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作出具體部署。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是解決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行動舉措。
鄉村振興戰略首先是立足世情和我國農情發生重大變化作出的。從世情看,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不斷加快,世界農業市場格局深刻調整,農業科技革命迅猛發展,農業國際競爭日益加劇。從國情和農情看,我國“三農”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但農業農村發展依然是短板,城鄉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束縛依然存在,農產品供給呈現結構性過剩,農業競爭力有待提高。中央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三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提出和制定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思路和大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城鄉發展理念的升級版。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鄉村振興的戰略定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針;實現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立健全現代農業體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完善創新農業農村制度和政策,深化農村綜合性改革、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基礎工作、建設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任務。總之,鄉村振興戰略站位高遠、目標宏偉、意義重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是黨在新時代實施重大戰略之一。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一是有利于抓住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的重點和難點,加大解決城鄉發展最大不平衡和農業發展最大不充分問題的力度,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的步伐,健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促進城鄉平等發展成果共享。二是有利于擴大內需,挖掘農業農村消費需求,為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消費機制,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鄉村振興戰略與之相輔相承、高度契合。我國農業農村塊頭大、人口多、市場廣、消費力增長快,蘊藏巨大的消費需求。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農村消費求基礎堅實、領域廣泛、種類繁多、規模巨大。這是我國獨有的無可比擬的寶貴經濟資源和優勢,是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力量。實施鄉村振興,必將釋放農村傳統消費需求,培育農村新興消費需求,促進農村消費需求提檔升級,形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動能。三是有利于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目標是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按照構建新時代城鄉新型關系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新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將發揮新型城鎮化帶動“三農”、反哺“三農”作用,增強鄉村實力,實現產業興村,打造特色名村,解決城鄉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為實現城鄉一體化提供有力支撐。四是有利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于“全面”,農村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點。貧困主體主要是農民,貧困地區主要在農村,要抓住脫貧攻堅的牛鼻子和找準主戰場,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以產興業、以產就業、以產增收。加大對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支持力度,促進城市公共服務普遍延伸到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立足世情國情農情,科學制定規劃,理順體制機制,出臺政策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扶持政策和制度。明確農業農村發展兩優先的政策取向,制定資源配置、產業布局、人才流動、公共服務等向農業農村傾斜的政策措施。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始終把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大力推進現代農林牧漁業和種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進步和技術推廣應用,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三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互聯網+農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鏈條,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四是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一主多元”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發展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業。五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具體政策,制定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措施,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化糧食收儲、集體產權、農業支持保護等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依托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農業部原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參事室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