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近日,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在第六屆糧食安全發展大會上發表演講,從糧食供需形勢變化、糧食安全與新質生產力,以及不同產業、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重大關系等方面解讀國家糧食安全問題。
糧食供需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
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各地積極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并舉,大面積整縣推進單產水平提升。糧食畝產高達395公斤,比2023年增加5.1公斤,谷物畝產達433公斤,比上年增加4.9公斤,其中小麥畝產為396公斤,比上年增加10.6公斤。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新質生產力標示的新理念、新工具手段、新從業者、新生產方式日益彰顯在現代化大農業中的貢獻因素。
糧食安全在新形勢下,有三組數據要注意:從需求來看,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糧食需求發生非常重要的變化,叫“一變三不變”。一變:人口增長帶來的絕對需求隨著人口負增長階段來臨發生逆轉;三不變:經濟發展帶來食物結構優化產生的成長性需求會長期持續;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帶來的轉變性需求會長期持續;因復雜多變的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而增加的安全需求會長期持續。
從供給來看,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這三者對比,2022年糧食主產區有13個,糧食凈調出省已減少到5個;11個產銷平衡省中,有9個省糧食自給率從2003年平均97%下降到現在58%;7個主銷區省糧食平均自給率從本世紀初61%下滑到目前24%。耕地“非農化”現象得到遏制,但“非糧化”現象突出。
從供需平衡來看,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但全口徑糧食進口量仍然達到1.58億噸,對外依存度仍達18.3%,全部農產品進口依存度超1/3。因此,實現糧食供需總量平衡,不僅要關注國內產銷形勢,同時要高度關注國際市場風云變幻,要求強化憂患意識,堅守底線思維,有所作為。
保障糧食安全要體現新質生產力要求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付出多方面艱苦努力。要在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糧食安全觀的戰略框架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準確把握當前農業科技正處于爆發式變革的關鍵時期,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體現相關要求。在新的理念、新的工具手段、新的生產方式諸方面付出努力,在地、技、人、責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穩面積、穩產量、穩政策,鞏固糧食供給保障能力。
地,中國耕地資源相對于人口而言是捉襟見肘的。抓耕地數量保護、質量提升,運用“天、空、地”一體數字化監控系統,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監管。把現有耕地變成沃野良田,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良田糧用”。重點是抓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堿地等非耕地資源改造。
技,深入推進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釋放新質生產力功能。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特別是分子育種、基因技術,包括AI育種研發應用,瞄準玉米、大豆單產水平提升,盡快把高產試驗田成果和集成技術推向全部糧食種植過程,確保糧食穩產豐產。
人,順應“農地農用農民用”向“農地農用全民用”轉變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趨勢,培育糧食生產從業者人力資本,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釋放糧食生產從業者積極性,推進糧食與其他資源性農產品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服務規模化經營,形成“傳承者兼業+外來者專業”經營格局。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培育造就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完善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組織、聯合、發展具有人力資本的農業從業者。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實現由“大國小農”向“大國大農”的歷史性跨越。
責,以耕地數量、糧食播種面積擴張、總量增長穩定在7億噸左右為目標要求,以縣、市、省為單元,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要求。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調動各地增糧抓糧積極性。財政、金融、保險等機構部門應用大數據等多種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工具手段,各司其職,協同合作。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完善價格、補貼、金融、保險“四位一體”政策體系,穩定農民預期,降低生產風險,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為糧食安全與農業產業安全構建地、技、人、責、保多重保障機制。
處理好相關重大關系
糧食和農業產業安全事關重大,因此,無論從戰略布局抑或是從政策舉措和工作推進看,需要統籌兼顧,處理好不同產業、不同行為主體以及不同制度安排之間的重大利益關系。
處理好主產區、主銷區與產銷平衡區糧食生產的關系。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糧食產出要“上不封頂,下要托底” ,即主產區生產越多越好,上不封頂;主銷區要設紅線,下要托底,要保基本自給率,促使自給率不斷提升,要有硬要求。同時,不斷挖掘產銷平衡區的生產能力,促進產銷平衡。
處理好糧食生產與其它農產品生產的關系。保糧食產出,也要兼顧其它農產品產出,用大食物推進大農業、大產業。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山水田林湖草沙,糧棉油糖肉菜果,要有優先序,要樹立大食物觀,糧食為重,兼顧其他,統籌布局米袋子和菜籃子生產,兼顧糧食以及特色產業供給,統籌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處理好土地規模經營和服務規模經營的關系。糧食生產有沒有效益,并非產業問題,而是規模問題。在大國小農的背景下,千家萬戶的小農戶仍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體,要多種方式為千家萬戶小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形成服務規模經營;與此同時,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積極發展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糧食生產土地規模和服務規模并存格局,提高糧食生產勞動生產效率和土地產出效率。
處理好農業產出與農民增收的關系。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促使更少的農業從業者生產更多的糧食,增加種糧農民規模收入。相對更多的農業從業者,從事資本密集、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的特色產業,形成從事糧食生產靠規模生產增加收入,從事畜禽、水產和園藝性等特色產業靠提升效率和競爭力增加收入的格局。以糧食生產為基礎,多種產業并行發展,增加農業從業者收入,實現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處理好糧食安全觀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的外部環境下,我們要堅守“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在任何形勢下,都應該堅持水稻、小麥等口糧的絕對自給。與此同時,堅持對外開放的方略毫不動搖,最大化的開辟國際資源、國際市場,確保多元化農產品充分供給,保障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多元化消費。
作者系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