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交流一些看法。參加會議之前,我不知道陳部長也講這個題,所以剛才聽了陳部長的演講,我也是很有收獲,但是我自己感覺,自己講的很多內容有點高估了,所以調整一下,由于是研討會,可以講得更開,這樣我就自己臨時調一下演講的內容,如何認識和理解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大家一聽說后,很多人很茫然,我認為正確認識和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做好下面的工作至關重要。我個人理解,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來講,就是要圍繞市場需求來優化農業的資源配置,增強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農產品供給和農業的供給更適銷對路,更有利于資源優勢的發揮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來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既是一場廣泛的生產力的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產關系變革。我個人理解,它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有一些途徑,它就是我們原來的農業結構調整的升級版,是我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方法,因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看詞語結構上,一般有一個解釋,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就按照這三個概念來給大家交流怎么來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家一般來講,農業供給側,就是農業生產,這個理解不錯,但是我覺得農業生產不是農業供給側的全部。農業供給側,我認為它不是一個狹義,而應該從更廣義的理解,廣在什么地方?農業供給側不僅僅指的是農業生產,它也包括農產品加工、流通,因為你只有把產+銷這幾個環節搞好了,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市場需求,這是我個人理解的。
第二,供給側不僅僅是產品供給,它還有服務供給。大家知道農業是有多功能性,除了產品供給之外,像人們對農業的休閑旅游,對農業的生態需求、生產產品的需求等等,它就是一種服務性需求。所以,提供服務性需求,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僅僅局限在產品生產、產品供給,包括農業的服務供給,農業發展的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就會大大拓展,這是一個理解。
第二個概念是結構性。結構,農業結構這方面,結構改革,這方面有幾個結構,我個人理解,有這么四個結構:第一個結構,產品結構。實際上順應市場形勢變化來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當前最突出的是玉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品種結構就是樹立大農業的觀念,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合理開發各農業資源,來引導各地不僅盯著耕地,不僅盯著糧油,而且盯著山海,盯著林草這種統籌糧均的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多樣的農產品。另外是優化品質結構,著力向優質安全方面調,提升品質,做到讓人信得過的農產品品牌,形成品牌擔保品質,優價激勵優秀的正向激勵機制,讓優質的農產品生產者不吃虧有回報,讓消費者購買國產品牌像購買國外優質品牌一樣放心安心,這是一個結構。第二個結構是區域,就是要推進生產向優勢產業聚集,完善糧食生產區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功能型的政策,形成這種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區域供給結構。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以前比結構調整的時機發生很大的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有了這一輪結構調整,和以前的短缺時代調整不同,這是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個別品種供大與求的調整,是在優勢產區基本形成下調整,在基本面上,我是感覺不要有在大類品種上,進行大范圍的再調整,這樣各地都開始動起來,市場重新再調整,破壞的生產力,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區域結構的調整重在穩定基本面,著力在邊際成本,對生態突出的問題的一些地區不適宜種植的地區有計劃的搞一些退耕性的輪作,來促進供求的平衡改善,這是區域。
第三個結構是整合,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壯大新興產業,來實現以供補農、以商補農、以油補農。一個方面是抓住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契機,使我們各地農產品搭上電子商務無形之網來形成賣全國銷全國,這個威力很大,今年1月6日阿里巴巴搞了三省一市農產品網上行,一天賣出了,不到一天,五萬份的臘肉,十萬斤的魯山蘋果,50萬斤的概念臍橙銷售一空,這方面的威力會越來越大。第二是鄉村旅游,因為我們的鄉村旅游現在消費升級,旅游消費增長很快,所以說,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把休閑性、體驗性的旅游做大,讓更多農民參與進來受益。我們現在全國一年有30多個城市的人外去旅游。
第四個結構是經營體系結構,經營體系,剛才張司長也講了,經營體系發生變化以后,不僅推動資源有效配置,實際上通過規模擴大,可以攤薄經營成本,實際上起到降成本的作用。我們要在穩定完整農戶家庭機構經營主體,發展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還有一部分是服務主體,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應該講,這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發展。既要發展土地流轉性的經營,又要發展服務引領性的經營,形成多元復合和多能復合配套協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格局。像普通農戶怎樣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我們很多地方進行創造,就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代耕代種、實現統種統收、統防統治,適時統銷。我覺得如果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化特在什么地方,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我覺得這種模式恰恰是我們的特色。
