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書平:今天是大講堂第一講,也是智庫建設和機關黨建相結合的第一課。很高興請到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宋洪遠主任來給我們做報告。宋主任先后在國家統計局、國家體改委工作,是二級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以來從事中國農村發展研究與政策咨詢工作,自1997年以來連續十多年參加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文件的起草,是近13年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之一。宋主任主持承擔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軟科學重點項目等重要課題四五十項,先后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社會體制比較》《改革》《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等重要期刊發表文章近百篇。作為主筆和主編,撰寫有《當代中國經濟轉型和農村發展研究》《中國農村改革30年》等20多部著作。宋主任研究成果頗多,先后獲得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中國圖書獎”、“農業部軟科學優秀成果獎”、“亞洲開發銀行和中國財政部技術援助項目政策推動獎”等。1997年被授予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榮獲“科學中國人”稱號,2008年榮獲“中國改革開放30年60名農村人物”稱號。宋主任百忙中抽出時間過來給我們做報告,機會難得。剛才跟郭主任和宋主任交流,宋主任說都是自己人,希望活潑一點,先講一個半小時左右,大家交流半小時左右,有什么問題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宋主任做報告。
宋洪遠:謝謝戚書記,大家下午好。剛才跟郭主任說了,全中國就我們兄弟倆單位叫“農研中心”,其他的都沒有,以后我們加強交流。今天下午根據幾位領導出的題目,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話題與大家進行交流,我想從兩個方面交流一下,第一是從宏觀的角度交流一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就農業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交流一下。
第一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是官方文件提的,是2015年11月,第十一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會議上總書記講話講到了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著在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問題,今年1月份,總書記又在中央黨校,從歷史和現實,國內和國際,大的視野,又專門講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想全面系統地了解,總書記的三個講話可以看一下。和這個有關的是《人民日報》發了一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出了單行本,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國家行政學院編了一個小冊子,就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提供這些信息,大家可以閱讀一下。我也會把有關的內容進行梳理,我講的就是一個邏輯梳理的概括。怎么樣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把握有關的政策主張,我就這個話題給大家談四點。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時代背景
這次為什么在這個時候中央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是基于中國實踐,也就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國際經驗。2008年大危機之后怎么辦,這個背景主要是國內和國際,這兩大背景。
從國際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國際的經濟增長格局和增長的動力結構,與危機之前有兩個大的變化,一個變化是從增長的動力結構來看,危機之前看一下全球經濟持續增長了10年,從1997年到2008年,那10年為什么能夠持續增長,而且增長率又比較高,主要在動力結構上是這樣的三角循環,這個三角循環是怎么循環的呢?一頭歐美發達經濟體是消費的主體,是花錢的主體,他有需求。美國是借貸消費,干什么借錢也得花。有需求誰給提供呢,就是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制造大國,制造基地。為什么我們在那個時候能夠成為制造大國,是提供供給的主要國家呢,因為我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勞動力便宜,一個是價格有優勢,所以我們是提供方。有買的,有賣的,但是我們要賣的,我們生產需要原料,我們需要支撐,誰來提供呢?就是俄羅斯,中東這些國家提供石油,提供原料。這樣一個三角循環就形成了,這個人買,這個人賣,生產需要能源和原料有人提供。這個循環作為一架完整的機器整整拉著全球經濟持續增長了10年。金融危機爆發,結構就變了,從美國開始出事了,美國發生危機了,就不買了,需求沒有了,美國的需求減弱,我們的出口受影響了,我們主要是靠出口,出口受到了影響,我們的生產速度就降下來了,我們降下來,石油價格就便宜了,這是反過來的東西。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金融危機把原來的能夠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這樣一個動力結構打破了,這樣一個循環打破了,這是金融危機帶來的情況。同時,在結構上,不僅動力結構有影響,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也有變化。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中國也是如此。這一頭是老人多了,生產力就有問題了,另一方面是勞動人口的增長率也在下降,整個人口老齡化,從人口里面能夠干活的勞動力人口增長率又下降,這是一頭要素供給。另一頭是社會生產成本持續上升,一個是人,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主體,是主要的生產力。另一頭是物質的成本,社會成本上升,這樣出現了什么事呢,傳統的產業增長動力衰減,但是新的產業體量又不夠,動力又不足,這是我們說的兩個動能轉換的問題,這樣就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正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打亂了這樣一個格局,所以我們就覺得今后要增長怎么辦?沒有一個國家說不想盡快地走出危機,怎么走出危機呢?需求過剩,還是供給過剩,我們的老祖宗馬克思在講經濟危機的時候,從來都說生產過剩才是經濟危機,那就是供給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結構性的問題,所以我們提出了要從供給側發力,來推動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這叫金融危機引發的思考,這是我們引發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后的思考。
