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趙科印等:論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民間立場的缺位

[ 作者:趙科印?季中揚?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24 錄入:王惠敏 ]

要: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現代化,更是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從實際情況來看,新農村文化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意識形態主導的單向度新農村文化建設,由于民間立場的缺位,文化想象的圖景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裂痕;現代性話語體系的霸權地位,造成了諸多文化創傷。建立意識形態主導的多元文化對話機制,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意識形態;單向度;民間立場;對話

19世紀中葉以降,現代性取向逐漸成為知識精英的共識,并最終上升到國家意志。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就是以國家意志來推進現代化進程,其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全面實現現代化。所謂全面現代化,既包含城市的現代化,也包含鄉村的現代化;既包含物質文明的現代化,也包含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本文關注的是,意識形態通過國家意志在農村迅速推進物質文明現代化之后,在精神文化層面如何滿足農民的現代性需求?對于這一問題,有兩種主要聲音,一種聲音說,所謂現代化就是走歐美的城市化、市場化與工業化道路,只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們最終將消滅農村與農民,實現城鄉一體化與國民一體化,當然也就實現文化一體化;第二種聲音說,鄉村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活的載體,應該予以保存、發揚,否則就會造成文化斷裂與文化認同危機。事實上,我們一方面不可能完全消滅農村、徹底城市化;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上放棄現代性取向,把鄉村建設成獨立于現代社會的“飛地”。問題的關鍵在于,新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是意識形態的單向度掘進,而應該兼顧民間文化特有的生存模式,不能讓民間立場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缺位;建立意識形態主導的多元文化對話機制,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意識形態的單向度預設

研究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語境和現實路徑。中國當下的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新事物。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都有新農村建設。同樣,新農村文化建設也不是新事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新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延續。作為官方意識形態文化建設,它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單向度,即官方意識形態按照自己預設的框架把文化強行納入自己的軌道。官方意識形態關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現代性的單向度預設,主要基于意識形態自身特點和官方意識形態對現代性的認識兩方面原因。

首先,官方意識形態關于新農村文化現代性的單向度預設,與官方意識形態的霸權性特點相關。官方意識形態是官方對世界及真理的看法,它的真理是絕對排他的、具有霸權性的,永遠以絕對權威的姿態出現,因而是單向度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span>[1]這種理論實際上暗含了官方意識形態的單向度思維模式,對我國新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毛澤東認為,新文化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2],這也就是說,新文化只能作為意識形態的表征,而不能是意識形態的異質存在。在這種具有較強排外性的單向度模式中,“凡是其內容超越了已確立的話語和行為領域的觀念、愿望和目標,不是受到排斥就是淪為已確立的話語和行為領域?!?/span>[3]官方意識形態的霸權性特點,決定了新農村文化建設只能具有單向度的價值取向。

其次,官方意識形態關于新農村文化現代性的單向度預設,與官方意識形態對現代性的認識密切相關。在官方話語體系中,發展、現代、科學、文明等范疇從來都是無須質疑與反思的,簡單地說,這些范疇就是正確與理想的化身。官方意識形態對現代性的理解深深打上了啟蒙主義的烙印。以啟蒙現代性來看,現代與傳統是異質的、二元對立的。在啟蒙現代性話語表述中,現代與傳統的對立往往被轉換成新與舊、進步與落后、文明與野蠻的對立。不管是“五四時期”的啟蒙者,還是20世紀80年代的諸多知識精英,都主張以西方文化作為現代的新文化來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魯迅先生甚至主張青年“最好不要讀中國書”。這些全盤否定傳統的思想觀念,其根源就在于啟蒙現代性的話語體系。在啟蒙知識分子的現代性想象中,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無疑是保守和落后的?!霸隰斞傅於ǖ乃枷肟蚣埽赏豸攺?、彭家煌、臺靜農等鄉土文學作家豐富其內容。……這種現代性鄉村是一個個落后、愚昧、麻木、封閉、守舊的群落,一言以蔽之,它們都是‘阿Q式’的鄉村,因其落后的思想,野蠻的情感,混沌的理性而不適應時代,并成為可笑時代的滑稽象征。”[4]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指出:“大眾文化,實質上就是提高農民文化”[5]。建立在這種話語體系基礎之上的文化創新理念,文化變革自然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是單方預設的,甚至是行政強制的,而不是對話與協商的。

概言之,基于官方意識形態的單向度預設,新農村文化建設始終是單向度的?!皢蜗蚨鹊乃枷胧怯烧叩闹朴喺呒捌湫侣勑畔⒌奶峁┱呦到y地推進的。它們的論域充滿著自我生效的假設,這些被壟斷的假設不斷重復,最后變成令人昏昏欲睡的定義和命令。”[6]農村文化始終是“抽象地被建設”的對象,“一方界定身份,一方沒有任何選擇地接受這種界定,這實際成為了現代文化認同營造的基本邏輯,而能夠維持這種認同的合法性基礎或者理性基礎的則是主流意識形態的‘進步’與‘現代’的觀念。”[7]這樣描述新農村文化建設,可能有點過激,但從事實上來看,鄉村文化建設一直備受關注,但核心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官方意識形態的單向度預設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民間文化立場的缺位