改革,是改什么。供給側的問題矛盾分析很多是我們體制機制引發的,從根上解決供給矛盾,必須通過改革理順機制。首先是一個價格政策,價格,它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引導資源配置,上午也闡述了,農產品的價格,這些年來對于促進農業增產、糧食豐收,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在發生正向作用的同時,累計負面的效益放大,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收價比較高,農民感受不到,市場供求多了,還按照那個價格來生產,你生產得越多,包裹越重,慢慢的就把庫存累計上去了,財政負擔就上去了。所以,我們首先要理順農產品價格。第二是收儲機制,我們的收儲機制也是,社會儲糧很少,特別是企業,都不愿意儲糧,這里面有機制性的問題。如何調動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儲存糧食的積極性。我們要去庫存,我們大量的庫存要去,否則的話,我們這些糧食,每年有保管費用,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并且糧食還在不斷的成化,過幾年就沒法用了,損失更大,所以要下決心去庫存。但是去庫存也要講究時機和節奏,因為我們現在糧價都在下行,特別是玉米價格,在這個時機下,出新庫存,過緩過快,就打壓糧食,本來玉米價格就下行,這里也有把握節奏和力度的問題,不是那么簡單的。還有補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也要跟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導向來調整完善補貼取向。如果廣義的來看,比如農業的信貸政策、保險政策,包括農業的產權制度,要素配置,怎么圍繞供給需求來優化資源配置,優化資源配置是要素配置,要素配置就是這樣說的這些東西,都是支撐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機制、創新和秩序。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改革任務,就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績效考核,我如果說現在還要求吉林的一些以玉米的主產縣,考核它的糧食總產嗎?下一步我們調節積壓的玉米調呢?和整個績效考核機制不匹配了,怎樣為供給側改革創造好的環境,底下要適度松松綁,有一個新的導向日,由原來的產量和效益并重轉變。我想,還要給大家講一下,我自己感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有三條主線必須守。
第一,確保農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我想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絕不意味著我們多了,農業爆發力,更不是要忽視三農效仿力度。因為當前的宏觀經濟的領域,供給側結構改革,要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許多是要做外科手術來進行調整,風險高。我想農業農村是打好這場戰役的后方針軍。在改革當中出現的下崗轉崗,要通過農業來進行轉換,市場物價穩定要靠農業的平穩發展和支撐,這個時候我們如果農產品保障,通貨膨脹,老百姓的日子怎么過。所以,這個結骨眼上,必須把農業穩住守好。如果農業出現大滑坡,整個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會受到沖擊。所以,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給全局添彩不添亂,是當今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條主線。第二條是確保糧食安全,當前我國的糧食生產不存在過剩的問題。從宏觀領域有一些行業要去產能,但是我們農業的綜合產能、綜合農業生產不存在去產能的問題。我們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弱而不強、次而不穩的問題。所以,糧食產銷并不存在總量的供過于求,而是結構性的有多有缺。
從十三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來看,我們應仍然處在人口繼續增加,生活急需改善的階段,主要農產品的需求總量仍然處在一個上升區間,保障糧食和農產品供給的壓力依然巨大。糧食生產要順應供求變化,適時適度調整品種結構和生產規模,但是務必要保住糧食通貨生產能力。從能力建設上,要加快劃定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加快作物的更新換代。從主產區上,重點完善糧食主產區的措施,穩定主產區糧食,引導主產區重在內涵式調整,內涵式就是往調品質節品增效為主。
三是確保農民的利益和主體地位,這也是一條很重要的底線。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至關重要的是完善政府的調控政策,校正資源配置,既補市場機制失靈之短,又不傷市場機制之本。因為農業,我們肯定是要調農業經營保護體系,這是各國都離不開的,支持保護就是要校正市場失靈,但是這里面怎么進行理解這二者的關系,所以既要補市場機制失靈之短,又不上市場運行之本,避免臨時措施常態化,短期措施長期化,定向政策出臺。調整政府調控的取向和方法,改善農產品價格的機制,不是不要政府調控,削弱政府扶持,不是政府財政深厚,更不能把供給側結構化解的矛盾由農民承擔,不能因為政策調整,傷了農民的心,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做市場該做的事,政府主要是搭舞臺,唱戲的主要是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調什么,怎么調,要由經營者說了算,不能搞強迫命令的方法。
以上是我個人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些個人理解,不代表自己的單位,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作者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