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切實做好“三農”工作。圍繞農業農村發展的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
一、認識“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中國社會科學網:我國“三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您如何看待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意義?
張曉山:首先,要肯定“三農”工作的成就。
新時代“三農”工作實踐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就。脫貧攻堅是黨中央部署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18年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安排1060.95億元,比2017年增加200億元,增長23.2%,增量重點用于“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并加大教育轉移支付、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中央基建投資等資金渠道向深度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2018年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人以上。
(二)在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不斷深化。自2004年起,中國糧食產量12連增,近幾年主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糧食產量略有下降,但自2013年起,連續6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的水平。棉油糖肉禽蛋奶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足,確保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為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的前提下,市場化導向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正在建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農產品價格正在恢復其作為市場信號、調節市場供求的基本屬性。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被激活,糧食加工、流通、貿易等環節出現了回暖。部分農產品的無效供給減少了,有效供給增加了,主要農產品局部階段性過剩問題正在得到解決。
(三)堅持走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道路。為了探索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農業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2017年底,我國農藥使用量已連續三年負增長,化肥使用量已實現零增長,提前三年實現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通過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推廣地膜清潔生產技術;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以及重金屬污染耕地綜合治理,農業資源生態保護和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發展趨向高質量。2018年,我國新建高標準農田820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2000萬畝;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實現負增長,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超過3000萬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3%。
(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近幾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一直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加快。
(五)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2018年,中央投入高達5400多億元,重點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工程項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央試點縣達到約1000個;“三權分置”改革不斷深化;全國人大常委會最近通過了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
其次,要進一步明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突出的短板也在農村。目前,做好“三農”工作,就是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三農”工作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當中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民以食為天。近14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須臾不可放松的重大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不斷下降,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
(二)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潛力在農村,希望在農村。中國有世界最多的農民,世界最大的農民消費群體。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直接導致工業生產的產能過剩,經濟增長也就沒有堅實的底蘊。由于近些年來實施對“三農”的重點扶持政策,農村經濟社會有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增長連續幾年快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從而刺激了國內消費。2017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8.8%??梢灶A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將會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進而促進農民的消費,為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做出巨大貢獻,使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市場大國。
(三)“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將夯實全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礎。中國目前大約有32900多個鄉鎮,58.6萬個行政村,270多萬個自然村,在鄉鎮和村落中生活著6億多農民群眾。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將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夯實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
二、落實“三農”工作硬任務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認為,應該如何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這次會議的重要內容,就是研究落實今明兩年“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硬任務有哪些?
張曉山:首先,要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要從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發力。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振興。由于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規律的作用,要素總是向生產率高、回報率高的部門和地區流動。農業的弱質性需要政府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通過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和教育培訓,培育和發展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力量。
(二)推動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推動公共服務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如果說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時要注重效率,那么在國民收入再分配時就要注重公平和正義。政府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消除城鄉社會事業二元結構上的調節功能,承擔起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的主體責任,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短板。當前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就是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差大,這是廣大農民群眾最期盼解決的難事。要把農村作為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的重點,推動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有關部門將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善縣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和寬帶進村,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升社保、養老等服務水平,在制度接軌的基礎上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標準。加大鄉鎮基本公共服務投入。
(三)推動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城鄉融合發展,絕不是僅僅農村的要素流向城市;城市的先進要素(資本、技術、管理)和優質資源(經濟、社會、文化等資源)也要流向農村。農村不能加劇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狀況。鄉村發展不能成為新的圈地熱,不能成為資本的盛宴,鄉村振興的成果必須由農民共享。改變資源要素的配置應伴之以利益格局的相對均衡,讓農民群眾合法合理地分享鄉村振興的成果。 土地、勞動力與資本應形成相對均衡的利益格局,在要素開放流動的農村產權格局下保障農民的權益。
其次,今明兩年“三農”工作必須完成以下幾個硬任務。
(一)2019年,脫貧攻堅仍是“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硬任務,要切實重點解決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在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同時,脫貧的質量也同樣需要保障,如何防止脫貧之后再返貧,同樣是要解決的硬任務。
(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仍是硬任務。目前,我國的糧食雖然趨向高質量發展,但仍面臨大而不強的現狀。2019年,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調整優化生產結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仍是硬任務。要將糧食安全的基點放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上,著力于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確保糧食生產潛能,確保急用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
(三)農民收入到2020年要翻一番。長期以來,農村市場廣大,但農村消費水平偏低,根本原因是農民收入較低。只要農民收入能有較大增加,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就將發揮出來,宏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就能有堅實的底蘊。農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四個部分組成,增加農民收入要分類施策,尤其要注重補短板。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短期內不可能有較大增長;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大有作為;農民增收最大的短板是財產性收入,增收潛力最大的也是這項收入。
(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F階段,我國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在農村,最直觀的體現是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與城市差距大,如廁難、環境臟、村容差等問題較為突出。因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也是當前推進鄉村建設的主要抓手。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由點到面全面推開,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從農村實際出發,重點做好垃圾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提升。
三、深度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是這次會議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會議提出,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請您談一談未來農村改革應該從哪些方面推進?
張曉山: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需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深入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二是推進鄉村治理機制改革,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結合的治理機制。
為此,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工作的落實。
(一)要按期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按照中央要求,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要在2019年底基本完成。這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基礎的工作。要加大人力物力保障,嚴格執行政策,確保按時完成,得到農民認可,不留矛盾隱患。
(二)要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涉及農民切身利益,必須守好底線。要重點圍繞宅基地“三權分置”,拓展改革試點,豐富試點內容,探索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有效途徑。結合發展鄉村旅游、下鄉返鄉創新創業等,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辦法。
(三)學習新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深入推進農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改革,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重點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四)中央1號文件提出:“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真正落實政策舉措,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的農業農村分配比例。(記者 張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