長期以來,在文化研究方面,我們極少對民間的思想、邊緣與少數族群的思想予以關注,以致遮蔽了民間的、邊緣的思想,湮沒了民間的、邊緣的聲音??v觀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審視今日的新農村文化建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在官方意識形態主導下,民間文化立場的缺位。在這種缺位的語境下,鄉村文化是以現代文化的“他者”面目出現的,往往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想象的對象,成為都市文化主體的文化消費對象,這樣的農村文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文化和宜居文化。

造成民間文化立場缺位的原因很多,以上單向度的文化建構模式,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民間文化立場缺位的另一主要原因,與民間文化自身的松散型結構有關。我們套用楊克的“不存在沒有立場的寫作,凡寫作必有立場?!?/span>[8]我們可以這樣說,不存在沒有立場的文化,凡文化必有立場。民間文化也有其立場,它提供了民間蕓蕓眾生的生存生命體驗與價值取向。但由于“民間不是一種身份,民間的指向不是特定的幾個人或一群人,民間是敞開的,吸納的,永遠吵吵嚷嚷”[9],以及“民間天然的復雜性和含混性”[10],民間呈現為一種眾聲喧嘩的開放松散型的結構,從而導致民間文化往往很難成為主導型文化,有時恰恰是作為主導文化的對立面存在,是解構的、顛覆性的文化形態。松散型結構和眾聲喧嘩的特點是其生命力和活力的保障,同樣是其致命的缺陷,它往往使民間文化產生發聲的困難。特別在缺乏對話機制的單向度文化語境中,民間文化立場就很容易被邊緣化。

作為鄉村文化主體的農民沒有能力參與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的對話,是民間文化立場缺位的又一原因。由于現代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城市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重心,鄉村的知識精英始終向城市單向流動,而缺少城市向鄉村的反哺,這就導致鄉村文化貧弱,文化上城鄉二元結構加劇,從而使“傳統鄉村社會依賴于文化傳統進行的自我組織、自我調節的功能基本喪失,……即使是改革開放后,鄉村政治、經濟功能得以恢復,鄉村社會的文化功能也已經因為傷動元氣而難以復蘇。”[11]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建設方面,農民的話語權長期被遺忘,在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壟斷話語權的背景下,農民缺乏表達自己的渠道,缺乏表達自己的權力,民間文化立場被邊緣化、被遮蔽,陷于失語的狀態也就是必然的了。

民間文化立場的缺位與意識形態的單向度預設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缺位”與“單向度”最終導致新農村文化建設只能是一個偽命題,這樣建設起來的文化,只能是抽象空洞的文化,不是活的宜居的文化。意識形態在農村文化建設上的單向度,民間文化立場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缺位,并不能否定民間傳統文化的存在,民間傳統文化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真正的民間傳統文化就如那涌動在地下的暗流,左右鄉民們的生活,如榮格所說:“詩人們深信自己是在絕對自由中進行創造,其實卻不過是一種幻想:他想象他是在游泳,但實際上卻是一股看不見的暗流在把它卷走?!?/span>[12]換句話說,民間文化立場的缺位,并不代表民間文化的缺席。

新農村文化之所以新,是相對于傳統來說的。既然要建立新文化,就必然要解構舊文化,也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構成,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Redfield)在《鄉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認為,復雜的文明中存在兩個層次的文化傳統,即所謂的“大傳統”(greattradition)和“小傳統”(littletradition)。大傳統是指以城市為中心,社會中少數上層人士、精英或主流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也就是過去的思想家所產生的高層文化;小傳統是指一般大眾,特別是鄉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即民間文化,包括歌謠、評書、傳說、神話、戲曲、宗教或民間故事等。中國現代知識精英首先就是從大傳統開始自己的新文化革命,通過打倒“孔家店”,對正統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激烈的批判。不管前期的用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還是后期由先進知識分子極力宣傳的馬克思主義,都是企圖用新的文化代替他們所認為的落后的傳統文化,經過全方位的批判,以及在教育領域對傳統文化的釜底抽薪(以儒學思想為核心的“舊學”向以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為核心的“新學”的轉變),所謂的“大傳統”在中國日漸式微。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全方位的去傳統化,特別是“文革”期間對“舊文化”毀滅性的打擊政策,使代表“大傳統”的傳統文化幾乎從人們的視野和意識中消失?!按髠鹘y”之所以能迅速被“革命”,主要與其存在與傳播的方式有關,它主要依靠經典(如中國文化中的經史子集)和知識精英來實現自己的傳遞,其主流性質及其顯性特征,使其在文化沖突中最易受到沖擊而成為更新和替代的對象。如果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聯手,通過政治手段解決,更能使其迅速被更新或替代。

