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參加的第一次學術會議主題是“鄉村振興與鄉村倫理”,與中央1號文件相匹配?也許是偶然,但也不排除政治關懷與倫理關懷存在某種天然的暗合與明示。
在我國鄉村自治的歷史進程中曾長期表述為“村民自治”。官方文件一般將“村民自治”與城市社區的“居民自治”分別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的兩大組成部分。比如黨的十六大報告就將“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分別表述。直到黨的十七大,才將兩者合并表述為“基層群眾自治”,后來的十八大、十九大也是講“基層群眾自治”。
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鄉村一直延續著自治傳統。家族和鄉紳是自治的主導性力量。直到民國時期,才出現打破“皇權止于縣政”格局的趨勢,制度上設立了區政府和鄉政府,中央權力通過行政性力量“嵌入”鄉村社會。建國初期,執政黨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以行政為主導的鄉村治理思路。改革開放以后,帶有濃重計劃經濟色彩的人民公社體制開始瓦解,行政性力量開始從一線撤出鄉村,這一方面使得鄉村社會釋放出更大的自由空間,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鄉村秩序出現一定混亂,公共事務很難得到及時、有效、到位的管理。在此背景下,鄉村自治傳統的復興被再次提上議程。此時的鄉村自治,由于長達百余年的現代性要素的影響與經濟、政治局面的改變,已與中國古代社會的鄉村自治傳統相差甚遠。從制度層面看自治,1982年憲法對廣西農民首創的村民委員會制度給予了充分肯定,將其定性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由此,鄉村自治正式拉開歷史的序幕。
鄉村自治是一場億萬群眾參與的“草根民主運動”,有學者稱之為“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的邏輯起點和現實基點”。然而,在三十余年的農村基層自治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困局。村民委員會是農村基層自治的重要主體,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作為村民權力的委托者理應對全體村民負責;但鄉級政權擁有法律賦予的指導權,常利用行政性力量強力干預農村基層自治事務,乃至于將村民委員會作為政府在農村的“一條腿”,弱化了制度設計中自治的成分。鄉村自治組織的角色沖突導致行政主導性和自治性反復地進行權力博弈,多方博弈致使許多中央政策難以徹底履行與落實,基層民眾物質需求與文化需求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一、角色困境:自治組織雙重身份的糾纏
就農村基層自治而言,村民委員會和村干部被自己、上級政府、村民等賦予了多重的角色期待:上級政府期待村委會和村干部扮演政府代理機構的角色,作為基層政府在鄉村的“一條腿”,承擔起延伸國家行政權力的功能;村民們通過投票民主選舉出了村委會和村干部,自然期望他們成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和保護者,公正行使村民自治權力。而村干部作為一個具體的人,不論在組織中、在家庭中、還是在整個村子里都分別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他們在內心對自己也有著不同的行為期望,比如期望做一個無私的干部、期望做一個好家長等等。但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角色之間可能存在天然的沖突與矛盾,支配這種矛盾的正是個體的價值取向。當自治組織和組織中個人的角色扮演,與自己、上級政府、村民的期待不同或沖突時,倫理困境就產生了。如征地拆遷中有的村干部就自殺了、公共設施建設難以推動、扶貧工作不好深入。
二、利益困境: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沖突
中國特色政治體系的干部隊伍中的基層明顯存在著一個斷裂帶——鄉、村干部實際上具有不同的身份——鄉鎮干部是國家干部,吃皇糧,其生活資源基本仰仗國家供給;村干部除掌握一定的權力以外,與普通村民沒有什么根本性差別,仍然是農民,必須靠自己及村級自治組織來解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問題。因此,村干部最初就已經知道了自己和上級的差別,因而也就具有了雖然是初步但卻是明確的對于自己和家庭的利益意識。王思斌教授曾經提出一種與此相類的“邊際人”理論,即村干部們的基本身份仍是農民,他說“村干部處在國家行政管理系統和農村社區自治系統的中介位置,既是這兩個系統利益一致的結合點,又是這兩個系統利益沖突的觸發點”。當村干部自認為他們所獲取的生活資源已難以滿足個人和整個家庭的需要時,他們就會將視線轉向村莊公共財產和公共收益,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和村民的信任,逐步侵蝕公共利益,或在村莊自治的特定范圍內進行權力的尋租行為,村民集體利益就是農村自治組織所要追求的公共利益。村干部身為自治組織的成員,不斷尋求并促進村莊公共利益的實現是其職業道德的要求;同時作為獨立的個體和承擔著家庭角色的社會人,他們也會有追逐私人利益以滿足自身和家庭的需要與欲望的必然性,這當然需要在倫理規則所允可的合理范圍內。當追逐公益和私益的目標出現不一致時,便構成了行為主體在道德選擇上的兩難,輕者會降低工作積極性,嚴重者可能會走上違反亂紀的道路。
三、權力困境:行政主導權與自治權的對立。
鄉村自治權不是農民們所固有的,而是來自于主權國家通過法定程序所賦予的。從法律體系的特點來看,中國在推動農村基層自治時采取的更像是大陸法系國家對自治權界定的方式,即自治機關和自治主體享有充分的自治權,但同時自治機關有義務協助基層政府開展工作。因此,如何處理好自治權與國家行政權的關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認定行政權優先于自治權,則強勢的行政力量將可能擠壓村莊自治的自由空間,自治很可能淪為行政的附庸,徒有其表;如果認定自治權優先于行政權,則行政力量很可能喪失在村莊治理上的話語權,嚴重的話甚至走向“鄉政”與“村治”的對抗邏輯。雖然“鄉政”與“村治”之間的對立并不是非此即彼、勢如水火,但是要維持行政權與自治權之間脆弱的均衡狀態,尺度把握的難度相當大。在兩種權力的對立與博弈中,村民自治主體很難作出負責任的選擇,便造成了權力的困境。
另外,自治權與政黨領導權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而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問題。在中國的政治格局中,執政黨擁有對政治的絕對領導權,且與各級政府共同分享了政治權力。這種現象被稱為“黨政二元權力結構”。對村莊而言,政黨領導權是國家行政權某種意義上的延伸。這種二元結構在農村基層表現為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權力并存。由于兩者在權力資源配置模式、權力合法性來源渠道、權力的制度規范、權力的影響力四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極易導致權力的對立與責任的沖突,尤其是在實行“一肩挑”體制的村莊。當兩種權力的話語指向不一致時,村干部究竟是應該履行黨內責任、服從國家權力,還是遵從村民意志、堅持自治權力?
