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作為鄉村振興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通過理念引領、政策供給、產業融合、人才振興、文化傳承、社會協同、農村電商等發展戰略,“鄉村振興”得以率先破題。
開啟新時代“三農”發展新征程
浙江省作為鄉村振興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通過理念引領、政策供給、產業融合、人才振興、文化傳承、社會協同、農村電商等發展戰略,“鄉村振興”得以率先破題。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2)》,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按照“654”的框架排篇布局,形成了浙江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全面開啟新時代“三農”發展的新征程。
以“千萬工程”為引領,從環境整治向全域美麗蝶變
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的理論源頭和創新實踐始于浙江。從“八八戰略”總方略中提出打造“綠色浙江”,到把“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作為推動生態省建設的有效載體,再到進一步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一系列新發展理念事關浙江乃至中國未來的永續發展大計,也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源頭。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隨后,他又明確提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七條道路”和“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從“綠色浙江”“千萬工程”到“兩山”理念,從 “七條道路”到“五個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外延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地豐富、完善和成熟,成為浙江省鄉村振興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浙江省正是在這些理念引領和政策指引中形成行動自覺和文化自覺,通過“千萬工程”、“五水共治”、治危拆違、廁所革命、古村落保護和小城鎮綜合整治等環境整治工作,不斷迎來“生態拐點”,逐漸向“全域美麗”蝶變。通過“柔性規劃、謀劃鄉村”不斷規避“建設性的破壞”和“破壞性的建設”,通過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實現生態振興,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華麗變身。
安吉縣魯家村用6年時間完成了鄉村蝶變,通過村莊整治,從一個臟亂差的普通浙北小山村,轉變成村域大景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黃巖區沙灘村有效利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建筑和用地,通過“柔性規劃”,將廢棄建筑和土地資源轉化為“美麗鄉村”;德清縣莫干山鎮從美麗城鄉和鄉村旅游入手,以打造國際一流鄉村度假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努力建成全域美麗大花園,著力打造最美鄉村。
以人民生計為根本,從傳統農業向產業融合聚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時代的具體表現。鄉村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從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增強億萬農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人民生計發展,既是發展目標,更是發展結果。通過不斷提高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浙江省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最大民生工程,以人民生計和人民有盼頭為根本,始終遵循“農民要什么,我們干什么”的方針,以鄉村旅游和現代化高效農業為引擎,不斷融合旅游、文化、創意、商貿、娛樂、物流、工業、會展、博覽等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改變傳統產業結構,轉變產業發展和運作模式,催生新型業態,提高產業附加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實現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向產業融合發展的“倍增效應”聚變。
比如,紹興“花香漓渚”田園綜合體打造千畝花市、千畝花苑、千畝花田“三個千畝”,利用傳統蘭花產業優勢實現農旅融合,從早期花農“一根扁擔闖天下”,到當代花農“一臺電腦網天下”,走出了一條以發展花卉綠色產業為主線,推動山區產業全面發展的新路子;安吉魯家村通過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經濟,實現從村集體負債150萬元,到吸引投資近20億元,形成了“公司+村集體+18個特色家庭農場”的魯家村經驗;臺州黃巖區綠沃川農場、藍美農莊、中德農場等,融合現代化高效農業和農業旅游,農旅融合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樣本。
以人才支撐為抓手,從情懷留人向發展聚人轉變
把人喚回來、讓人留下來,這是鄉村振興的初衷,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浙江鄉村正是基于上述五個要求,發現并激活了廣大民眾和鄉村社區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既用感情留人、鄉情動人,更以事業聚人、以環境育人、以發展成人,開創了聚人氣、添才氣、有朝氣的鄉村振興新局面。主要經驗有三:
“人力即資本”,開發培育本土的領導、管理、創新人才,吸引鄉賢力量、“農二代”、“農三代”等“農創客”回來建設新農村,帶來人氣和機遇。如安吉魯家村書記便是魯家村本土人才回歸,“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通過邀請本土村民回鄉創業、吸引外來資本投資開發等,匯聚起鄉村振興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德清莫干山鎮仙潭村成立了返鄉創業基地,成立全國首個村級返鄉創業協會,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并為返鄉創業者提供政策支持、創業指導和經營服務。
