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產量而忽視生產與消費、產品與市場銜接,對品種、品質和品牌建設重視不夠,賣難和買難同時存在
把市場需求作為導航燈,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調優結構,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躍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春天,是一年收獲的起點。
3月25日,記者前往亳州。一路向北,過淮河入皖北平原,道路兩旁的麥子像綠色的地毯鋪向天際,忙碌的農民散落田間,一派生機勃勃。
在亳州市譙城區雙溝鎮一個果藥種植示范區里,栽下不久的果樹正發芽抽枝,樹下則種植白芍、牡丹等藥材。 “11個合作社流轉10800畝土地,開展藥材、果樹套種。 ”園區負責人介紹,今后示范區不但是果園、藥園、花園,而且發展深加工,種植、加工和商貿三產融合發展,“果藥套種,一畝相當于兩畝到三畝糧食的收入”。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什么是結構問題?“當前農業發展中的矛盾和難題,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 ”省農委主任孫正東表示。具體到我省,由于種植業結構不優,種養業結合不緊,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區域結構不合理,加之受國際市場影響,糧食市場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過剩,糧價下跌,種糧效益下降。
太和縣舊縣鎮種糧大戶范恒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玉米畝產1200斤,收購價每斤0.85元,收入1020元。種一畝玉米種子、耕地播種、化肥農藥、收獲烘干、銷售運輸等成本加起來至少950元,每畝賺不到200元。 “這還沒把人工費用算進去,今年玉米還咋種? ”
“豐收的煩惱”在小麥、稻谷上也不同程度存在。去年,在國家托市情況下稻谷依然滯銷。秋糧上市之際,記者走訪鳳臺、五河等地時,談到“賣糧難”種糧大戶們紛紛直搖頭:咋也沒想過豐收了還不賺錢。 “種了20多年地,越種越沒有底氣。 ”靈璧縣種糧大戶程仁嶺反映。
總量有余,優質農產品卻不足。在長豐縣楊廟鎮,九牛糧貿公司總經理胡家春遭遇“收不到稻子”的煩惱。他告訴記者,不敢發展中高端大米,因為一家一戶的稻谷質量不一,只能散賣,大戶搞訂單農業銷售都很好。“優質大米越來越受歡迎,是個顯著趨勢,但農民沒跟上。 ”
為什么會這樣?“長期重產量而忽視生產與消費、產品與市場銜接,對品種、品質和品牌建設重視不夠。 ”省農委副主任王華說,結果就是“想賣的賣不掉,想買的買不到”。
從供給側著手,把結構調優勢在必行。今年1月,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調研中,記者強烈感受到,春耕中各地均把調結構作為農業增效的突破口。淮北以百善等11個蔬菜生產大鎮為重點,加快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安慶突出特色農產品種植,發展優質粳稻、專用玉米、加工用馬鈴薯等。 “加快構建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全省春季農業生產調研座談會強調。
把過量的生產轉化為有一定品質的生產,任重道遠。采訪中,不少種糧大戶、基層農業干部對調結構有顧慮。一個普遍的擔憂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各地搞調結構,失敗的很多,農民付出很多代價。如今農業生產面向大市場,政府再推動調結構會不會重走老路?
