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家家戶戶一定是要吃月餅的,中秋將至,大街小巷四處可見銷售月餅的攤位,我所在城市的各大超市,各商場精心布置的月餅專柜,各色月餅琳瑯滿目,讓人看花了眼。大小商場,正抓住商機,力促月餅銷售,一場月餅銷售大戰又打響了。
關于月餅有很多傳說。有人說,我國古代的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也有一種說法,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慶祝勝利的食品。有一種更流傳的說法,民間在中秋吃月餅,始于明代,與元末的一場起義有關。這場由朱元璋領導的反抗元朝暴政的起義,時間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月餅起源于何朝何代,這是一種久遠的記憶了。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每家每戶的必備之品。我們會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并祈盼豐收、幸福,這是我們的一種心愿。
這些年月餅精美的包裝,讓人目不暇接,價錢有高有低,有幾百甚至上千一盒的。有精裝的,有簡裝的。有北邊來的,有南邊來的。有甜的,有咸的。有豆沙的,五仁的,火腿的,蛋黃的,巧克力的等等,各式各樣應有盡有。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這些年,人們的口味兒變得越來越挑剔了,總覺得現今的月餅,盡管看上去賞心悅目,吃進嘴里卻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要么咸,要么甜,要么油膩膩的,總不是那么爽口,感覺真不如小時候吃過的五仁月餅。
小時吃的這種五仁月餅,里邊包裹著杏仁、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瓜子仁做成的餡兒,要是今天吃起來,味道肯定極其一般,然而在當時,五仁月餅曾是我們吃過的所有點心中的極品。
每年中秋來臨,月餅便成了我們最期盼的食品,那時的月餅的品種很單一,通常是很硬的那種,外表顏色淡黃,包裝也很簡單,里面的餡大多是五仁的,或者白糖的。許多月餅咬上一口,硬硬的很咯牙,口感倒是甜膩膩的。月餅在那個年代是個奢飾的食品,為了迎合節日的氣氛,家家戶戶通常只是象征性的買上一兩個,孩子們每次也只能分到小小的一塊,越是少就越覺得珍貴和稀罕。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唐代,民間已有從事類似月餅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制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十分繁多,外皮酥軟甜膩,口味應有盡有,包裝愈來愈高檔,可選擇的范圍也越來越大。但月餅在人們的心目中,卻逐漸失去往日的魅力,僅僅成了一種象征,一種禮節性或節日性的商品和道具。更有一些人將月餅當成一種賄賂手段,包裝盒里竟然出現了真金白銀和玉石做的月餅。
對于中秋節為什么吃月餅的說法,民間故事有多彩多樣的說法,有神話傳說,也有精彩的歷史故事。
第一呢,說的是嫦娥奔月。說起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后羿,太陽都能射下來,卻沒能看住老婆,被不屑的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日子。月餅,便成了寂寞的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其中,當然還少不了月光下的白兔和桂花樹。于是,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二說吃月餅的來歷,就有點史書的味道了。說的是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漢人,暴虐殘忍,民不聊生。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要飯娃出身的丐幫首領朱元璋,就有了朱領導下的農民起義。話說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來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帶陷的小圓餅,而起義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從此,就有了一個紀念勝利的日子,和一個被賦予了特別紀念意義的吃食,就出現了中秋節和月餅。
三說流傳最廣,最具可靠性。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討伐北方的突厥,經過無數次的戰斗,終于在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也終于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與唐朝通商的吐蕃(西藏)商人,進貢了一種帶陷的面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或“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中秋吃月餅,與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情感。
每當中秋來臨,商家總是不會放過的,沿街的店鋪商家就會挖盡智商作出各種噱頭賺些人氣。不論你是傷感還是興高采烈,中秋總是按照自己的鼓點毫不客氣的走來,管你是王公貴胄還是貧賤夫妻,都免不了為沿襲上千年的節日大費周章一翻。
小的時候因為家境的原因,我不記得有哪一個中秋,能敞開肚皮飽飽的吃上一頓月餅。而今,生活富裕了,我卻對月餅早已失去了貪婪的興趣,這些年也沒有認真的吃上一口。
近些年,每年中秋節一過,大量月餅過剩,廠家有大量的月餅積壓在庫房里,不得不降價,連成本都保不住,最后將變質的月餅整箱成筐地扔掉,并且年復一年,不知浪贊了多少糧油糖等原料。對此,人們一般都熟視無睹,年年習以為常。月餅消費逐年減少,這似乎已成為定局,因為人們的消費習慣已有太大的改變,而廠家不顧市場變化,仍然盲目上馬,批量生產,集中上市,必然使月餅市場走向末路。
在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的同時,我們也逐步走進一個信仰多元或缺失的時代,很多值得留戀或者應該長久珍惜的東西正在消失。
其實,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有湯圓賣,我們不一定非要在元宵節才吃湯圓。餃子早已不是過年才吃了,成了百姓家里的家常便飯。而店里的粽子也長年供應,隨時可買,想吃就吃。為什么月餅就非要在中秋節集中生產供應,而平時極少見到。
月餅,也只有走出中秋才能改變命運,只有像端午的粽子、元宵的湯圓、春節的餃子一樣,一年四季應時,并改變現有月餅高糖多油的老面孔,適應人們“吃健康”“吃安全”的消費需求,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