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問題也十分突出,亟需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群行走在農村土地上的追夢人和創業者,新農人已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先行者,對他們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近期我們組織專門人員,赴北京、浙江、安徽、江西、四川、重慶等6個省市,實地走訪了各種類型的新農人,并通過問卷調查形式,掌握面上情況。總的看,目前新農人蓬勃興起,給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新農人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加以正確引導。
——新農人應運而生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的新階段,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部動因發生深刻變化,一批對“三農”事業充滿情懷、富有理想、敢于創新的新農人應運而生,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和能量。信息化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廣泛應用普及,為新興商業模式的出現,提供了技術支撐;人們更加關注食品安全,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追求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倒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約束越來越強,引起社會強烈關注,亟需生態自覺和綠色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強農惠農富農力度逐步加大,改變了農村資源要素凈流出的局面;一批有責任感、使命感的社會精英,立志改變農村凋敝面貌,懷抱著家國情懷,逐步回歸農村。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大量涌入農村。目前進入農業農村的大體有兩種人,一種是享受型城市消費者,他們注重感受鄉村生活,消費在農村;一種是投資型農業經營者,他們以經營為目的,工作在農村。近年來,后一類中部分旨趣相同、富有農業情懷、追求產品安全和生態和諧的人,把自己稱為“新農人”,他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自發結盟風起云涌,形成了“新農人”現象。如何界定新農人,各方看法不盡一致。我們認為,新農人主要是指秉持生態農業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以提供安全農產品、提高農業價值為目標的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明確的是,新農人也是新農民的一種重要類型。
——新農人蓬勃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投身農村,新農人的隊伍不斷壯大。阿里研究院表示,僅淘寶等阿里平臺的農產品賣家及其帶動的就業人員就已超過百萬。此外,還有大量新農人活躍在微博微信和本來生活、京東等其他3000多個電商平臺上。粗略推算,新農人規模大概在200萬人左右。
綜合調研情況,新農人大多比較年輕,多數具有高學歷,很多新農人跨界而來,基本聚集在城市周邊。
新農人以70后、80后為主,其中80后將近一半,他們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基本是大專以上,碩士博士占13%,很多人還有海外留學經歷。跨行業轉入的新農人不在少數,有了一定工作閱歷、創業經驗和資金積累后,他們將農業領域作為創業藍海,進行再投資、再創業,因而創業資金也以自有為主。與農民分布在廣大農村、更多依賴鄉土資源不同,考慮到適應生鮮產品運輸半徑和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的要求,新農人既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完善的生產設施,又需要便利的交通和快捷的配送,因此超過60%的新農人分布在大中城市周邊,有相當比例是異地創業。
新農人主要從事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銷售,多數有穩定的供應基地。通過自建生產基地或與其他主體合作,產品質量可靠、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為消費者提供了土而奇、小而精的優質農產品。70%的新農人從事干果、茶葉、蜜蜂等特色種養業。超過80%的新農人有穩定的供應基地,能夠做好產品品控。由于產品生產標準嚴、投入大、質量好,產后的分揀、包裝、物流、宣傳等成本高,售價普遍較高,71%的新農人產品售價高于同類農產品價格,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
——新農人“新”在何處?
