解除5萬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
在實踐中,國土資源系統在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尤其是易地搬遷扶貧方面的創新政策效果非常明顯。四川、貴州等地利用增減掛指標的跨域流轉交易成功流轉,有力加快了易地搬遷扶貧的進程和效果。通過易地搬遷所騰退的宅基地建設用地,利用省域或市域范圍內的增減掛鉤指標流轉交易,在土地級差收益的基礎上,為搬遷群眾獲得更高的收益,有效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此外,在土地開發過程中,將企業社會力量引入為搬遷后,也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國土資源政策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尤其是易地搬遷扶貧效果明顯,但也存在著很多新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解決,特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嘗試將增減掛鉤指標省內流動擴展到對口支援省市之間進行跨省交易試點。在巴中和貴州增減掛鉤指標交易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將增減掛鉤指標交易由市域和省域范疇擴展到跨省交易,具體而言,在優先保障省內建設用地指標需求的基礎上,考慮將易地扶貧搬遷后節余的建設用地指標在對口幫扶的省市之間先行開展交易試點。同時也要注意跨省交易過程中的耕地利用、收益返還等技術和法律層面的現實問題。
第二,加強國土資源部門與扶貧等其他部門的協調聯動,提升國土資源政策在扶貧開發和易地搬遷實施中的精準度和益貧性。國土資源部門出臺實施涉及貧困地區的土地政策或項目時,應與扶貧系統加強溝通協調,脫貧攻堅責任主體部門之間應配合聯動,政策的落實需要完整的鏈條相配套,發改、國土、扶貧、金融等部門須在政府主導下開展工作。提高國土資源政策益貧性和扶貧開發精準性,在相關業務融合的基礎上,發揮國土資源政策在扶貧開發領域的最大效能。
第三,國土政策在搬遷后農戶產業發展中要有政策延伸。國土部門從用地政策、項目支持等方面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地區予以支持,比如整治后土地出現撂荒,導致整治土地經濟價值未能發揮。這與土地整治完成經相關部門驗收之后跟國土部門無法繼續跟進有關,因此,國土政策在搬遷后和土地整治后的農戶產業發展中需要適當的政策延伸,保證土地的產業發展用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09-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