“調結構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要立足于調優、調高、調精,否則就會陷入‘種什么,什么過剩’的怪圈。 ”王華強調。調結構需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突出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在穩定糧食產量和產能基礎上,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從宏觀上要求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形成優勢產業帶。從微觀上說,調結構要因時因地制宜,既根據需求調品種,更要調品質。比如同樣是種植玉米,可以適當發展青儲玉米。再比如同樣是水稻,也存在種一季稻還是雙季稻、種粳稻還是秈稻、種有機優質稻還是普通水稻的選擇。
在五河縣,依托現代牧業的奶牛養殖基地,秋實草業建成全國最大的10萬畝紫花苜蓿種植基地,進而形成飼草種植、奶牛養殖、奶制品加工的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
3月初,當記者來到長豐縣陶樓鄉新豐社區,桃樹枝頭已綻開點點猩紅。 “以‘桃花節’為平臺,打造休閑、農事體驗游,去年休閑游產值600萬元。 ”長豐縣陶樓鄉黨委書記方捷介紹,目前陶樓鄉農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比已達50%以上。
采訪中,很多種植大戶、農業企業負責人建議,調結構要尊重市場規律,同時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著眼產業培育,幫扶企業完善產業鏈條,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以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平臺,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
3月26日,記者來到亳州市的安徽瑞福祥食品公司,以它為核心的豐瑞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包括帶動51家合作社、家庭農場調結構。 “過去種中筋小麥,現在改種優質強筋小麥。 ”旗下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說,簽署訂單后,按公司要求實行標準化生產。小麥全部按每公斤高于市價0.20元的價格賣給公司,不愁銷路。
讓江淮大地不僅成為“糧倉”,還要是“肉庫”“奶源”和“廚房”。這樣的結構變革,正為現代農業展示一種更為廣闊的可能性和方向。
生產成本抬升,農業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高投入削弱了農業效益和競爭力,樹立效益理念,加大節本增效技術推廣應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水稻是我省主糧之一,在東南沿海占據很大市場份額,然而近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作為一家老牌米廠,九牛糧貿公司的產品每年大量銷往廣東、福建。“但去年以來不行了,南方進口大米憑著價格優勢‘倒灌’安徽市場。 ”公司副總經理李倫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普通進口米國內到岸價1.60元至1.65元每斤,而同等大米省內每斤成本1.80元,“成本太高,讓我們失去了市場”。
價格形成的基礎是成本。 “從三大主糧到豬牛羊肉,再到棉花、牛奶等,國內價格都比國際價格高,這削弱了國內農產品的競爭力。 ”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崔寶玉說。
崔寶玉分析,當前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農業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粗放經營的路子走不下去。供給側改革,還意味著必須轉變生產方式,降成本提升競爭力。
全椒是糧食大縣,種糧大戶多,馬廠鎮黃庵村的張學鋒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承擔了水稻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試點任務。 “推廣新品種和科學栽培技術,搞節肥、節藥、節水技術。 ”張學鋒介紹,秸稈還田后每畝節肥35元,選擇高效低毒農藥每畝節本約20元,3000多畝地增加凈利潤60萬元,其中20萬元來自節本。
減少投入品消耗,是降成本的主攻方向。省農委種植業局局長牛運生說,過去我省實施“小麥高產攻關”等糧食三大行動,側重高產。從去年夏種開始,我省啟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試點,“推廣節地、節水、節油、節肥等技術,節本增效”。
3月26日,記者在亳州市譙城區十河鎮看到,這里的麥田插滿了黃色小旗,一眼望不到邊煞是壯觀。譙城區農委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借鑒茶園使用的沾粘板,防治小麥蚜蟲效果非常好,減少農藥使用,改善小麥品質。
類似的綠色增產技術正在全省推廣。今年,全省小麥生產重點建設72個省級綠色增產示范片(區)、68個示范村和77個示范家庭農場。 “要求化肥和農藥利用率提高1個百分點,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50%。 ”牛運生說。
去年小麥生產中,農業部在渦陽和太和試點綠色增產模式。 “從渦陽種植大戶孫子富2000多畝小麥收獲情況看,單產高出非試點田塊50斤以上,畝均節肥10斤左右,少打一遍農藥,節本增效顯著。 ”省農科院小麥所所長汪建來說。
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我省已明確要求把綠色轉型作為主攻方向,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強省,組織實施以“綠色”為主題的攻關示范行動,開展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試點,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讓透支的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
經營規模小,人力成本高企,也是農業經營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推廣機械化種植,加大信息技術應用,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都依賴于規?;洜I。 “除了流轉,還要探索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牛運生說,要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服務。
轉變生產方式,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對現有農業支撐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崔寶玉說,一直實行的農產品收購補貼政策,對促進糧食生產發揮重要作用,但也扭曲了價格信號,有的農業生產完全靠高耗水、高施肥,對環境資源損耗大。改變這種粗放經營,亟待與時俱進完善農業支撐政策。
崔寶玉建議,要圍繞轉方式的需要,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堅持市場化取向,改革農產品價格和收儲、農業補貼、金融保險、流通貿易、生態環保等政策,促進農業資源有效配置。
“由于基礎設施跟不上,之前這一片很多是拋荒地,農田利用率只有65%,旱澇保收項目實施后,利用率達100%”
