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陳文勝:品牌建設是湖南農業結構優化的突破口

[ 作者:陳文勝?奉清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10 錄入:19 ]

陳文勝:品牌建設是湖南農業結構優化的突破口(圖1)

專家簡介:陳文勝,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湖南省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重大決策咨詢智囊團專家,《中國鄉村發現》主編。

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強調,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倳浀脑?,提出了新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思路,確立了中國農業改革的主要方向。剛剛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全面的部署。那么,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么深刻意義?推進湖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緊迫任務、現實途徑是什么?如何以品牌建設優化湖南農業的結構?2月7日,記者就此與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文勝進行了對話。

1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含義,是要解決農業發展理念問題——實現農業生產數量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政府行政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

湖南日報:中央歷來重視“三農”工作,至今年已經連續14年頒布有關“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詞”,無疑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如一號文件開宗明義的,這是基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蹦敲?,我國當前農業發展處于什么樣的新階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陳文勝:我國農業已進入亟待加快轉型實現歷史跨越的窗口期。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多地少。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保障農產品數量、特別是糧食數量擺在第一位。因此,我們所有的思路、所有的發展理念都是保數量,能夠有飯吃就不錯了,沒有什么品質的要求。但自2004年開始糧食“十二連增”,中國缺糧現象得到改變。但過來過度注重糧食產量忽視質量,使農產品核心競爭力逐步喪失,使今天的農產品供過于求與供給不足并存,呈現出階段性、結構性供需不對稱的過剩特征,造成了糧食高產量、高進口和高庫存的“三高”現狀。比如現在湖南的大米、東北的玉米大多放在倉庫里面,盡管賣不出去,但因為有最低保護價,賣不出去農民還是繼續生產,生產出來繼續都放到倉庫里去。

為什么會這樣?根本原因就是農業生產沒有跟消費對接。原來我們每餐吃四兩米都還吃不飽,現在一天能吃多少米?飲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農業生產結構沒有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糧食生產,只低頭生產,不抬頭看銷路,生產與消費嚴重脫節。農業生產不與市場對接,不以市場為導向,就必然沒有競爭力。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含義,是要解決農業發展理念的問題。隨著我們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使數量的保障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應將農產品供給的數量保障上升到品種和質量保障的大轉型,農業生產的數量導向要向質量導向轉變,政府的行政導向要向市場導向轉變。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意義,就是在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戰略跨越的關鍵階段,提出實現農業發展思路的戰略轉型。

為了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國家對農產品以及農資價格進行政府直接干預和補貼,有力地調動了農業生產積極性,實現了中國加入世貿之后保護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但過多的保護,扭曲了市場價格與供求關系,影響了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僅推動了國內產量增加導致農產品庫存積壓,也形成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刺激糧食進口量大增。毋庸置疑,當前政府直接干預農產品價格的調控體系已難以持續,必然要求發揮市場供求對價格形成的決定性作用。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更好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要素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不二之選。

加快轉型實現歷史跨越,中國的農業發展戰略絕不能僅僅定位于確保自己吃飯的單純糧食安全。在當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階段,農業被賦予了生態保護、環境調節、生物能源、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國際競爭等多重功能。特別是作為全球人口大國,農業具有強國民生存之根、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之力的多重戰略作用,必然要求中國農業發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資源節約、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益等多重戰略目標。中央一號文件指明了實現路徑: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進農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促進農業的多目標轉型。

2 農產品地標品牌是優化湖南農業結構的主攻方向

湖南日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那么,作為大宗農產品生產大省,湖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途徑或者說主要抓手是什么?

陳文勝:如何加快國民經濟轉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要求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這就真正找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著力點。品牌是競爭力的綜合體現,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者越來越講究品牌消費。相對旺盛的品牌農產品需求,我國農業不僅供需結構矛盾更為突出,而且品牌發展的水平相比工業更低。就拿湖南來說,水稻產量全國第一,湘米品名200多個,卻沒有幾個叫得響的品牌;豬肉產量全國前三,但每年需外調大量種豬,諸多外地豬肉品牌入湘;湘茶、湘果等農特產品的品種很多,卻少有叫得響的王牌。農產品數量、產量地位與質量、品牌地位不對等,農業競爭力只能差強人意了。

因此,要解決當前湖南農業的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就要明確戰略著力點就是發展農業品牌!

