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中國是“二元結構”。我認為中國“二元結構”還不是一般的二元結構,而是“三重二元結構”。第一重二元結構指的是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假如把中國分成兩塊,一塊城市一塊鄉村的話,城鄉有很大差別,形成一個二元結構,這是我所說的第一重二元結構。另外一重二元結構叫做“區域內二元結構”,就是每一個地區內部又分“二元”,有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巨大差異,比如在廣東省,就有極其發達的地區,也有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形成巨大反差,不同發展程度的地方共存在一個大區域內部。第三重是區域和區域之間的二元結構,比如東、中、西不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當然這“三重二元結構”的基礎,還是城鄉差距。
這三重二元結構的存在,導致我們中國好像一個極度分裂的社會,到處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經濟和社會的“二元性”,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無論你是處于二元結構中那個“高層次”的一端還是“低層次”的一端。大家生活在北京,假如你出了核心城區之后,大概行車一個半小時,就會突然發現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了,像密云、延慶、門頭溝、大興這些地方,有的鄉村還處在比較落后甚至貧困的階段。此時你就會發現,北京是一個嚴重分裂的社會,當你在CBD、金融街這些地方轉悠的時候,就會感嘆,難道這不是全世界最繁華最高級的地方嗎?可是就在幾十公里之外,就存在著一些很落后的地方,這種城鄉隔離和區域分裂的社會,在中國十分普遍。
出路在哪里?就在于“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2015年我考察了河北七個縣,對于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與城鄉一體化有了感性的認識。區域一體化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其著力點主要在縣域,縣域經濟是連接大城市與鄉村的紐帶,也是實現這兩個“一體化”的關鍵所在。我的考察歸結起來有幾點感受:
第一,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十分活躍,商業機遇非常多,其經濟發展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勃勃的氣象。以前我們把大量資源用在城市上,尤其是用在大城市的發展上。現在縣域經濟面臨很多發展機會,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第二,縣域經濟的產業布局和產業轉型正在迅速進展當中。地方政府對每一個地方都有一整套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的思路逐漸清晰,他們都野心勃勃,要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
第三,縣域產業的發展前景很好,但是縣域產業的層級并不高,其提升潛力是很大的。很多產業在縣域發育成長還不夠,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還需要很好的引導、政策扶持和頂層設計,一些配套的東西還有待完善。
第四,縣域經濟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些地方的發展非常迅猛,思路很清晰,定位很準確,對本區域的產業規劃十分具有前瞻性,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經濟處于停滯狀態,跟先進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思路和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高大上”,沒有分析好自己的比較優勢。
第五,在中國一些經濟發展十分不均衡的地方(如河北),城鄉一體化速度正在加快,但是在城鄉一體化過程當中,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程度差異很大。
第六,城鄉融合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創新空間。目前很多制度正束縛著城鄉進一步融合,未來各方面的制度創新有很大的空間,比如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等。
第七,近年來區域協同發展正在加快,很多地方正在尋找自己的增長點,爭取加大區域協同發展的力度,形成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經濟區、產業區、金融區。以前區域之間是割裂的、分離的,現在則要追求融合、互動、互通,把區域發展當作一盤棋來設計。
區域協同發展,核心應該還在農村發展,不要把這個問題搞錯了方向。通過考察,我感覺現在有幾個重大問題正在阻礙著農村的發展:
第一是鄉村治理的真空化。由于鄉村缺乏有效治理,現在大量鄉村都出現了治理的無效、失效的情況,農村凋敝,治理沒有效率,出現治理的真空。
第二,要素流動的靜態化。農村有很多生產要素(包括土地、人力資本),可是這些要素都處于靜止的狀態,土地、房屋產權等等這些有價值的要素得不到充分地流動,成為死的資產。因此,農村的要素是靜態化的,而在城市當中,這些要素基本都可以充分流動的。
第三,集體經濟的渙散化。中國大部分地方的鄉村有一個特點,就是集體經濟不強。而由于集體經濟不強,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效率偏低。比如說交通、教育、醫療、公共設施、農田水利、鄉村衛生、垃圾處理等,這些都叫做公共物品。這些公共物品的供給,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是不能實現的。公共物品的供給靠什么呢?主要還是靠集體經濟的發展,可是這方面,我走了河北這么多鄉村,發現集體經濟渙散的狀態比較嚴重,這就使得大部分鄉村的公共品供給基本處于不足的狀態。
第四,鄉村文化的停滯化。鄉村文化大部分都在停滯狀態,鄉村的文化生活比較單調,文化氛圍比較沉寂,整個鄉村顯得沒有生氣,不是生機勃勃的鄉村,而是死氣沉沉的鄉村。
第五,農業產業非規模化。你到鄉村去調查一下,大概以小農為主。這樣的狀態對中國農村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小農是很難抗拒農業風險的,包括自然風險和價格風險,小農也是很難實現規模收益的。小農為主體的鄉村,對中國農村的發展實際上是有非常大的制約。
第六,鄉村工業的低端化。就是剛才我說的,鄉村工業雖然很有活力,但是從產業形態來看,還比較低端,還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
第七,村莊的空心化。現在鄉村大量人才外流,尤其年輕人外流,一些村要找到50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很難。這種現象對整個的村莊治理、鄉村產業發展等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壹道曙光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