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山東的一些村莊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出臺規定移風易俗,不讓農民因事“拉饑荒”。今年春節,記者也去了解了村里的“八項規定”,效果“真不孬”。據記者了解,2016年,山東被中央文明辦列為全國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兩個試點省份之一后,這個省陸續在村、社區成立了8.6萬余個紅白理事會,以村規民約的形式整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不正之風”,成效喜人。(新華視點1月31日)
農村的紅白理事會,針對的是令村民不堪重負的請客送禮、大操大辦問題。這本質屬于村民自治,即由村民民主決定,達成大家共同遵守的“村規”,這比由行政部門強制規定,要求村民執行,更接地氣,也更容易被村民接受。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村,需要多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
不獨紅白事,可以用理事會方式,制訂規則,鄉村很多涉及鄉村公共利益、村民權利的事,都可實行村民理事會治理。比如,鄉村是否燃放煙花爆竹。近年來,有的城市地區燃放煙花爆竹,已有禁令,而在鄉村地區,則沒有任何限制、約束。據媒體報道,今年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有一大特點是,農村的燃放更嚴重,這延續了近年來的一貫勢頭。對此,有輿論呼吁,鄉村地區也要禁放煙花爆竹,但很顯然,如果確定村民的配合,執行難度會很大。適宜的辦法,是通過村民自治,商討、制定本村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比如,規定哪幾天哪個時段可以放,燃放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等等。類似的問題,諸如焚燒麥秸稈,也可通過鄉村理事會商議村民可接受的治理方案。
除此之外,鄉村的教育問題,也可通過建立鄉村教育理事會,負責制定本地教育發展戰略,包括學校布局、教師和學生權利維護等。我國鄉村地區出現的盲目的撤點并校,導致鄉村學校萎縮、減少,鄉村孩子上學路途遙遠、安全隱患增加、輟學率回潮,就因在撤點并校決策中,村民沒有參與權、表達權、決策權,就由政府部門說了算。為遏制盲目撤點并校趨勢,國家要求各地在撤點并校時,必須廣泛聽取村民意見,不能一哄而上,但由于缺乏鄉村教育理事會這樣的機構,聽意見變為走過場。而如果有鄉村教育理事會,教育理事會成員,由村民選舉的代表組成(鄉的教育理事會則由鄉鎮領導、上級政府教育官員、鄉村學校領導、鄉村民代表組成),重大的鄉村教育決策,都需要經鄉村教育理事會同意,那由此做出的教育發展決策,就能維護鄉村孩子的教育權利。
包括目前鄉村的四級辦學模式(中心校、完全學校、不完全學校、教學點),鄉村教育資源被鄉中心校統籌,村上的不完全學校和教學點,不被重視,處于低水平維持狀態,也和沒有鄉村教育理事會這一鄉村教育治理機制有關。建立與完善這一機制,對改變鄉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是極為重要的。
有人擔心鄉村村民,是沒有能力和素質,進行民主管理、決策的。這是對村民能動性的漠視。山東農村的紅白理事會能順利運行,表明村民的自治能力不可小覷。只要給他們空間,進行適當的引導、建立議事規則,村民完全有能力處理好鄉村事務。甚至政府部門在推行鄉村政策、建設鄉村文明時,都需要通過村民自治來實現。政府可以出臺宏觀的政策,但各鄉村如何落實,則由鄉村自主根據政策決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