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迅速推進,有效帶動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也為推動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做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此后,相關政策文件陸續出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入提速階段,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日益成為時代要求。為此,要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對農業產業化的繼承和創新
長期以來,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政策體系中,農業產業化具有重要地位。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農業經營的體制機制創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產業組織創新為支撐,以產業導向市場化、產業運作企業化、產業形態一體化為特征,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以技術融合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通過農業與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實現產業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動和資源跨界集約配置,帶動技術、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業產業化一脈相承,但相對于傳統農業產業化又有豐富的創新內容和創新價值。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源頭和主要內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和拓展版。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包括延伸產業鏈、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等農業產業化形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形式倡導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結合,豐富了農業農村發展的環保、科技、教育、文化、體驗等內涵,已經超出了傳統農業產業化的邊界。服務業引領或平臺經濟帶動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式,大大拓展了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因此,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應用創新的辦法求解,必須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提出“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也應如此。
用創新思路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若干著力點
推進經營主體創新和聯合合作。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營主體包括但不限于農業經營主體。除普通農戶和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外,還包括部分投資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供銷社、電商企業、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也可以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經營主體。因此,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廣泛參與。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產業邊界更加模糊,技術、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更加豐富,人才、基礎設施等瓶頸制約更加顯著,更需要不同類型經營主體分工協作,甚至聯合起來攻堅克難,突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臨界最小努力”。
推進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立足農業,依托農村,惠及農民。近年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并且還在不斷加大;導致農民收入增速放緩的問題日趨突出。隨著“去產能、去庫存”的推進和取消大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實施,在短期內局部區域性、群體性農民減收的問題也容易浮出水面。在此背景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要把帶動農民增收放在突出地位。因此,相對于以往,當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應把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置于關鍵地位,努力增強帶動農民增收的效果。
但是,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也有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問題。目光緊盯促進當前的農民增收固然有其必要,但也要防止因此損害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期效果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的可持續性。要把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強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放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的突出地位,借此增強帶動農民增收的可持續性。鼓勵領軍企業——產業鏈核心龍頭企業增強對一般經營主體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進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提質增效升級,也是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的重要內容。這有利于間接帶動農民增收。許多專家倡導在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但是,“緊密”到何種程度為宜,也應因地制宜。不存在放之四海盡善盡美的模式。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06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