四、道德困境:以德服人與以財服人的難容
帶有傳統鄉村“自治態”色彩的農村基層自治,最初選舉的村莊當家人,大多是公信力強、道德高尚的“賢人”,以有目共睹的個人品行為憑借,他們在管理村莊公共事務、調解民間糾紛時具有較高的道德說服力,能夠公正、公平處事,安分守己做“官”。這種選舉偏好主要是基于當時農村社會混亂無序的基本狀態,最初也適應了農村基層自治的發展要求。我們將此模式稱之為“賢人治村”。漸漸地,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使得農村也出現了劇烈的變遷,市場化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活力,產生了一批“先富起來”的人;經濟的發展鼓舞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拜金主義,對財富的過度膜拜與追求開始成為村民的首先,傳統權威的道德要素退居自我良心評判的一隅。如此,村民的選舉偏好逐漸由“賢人”向“富人”傾斜。這些“先富能人”土生土長在農村,但又基本脫離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屬于新型農民群體。由此,農村實現了從“賢人治村”向“富人治村”的轉變。農民所希冀的“富人治村”,無非是期待致富能力強的“先富”能夠帶動全體村民走向共同富裕,至少是村民普遍得到實惠。富人和賢人一樣也是“能人”,由于卓越的經濟才干,他們在鄉土社會中也具備一定的權威,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但是富人是否應該也是賢人呢?富人擔任村官所賴以服眾的資源憑借是他們的財力、勢力?還是他們的道德公信力?以財服人與以德服人,形成了富人村官潛在的兩種路徑選擇。
造成這些困境原因的是多方面的:一是差序格局并沒有被打破。現實中的村官都有一種與上級官員交往的心理傾向,有些村官與鄉鎮干部存在良好的私人關系,他們會不會因此損“自治權”而順從“行政權”的主導?村官是土生土長的村落農民,熟悉的鄉民給予了他神圣的權力,出于自身或村莊的因素,村官也有可能一味地保護“自治”、拒絕行政權力,從而走向“過度自治化”的泥潭。
二是制度設計不科學。鄉政與村治的銜接存在制度空隙。國家干部體系的基層斷裂。鄉鎮干部是國家干部,吃皇糧,其生活資源基本仰仗國家供給;村干部除掌握一定的權力以外,與普通村民沒有什么根本性差別,仍然是農民,必須依靠自己及村級自治組織來解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問題。這就是國家干部體系在基層的斷裂,斷裂帶的形成來自于行政組織與自治組織的不同性質。三是道德權威虛置化。鄉村自治中國傳統鄉村“自治態”的延續和繼承,兩者間存在一定的歷史關聯,但又有所區別。基于道德秩序的傳統“自治態”主要有三個內在要素:一是處于權威地位的傳統道德;二是傳統道德的體現者和承擔者,在鄉村社會就是指家族代表和士紳;三是鄉村自治秩序。傳統道德是這個秩序的權威規則,家族代表和士紳是維護這個秩序的實踐主體。三者構成一條完整的體系鏈,共同的存在才維持了鄉村社會兩千年的自治狀態。但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生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重大變遷,改良與革命對傳統道德形成摧枯拉朽式的顛覆,為農村自治態提供合法性、規制性、權威性的封建道德已經式微。所以,當農村自治傳統在現代社會被重新激活時,面臨的是有自治秩序而無權威道德的局面。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問題在于,由于制度設計方面的問題,可能導致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斷裂,如何統一,如何結合,如何協調,真的需要嚴肅思考,認真對待,否則就是困境變困難,困難變災難。
2018.1.20
作者簡介:李建華,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哲學)評議組員,浙江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倫理學專業教學與研究三十多年,著述豐富,目前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省倫理學會會長、中國倫理學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名譽主任、民間智庫——“湖湘倫理學研究院”發起人之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李建華道德觀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