鄉村無疑是傳統文化的最堅固和最后的堡壘,意識形態對傳統文化的解構,遇到的最大阻力也來自這里。因為鄉村中傳統文化是以“小傳統”的方式存在的,這一文化模式有著“大傳統”文化模式所沒有的特點和韌性。首先,它既是顯性的,也是隱性的。顯性是指它以各種具體的民間藝術形式活生生地在存在于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剪紙、版畫、民歌、民謠、神話、傳說、節日的狂歡都是文化的表達。隱性的指通過這些形式的一次次復演,對鄉民們的心理結構加以建構,對鄉民們的文化心態加以塑造,并以無意識的存在方式沉淀在鄉民們的意識深處。有文學研究者指出:由于作家與民間文化形態的溝通,在表達上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民間形式,從而在其作品中發現了藝術結構的民間性,即藝術的隱形結構。[13]這一發現反過來說明,民間文化具有自給自足的文化結構,往往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積淀在鄉民們的意識深處,想通過簡單的批判加以清理,實屬不可能。其次,它既是動態的,也是穩定的。相對于“大傳統”的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單調、停滯和僵化,“小傳統”的民間文化則是動態性的、相對的,它總是在現象中找出不斷更替和更新的兩極,并不需要經典等僵化的形式對其加以界定。同時,相對于“大傳統”,民間文化有著穩定的傳承機制,它“是群體性的集體智慧,它往往通過口耳相傳,言傳身教,層層加碼,由眾人渲染、烘托,為層疊式發展的成果,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承者或創作者。只要有生活,有民眾的生息,就有民間文化的存在,因此它有穩定的傳承機制,任其國運興亡盛衰,風云變幻,都能代代相傳”[14]。再次,民間的“小傳統”的多元化特點,使其存在更為復雜。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并相互獨立。在這多個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語境中,意識形態面對這樣的鄉村傳統文化,就如正規軍遇到游擊隊,想要從根本上對其加以解構是不可能的。

問題的關鍵在于,鄉村生產與生活方式決定了鄉村文化本質上屬于傳統文化,與建立在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基礎之上的現代性是異質的,雖然民間文化立場暫時處于缺位狀態,但它以自己的隱形結構不自覺地會對來源于意識形態的控制進行抵制,以保證自己的延續性。因此,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農村文化建設經常陷入一種“現代意識形態對于鄉村文化的改造以及以‘復興’為手段的村民對自己文化的保護”[15]的二律背反之中。

三、新農村文化應該具有多元性

面對上述的“二律背反”,筆者認為,當下新農村文化建設應該具有多元性,要有多種聲音的對話與協商。也就是說,新農村文化既是現代的,又是傳統的;既是官方的,又是民間的。具體而言,應該注意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克服單向度思維模式,加強與民間文化的對話。缺乏對話,我們就會思想停滯和僵化,只有對話才能帶來不同取向的文化之間的碰撞,才能激發出文化的活力。傳統二元文化模式,把城鄉對立起來,以所謂的現代性城市文明對農村進行單向度改造,“改造的結果不是使既有的鄉村文化成為一片‘廢墟’,便是鄉村文化在激起的消極抵制中等待重生?!?/span>[16]從客觀上講,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不是一成不變,鄉村文化不是不需要重構,但文化的重構有其自身的特點,采取斷裂革命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文化只有在對話中才能相互吸收,才能煥發新彩。

其次,新農村的文化應該是活的文化、參與的文化,而不是文化的化石。近些年,在新農村文化的建設中,政府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可謂盡財盡力。對一些瀕危的文化遺存進行必要的保護,是功不可沒造福民族的重要舉措,但不少地方打著旅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旗號搞經濟建設,搞所謂的新農村文化,這樣的文化就不是真正的新農村文化。文化的基本層面是日常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才能創造出相應的文化藝術品與文化理念?,F代鄉村社會主體不可能脫離當下歷史處境,如果人為地保護、復興所謂的傳統文化,勢必導致鄉村文化內在斷裂,只能產生一些低劣的偽民俗文化及“偽農村文化”,甚至“文化僵尸”。真正的農村文化還應該是讓農民參與的文化,民間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狂歡化,只有參與其中,才能體驗到這一文化的魅力,才能激發個體的族群認同感。但由于傳統文化形式被市場吞沒以及傳統節日的“空殼化”,導致真正富有內涵的文化活動缺乏,直接限制了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和熱情。因此,政府應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經費的投入,應在農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文化上多下功夫,真正讓農民有參與的機會,而不是把民間藝術精致化,使之脫離民間而供奉在廟堂之上,變成昂貴的文化消費品??偠灾?,我們不能把農民既擋在新文化創造的圍墻外面,又感嘆他們不愿欣賞。其實只要看看那些在鄉間出入喜壽筵宴的民間藝人,我們就會感到農村對文化的饑渴。

再次,鄉村不是現代社會的“飛地”,不可能脫離現代社會,成為現代社會的另類。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我們不能無視現代社會的存在,讓農民留守于前現代社會,成為現代都市的文化主體懷古、懷鄉文化想象的現實載體,成為文化消費的對象。農村新文化建設應該把傳統文化中充滿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文化因子”激活重構,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從而在文化上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同構,這樣,鄉村才會真正成為宜居之地,才不會是老弱病殘的無奈的留守之所。反之,如果鄉村在文化上遠遠落后于城市,即使有寬敞的居所、便捷的交通,也無法留住居民,而失去居住的人,又何談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求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 | 中文字幕电影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 久久国产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