“人流即財流”,鼓勵城市的人才、資本和消費“上山下鄉”。如同濟大學與黃巖區開展了長達6年的校地合作,以鄉村規劃、鄉村建設為切入點,通過鄉村規劃、建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助推了鄉村振興。今年2月國內第一家“鄉村振興學院”在寧溪鎮烏巖頭村掛牌,為培育鄉村振興人才提供了可復制經驗。
人才培養提升鄉村振興新動能。如麗水成立全國首家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為網創青年提供創業疑難解答、網銷產品測試、專業技能指導等服務,推進農村青年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通過各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與高等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等開展基礎班、提升班、專項技能班等培訓,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培養了一批“農創客”。
以鄉村文化為靈魂,從文化傳承向文化自信核變
鄉村振興要讓人們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何避免新農村建設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通過農耕文化的復興實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持續自覺的文化軟實力、構筑更加積極進取的文化軟環境,為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浙江省利用文化禮堂、非遺傳承人、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程、“拯救老屋行動”等載體,深耕鄉村文化,傳承文化遺產,復興鄉土建筑、民間戲曲、傳統手工藝技術和農耕技術,打造鄉土家園意象系統、建筑系統和生活系統,還原傳統生活文化圖景;同時,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營造文化自信、民眾滿意的新型農村文化社區。
比如,麗水古堰畫鄉,“古堰”展現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江南古鎮的傳統風貌,“畫鄉”則融合了現代藝術特色和文化功能,文化復興賦予麗水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寧波余姚梁弄鎮橫坎頭村利用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資源,主打紅色旅游和培訓產業,從15年前的“全面奔小康,老區不落后”到如今的“全面奔小康,老區創示范”,現已成為“全國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以社會治理為基礎,從單打獨享向共建共享嬗變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其中,自治是實現民主權利、參與鄉村治理、共建美好鄉村的根本,法治是鄉村治理的關鍵,德治是中國鄉村歷史綿延不斷的傳統,也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浙江省在農村社區治理中,一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社會協同,建立起以黨的基層組織為統領,協調各方的融合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和鄉村居民、鄉村社區、外來資本等各個要素的包容性治理體系。形成了集體經營主體“公司化”運作模式、國有企業“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合作模式、社會資本“公司+農戶”模式等新型合作模式,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個體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體轉變。二是強化社會治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讓社區居民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保護本土和新型農村居民的權益。
比如,桐鄉高橋鎮提倡“法治為要、德治為基、自治為本”的“三治”建設,旨在建立“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設體系、“以評立德、以文養德、以規促德”的德治建設體系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建設體系。紹興棠棣村以柔性治理為突破口,以文明家庭創建、經商戶地圖、學子榜、家風家訓上墻等為抓手,通過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以德感人,強調村民德治,潛移默化中形成小家和諧、大村和美的文明鄉風,群眾對村級事務支持度高,村干部對群眾辦實事多,正向促進形成政通人和。
以農村電商為紐帶,從傳統銷售向“互聯網+”裂變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近年來,農村電商發展迅猛,成為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浙江找準“互聯網+”的支點,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實現平臺裂變,成功撬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拿鋤頭,一手拿鼠標”,成了當下浙江農民的新形象;“燒餅村”變“淘寶村”,成了當下浙江農村的新形象,把鋤頭和鼠標捆在一起,實現了生產與消費的充分對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精確與高效。主要做法有三: 一是平臺構建,外引內聯打造農旅產品營銷平臺;二是終端下沉,村級服務打造農村綜合服務體系;三是品牌為先,打造農產品統一品牌。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日報 2018年05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