補短板,就是要改善農業供給上的薄弱環節,重點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3月18日,潛山縣油壩鄉東店村的思邁果蔬示范基地里,村民韓汪潔和她媳婦正忙著修水渠。
陽光煦暖,菜花盛開,蜜蜂飛舞,草地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唱著,并不影響韓汪潔干活。他脫了外套,毛衣袖子卷老高,仔仔細細砌磚。眼前,這座基地的大部分溝渠已修葺完畢。
“像這種水渠1米造價大概110元,修好后澇能排,旱能澆。 ”歇息時,韓汪潔對記者說,修了10多年渠,以前都是修大渠。這幾年不一樣,請他修田間小渠的種糧大戶越來越多。“把地流轉好,第一件事就是按高標準農田要求整修水利。 ”思邁果蔬示范基地負責人江海濤說,現代農業不能看天吃飯。
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補短板尤為迫切。 “補短板就是要改善農業供給上的薄弱環節,重點是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省農委副巡視員胡桂芳說。
在銅陵縣,三泉現代農業開發公司管理的萬畝田地及其周邊土地上,財政旱澇保收項目總共投入了1000萬元。 “由于基礎設施跟不上,之前這一片很多是拋荒地,農田的利用率只有65%,旱澇保收項目實施后,利用率達100%。 ”銅陵縣財政局農業股負責人梅楊說。
我省將繼續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深入實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動計劃。按規劃,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4670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規劃實施后,可新增糧食32.6億公斤,每年節約灌溉用水3.8億立方米以上,節肥約9.5萬噸,畝均節本增效約270元。
短板不僅在地里,還在餐桌上。
走進超市,你會發現作為糧食生產大省,市場上很多品牌農產品卻來自省外。胡桂芳表示,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加工能力不強,是我省與河南、山東等省份的主要差距。要通過大力培育主食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糧食流通與精深加工轉化,完善農業產業體系,“這既有利于去庫存,也是調結構的產業依托”。
補短板還要加快農業信息化。胡桂芳說,多年投入差距造成農村、農業基礎設施遠落后于城市。信息化是新的基礎設施,必須加大對“三農”投入,防止形成新的城鄉鴻溝。要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等行動,推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
“小農戶缺乏動力,很多老人在家種地只為收個口糧,你讓他搞節水節肥,不過幾十元錢的效益,他哪在乎”
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解決好“人”的問題,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
農民是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體。當前經營主體分散,小農經營比例過大。同時各類經營主體普遍素質不高,經營能力不強。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解決好“人”的問題,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3月16日,在壽縣灌口鎮東樓村,記者跟隨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戚士章查看示范片小麥苗情。這是一個農業部主抓的高產片,被納入省小麥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試點。 “小農戶缺乏動力,很多老人在家種兩三畝地只為收個口糧,你讓他搞節水節肥,不過幾十元錢的效益,他哪在乎? ”戚士章說,反之大戶對新技術就非常感興趣,他們經營幾百甚至上千畝,成本意識很強。
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各類合作社是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主要應用者。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各類種糧大戶已接近6萬個,經營土地1380萬畝以上,占總面積的22%。“全市合作社由2007年的44家發展到去年5月底的3743家,4年增加了80多倍。 ”阜陽市農委負責人介紹,從實踐看,合作社促進了高效農業規模經營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先行者。抓住新型經營主體,就扭住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也要求,要持續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在“培育主體”上發好力。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明確各類經營主體的發展重點,分類施策。
全省春季農業生產調研座談會強調,產業化龍頭企業重在“強體”,著力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家庭農場重在“增量”,大力發展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種養結合的生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重在“規范”,深入推進示范社創建,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新型職業農民重在“提升”,重點培訓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
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是現代農業的“領跑者”。我省提出大力發展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種養結合的生態家庭農場。調研中記者發現,各地都在出臺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城鎮居民、工商企業“下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通過新主體的進入,引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增加新技能。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組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有效組織形式。按計劃,到今年底全省各類聯合體將達到1000個,到“十三五”末達到3000個。
采訪中,許多基層農村干部強調,無論是種養大戶、新型的家庭農場,還是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都是當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主力軍。這些主體既是種養結構調整、家庭經營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的骨干力量,又為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提供了堅實的微觀基礎,必須盡快優化金融、財稅、用地用電等政策,為其成長壯大創造好的條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日報2016-04-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