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為什么農民生活水平比過去大大提高,農村卻反而成為問題了呢?李昌平向總理上書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似乎農民的生活今不如昔,是否夸大了農村目前存在的問題?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因為這個問題揭示了當前農村存在的矛盾現象。一方面,今天的農民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解決溫飽的農民。另一方面,近年農民收入增幅下降,農民的滿意度下降,本來已經解決的各種問題重新成為問題。
造成以上矛盾現象的基本原因是,由于農民數量過于龐大,農民來自農業和務工的收入在可見的將來,不可能大幅增長,農民收入相對整個社會的收入水平將越來越低,溫飽有余小康不足的狀況將長期存在。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消費需求因為廣告的強力刺激和時尚的強力滲透,而不斷增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飯吃無錢花”的格局尤其讓人難以忍受,農民滿意度下降勢所必然。
市場經濟在經濟上將農民邊緣化的同時,會進一步從社會和文化上將農民邊緣化,農民的傳統文化和他們的人生信念越來越被“證明”為是愚昧、無意義和迷信的,他們在人生意義方面發生危機。幾千年來在小范圍解決農村公共物品的地緣和血緣組織,也被革命運動和市場經濟徹底摧毀,農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提供越來越成為問題。因此之故,當前的農村出現了從經濟收入,到社會組織,再到人生價值的全方位危機,農村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
解決農村問題不可能逆市場經濟而動,但市場經濟并不能解決農村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借助越來越從農業之外獲取的國家財政收入向農村轉移支付,通過越來越多的轉移支付來為農民提供應對經濟、社會和文化危機的資源條件,從而緩解并為最終解決農民問題提供時間,直到中國人口的大多數轉為城鎮人口。
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人大會議都將農村工作列入首要議題。中央決定將增加的財政支出首先用于農村公共物品建設。可以預見,在農民收入不可能大幅增長的未來數十年,國家會有越來越多的轉移到農村的財政支出。但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不應該也沒有可能直接分配給農民家庭,以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而應主要用于以公共物品建設為主線的鄉村建設事業,用于增加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難以達成的經濟社會合作和越來越被邊緣化的文化生活。
以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為基礎的鄉村建設之路并不是一條自明的路,用何種辦法進行鄉村建設,怎樣的鄉村建設最能解決農村現存問題,都需要探索。國家為農村提供大規模轉移支付的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學術界及政策研究部門提早探索如何最為有效地利用轉移支付資金來展開鄉村建設,來解決農村問題,來再造農民福利,就十分重要。中國農村不僅極其龐大,而且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諸方面的發展極不平衡,在農村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面,學術界及相關政策部門選擇各式各樣的農村,進行各式各樣的鄉村建設試點,將為國家提供有效使用轉移支付資金的經驗,將為借外部資源促成農村內源發展提供可能。
20世紀30年代,全國有700多個組織在全國開辟了1000多個鄉村建設實驗點。那是一個動蕩混亂的年代。對比20世紀30年代,今天的農村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好時期的農村:今天的農村問題是溫飽已經解決前提下的農村問題;是在農民可以占有養家糊口土地基礎上的農村問題;是工業化已經完成,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賴工商業而不是主要依賴農業的農村問題;是國家內政穩定,國力比較強盛背景下的農村問題。這樣的農村問題,正是知識分子可以貢獻智慧發揮作用的農村問題,正是鄉村建設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市場經濟不可逆轉,農民處境日漸邊緣化的背景下,學術界及政策部門盡早介入鄉村建設,探索農村希望之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希望所在。讓我們都來介入鄉村建設事業吧!
作者簡介:賀雪峰,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現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決策咨詢》2003年第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