為什么會這樣子?農業生產不像工業生產,工業生產對象一般是無機物或結束了生命的有機物,而農業生產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動進行的生產,農業發展不僅僅是要遵循經濟規律,而且更要遵循生命規律、自然規律。

一是什么樣的地域生態環境決定著生產什么樣品質的農產品。橘在淮南生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農業生產以自然再生產為基礎,生態環境的地域差異決定著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不同地域的土壤、降水、光照、積溫等生態環境不同,決定了不同地域生產的農產品品種、品質不同。正是農業生產的這種自然選擇,決定了什么樣的地域生態環境生產什么樣品質的農產品,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規模。從現有的品牌農產品來看,無一不是獨具特定地標符號的產品,包括特定的地域品種、特定的地域環境、特定的地域種養方式、特定的地域文化歷史傳承、特有的營養價值。因此,圍繞地標區域性、資源稀缺性、產品唯一性、品質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打造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是有效化解當前區域農產品的同質競爭造成“高庫存”困境的突破口。

二是什么樣品質的農產品決定著什么樣的市場品牌價值。在日益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產品的品質決定著價值和影響力。農產品生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生產的農產品都有其特定的品質。在湖南,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以及與自然規律相適應的現代技術手段,形成了眾多品質優良、獨具地域特色的地標性農產品。2016年全省評選出來的十大農業品牌,不僅形成于特定的生態環境,具有地域特定條件下獨特的文化底蘊、工藝技術,而且是經過自然和人工手段優勝劣汰的,能適應或引領消費者對品質的需求,因而在市場上表現出較強的比較優勢。由于這種優勢是其他地域所不能模仿的,因而也是最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品牌價值的。

三是什么樣的產地區域范圍決定著什么樣的品牌產品生產規模。農產品的生產,取決于地域的生態環境和人們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方式,對應的是特定農產品品種和人工培植手段。從地域生態環境來看,農產品生產的品種和品質取決于特定的生態環境,同一農產品離開特定的生態環境就會形成不同的品質差異;從人工培植手段來看,種養的密度、規模、工藝等必須與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盡管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可以改造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產出率,但前提仍然是遵循農業的自然規律,如果超越生態環境的閾值就會適得其反。顯然,地標品牌農產品的培育與發展,必須遵循農業生產規律,以特定地域范圍及其資源承載力為基準,走符合地域實際和市場趨勢的特色道路。

因此,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要求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強化品牌保護。因為品牌代表著農業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無疑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現實途徑。

3 推進湖南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建設,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全省農業的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全面優化

湖南日報:前不久,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就以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舉措,這為湖南的區域地標品牌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們要如何借一號文件“東風”,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以品牌建設優化湖南農業結構?

陳文勝: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著力點。湖南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全省農業的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品種結構的全面優化。

需要明確的是,農產品的區域地標品牌與農產品的商標品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區域地標品牌是生產的產地歸屬,關鍵是產地在哪里,包括特定的區域品種、特定的生態環境、特定的種養習慣、特定的風俗文化、特有的味道和營養價值。至于農產品商標那是另外一個概念。一個農產品一旦生產出來,無論是加工水平再高,還是營銷手段、“互聯網+”再好,也無法改變農產品的品質。

作為農產品而言,地域性越小就越有特質,也就越具有品牌特性,如果泛化反而沒有特色。綜合來看,以縣域來確定一個農產品地標品牌的區域比較合適。湖南縣域眾多,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每一個縣必然有一種農產品有它的特殊品質。但每一個縣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能成為品牌,很可能這里茶葉是品牌而水果不是品牌。所以,“一縣一品”不是說所有的農產品都“一縣一品”,那是不可能的。

一號文件要求,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落實到農業品牌建設,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農技推廣。前提還是要全面進行全省縣域的農業土壤普查以及相應的傳統優質農產品品種普查,弄清楚每個縣域到底適合種養什么及其哪些品種,讓那些地標品牌得到全面保護和發展。

4 農業政策要圍繞農產品品牌戰略加快轉型

湖南日報:一號文件強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建設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是不是也存在著激化內生動力的機制體制改革問題?我們要從哪些方向突破?

陳文勝:顯然,農業政策要圍繞農產品品牌戰略加快轉型。如果還是沿用計劃經濟的思路,湖南農業的競爭力就根本沒有辦法提高。要著力三個“推進”:

推進農業總體結構優化。要以區域空間布局為突破口,全面進行農業生態環境區域普查,制定與生態環境相對應的區域農業品種發展規劃,以區域地標品牌為導向優化農業區域結構,以農業資源環境為基準優化農業品種結構,以地標品牌經營為引領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推進區域地標品牌體系建設。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治理和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推進水土污染的治理和傳統污染型種養業的退出,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著力選育開發地方名特優產品品種,重點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和節本降耗、循環利用技術模式,加強農業從業者的科技素養與品牌經營能力培訓,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

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政策轉型。要改革湖南現行的農業支持政策,突出將具有品質與市場競爭力的地域品牌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從扶持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洜I轉變為扶持經營主體的品牌化經營,從注重農產品的產量考核轉變為注重區域地標品牌考核,以此實現農業發展政策從確保農產品的數量優先,向結構轉型的質量優先跨越。

 

來源:《湖南日報》2017年02月09日(湖南日報記者 奉清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国产 | 日韩激情乱码精品在线 | 亚洲中国日韩久久综合网 | 日本国产欧美一二区 | 最新国产AV资源网 | 亚洲成Aⅴ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