與傳統農民相比,新農人的“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思維新。互聯網思維是新農人與其他農業從業者的顯著區別。他們自帶互聯網基因,將互聯網融于日常生活和生產經營全過程。70%的新農人在生產過程中應用了互聯網,90%的新農人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他們運用微信、微博或自有手機APP等互聯網工具進行產品營銷,將生產端與消費端直接對接,被形象地稱為“指尖上的農業”或者“鼠標農業”。
二是理念新。新農人堅持綠色發展,強調生態自覺,普遍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生產方式的選擇上,新農人大多采用自然農法、有機農業等環境友好型方式,合理安排休耕,注重土壤改良,控制用水,減少化肥農藥,積極開展循環農業實踐,努力實現資源的集約節約。
三是營銷新。新農人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75%的新農人擁有自己的品牌。他們以自媒體為主要陣地,善于設計和推介時尚潮流、個性鮮明、辨識度高、與消費群體消費觀念契合度高的個人LOGO及產品標識,打造了一大批農產品新銳品牌。他們善抓消費群體,主動“曬”出生產過程,注重講述產品背后的故事,開展體驗式營銷,深度影響目標客戶,提高消費粘性,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
四是組織新。新農人喜歡分享和交流。但與傳統農民以村落自然形成組織不同,他們居住分散、游離城鄉之間,依靠互聯網為媒介,以自組織方式建立平臺,分享經驗、交流情感、自律自勵、抱團發聲。目前各種形式的團體沙龍成百上千,并形成了一些全國性的民間組織。
五是知識新。新農人的活力來源于對新事物的學習。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具有兼容并蓄的開放心態,勇于將其他行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技術手段、商業模式靈活運用到農業領域。
——新農人的“先行者”角色
當前,新農人給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能量和活力。他們的奮斗經歷為有志青年展示了農業領域創業的別樣景致,引領帶動了新一輪知識青年下鄉。隨著“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新農人規模會不斷擴大,作用和影響力將更加凸顯,一些新農人經過優勝劣汰將逐漸成長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
新農人并非要替代農民,而是要與農民融合發展。某種程度上說,新農人就是先進技術、現代管理、生態理念的集成利用者,他們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的作用,帶動農民共同發展。
一是率先實施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農人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先響應者和帶動者。他們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以消費為導向組織生產,推動了優質安全農產品更有效率地流向消費者,幫助許多特色小產品走出深山、邁向市場、形成產業。
二是引領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新農人參與到農業生產經營中,不僅直接改變傳統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還示范帶動廣大農戶科學種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為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三是拓展了農民就業增收的空間。新農人通過訂單和合同等形式收購農產品,實行優質優價;發展農產品包裝儲藏加工和流通,延長產業鏈條,擴大就業容量,吸納農村勞動力;流轉農民土地,使農民獲得長期穩定土地租金,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
四是帶動了城市資源流向農村。新農人與農民工逆向而動,他們多是活躍在農村的城里人。他們的到來給農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不僅引入了資金、管理、技術、信息等先進要素,還吸引了眾多志同道合的優秀人才投身農村,促進了城市資源要素下鄉。
五是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新農人重視產品價值的深度開發,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挖潛農業的多種功能,充分發揮鄉村鄉土鄉韻潛在價值,發展休閑、觀光、旅游等服務業,探索了農村產業相互融合促進的有效途徑。
——新農人的困境與出路
新農人的創業道路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鮮花也有淚水。要實現夢想,還面臨許多現實的困難,用地難、用工難、融資難,物流貴、認證貴,缺基礎設施、缺專業人才。但除此之外,新農人作為“外來的和尚”,還有著“不好念經”的煩惱。據我們調查,新農人大多從事農業時間比較短,約70%的從業時間在5年以內,約50%的從業時間不足3年。他們不太善于同農民打交道,不熟悉農業政策,有的甚至不了解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規律。除了這些,在調研中,有些新農人動情地說,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再大也可以忍受,最讓他們傷心痛心的是不被家庭社會理解和認可,這讓他們倍感孤獨。
對新農人這個群體,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呵護,以發展的眼光、開放的心態、寬松的環境,引導和支持他們健康成長。
一是引導新農人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鼓勵新農人領辦創辦合作社、成立家庭農場,將他們作為實施“互聯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要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農產品營銷的優勢和作用,與農民特別是種、養業能手在一個產業鏈條上合理分工、攜手共贏,共同發展市場農業、高效農業、現代農業。
二是落實相關扶持政策。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措施。新農人既是農業生產經營者又是自主創業者,但在現實中這兩方面的政策他們基本沒有享受到。建議將新農人納入政策扶持范圍,同等享受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用地、物流等政策。
三是加強對新農人的指導服務。他們迫切需要得到農業政策、農業技術方面的指導,要將他們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范圍,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要指導新農人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傳統農戶進行對接,鼓勵他們加大合作力度,實現互利共贏。
四是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方式指導工作。新農人的出現,對我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他們帶來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方式,正在引領帶動著一大批新型經營主體轉型升級。這要求我們與時俱進,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積極創新工作手段。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金融信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