從國內來看,金融危機也影響到了我們自己,而且也是在我們持續從1978年到2008年,幾十年的高速增長被打斷了以后我們就亂了,為什么弄4萬億,拉了四年還拉不上去了,發改委現在講5萬億還沒有拉上去,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我們受到的影響就更復雜了,因為我們不像美國,美國是一個成熟的發達經濟體,體制機制都比較完善,我們處于體制轉型期,戰略轉型期,雙重的轉型期,在這樣特殊的時候又打我們一家伙,攪我們一家伙,這樣一攪,在雙重轉型和外界的特殊力量作用下,我們的矛盾和問題暴露出來了,這個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四降一升”,就是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際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我看有的表述是財政收入下降,財政收入是負的就不得了,增幅下降就不得了。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際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四降”最后的結果是經濟風險發生的概率上升,這是一升。“四降一升”是突出矛盾,什么時候都會有矛盾。我們分析一下“四降一升”的特點。第一,是結構性的矛盾,不是周期性的矛盾,經濟是有周期的,趕上低谷和高峰都有可能。第二主要表現在供給側,而不是需求側。第三是矛盾的原因是體制性和機制性的問題。這三個關鍵詞就是一個公式:供給側,結構性和改革。為什么我們要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的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是矛盾的兩方面來講。供給側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的。導致了結構性矛盾產生的原因是體制性的,所以需要改革。老說不讓分拆,拆分了就更好理解,這一個短句使三個詞的關系就變了,所以我們提出了要從供給側入手,要通過改善供給結構來解決我們的矛盾和問題。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內背景,這個背景概括起來就是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這個“新常態”我們要引領、要走出去這個“新常態”,新常態要引領,光引領不行,還要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就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關于時代背景,從國際來看是金融危機引發的思考,從國內來看是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出的要求。這樣的提法和政策主張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一個簡單的過程。
十八大之后,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先提出了一個判斷,我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這是2013年提出的,三期疊加是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轉型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2013年提出了“三期疊加”就是一個判斷,就是對形勢怎么看,并沒有說怎么辦,并沒有說怎么解決。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的表述寫進了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建議稿,從經濟增速、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結構調整四個方面講了“新常態”。“新常態”已經比三期疊加有了進步,既回答了怎么看,也回答了怎么辦,比如轉方式、調結構。到了2015年又提出了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進一步找途徑,找辦法。特別是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的思考,到具體的實踐,到作出了全面的闡述,從頂層設計,政策措施,到重點任務,都作出了全面部署。這就是說十八大之后,之所以能夠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認識的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過程。
二、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問題
這是中國化的政策用語,是實踐的表述,但是也有理論基礎。先由理論做指導,列寧說過,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毛主席也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總書記也講過,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政策主張提出來是有理論基礎的,這個理論基礎和來源從兩個方面概括,一個是西方經濟學,一個是中國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有一些理論和主張,可以說是為我們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啟示和參考。比方說供給學派,早期的供給學派,最典型的是薩伊定律,就是供給創造需求,以薩伊定律為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是供給學派的理論分支。后來又出現了以傳統經濟學為內核的新供給經濟學,就是理論經濟學,就是新供給經濟學派。后來又出現了保守主義,貨幣主義,供給主義,三家大雜燴的供給主義,就是撒切爾,這是西方第一個理論的來源,供給學派的主張。西方經濟學第二個理論來源就是結構主義的觀點和主張,主要是發展經濟學。大家讀過教科書都知道,我們的發展經濟學主要就是講結構的東西,整個發展過程就是結構變化的過程,戰略轉換也是要調結構。第三是創新理論的主張和觀點,創新理論主要是兩大分支,一個是制度經濟學派,提出了產權改革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的理論,這是和改革有關的,還有熊彼特,是創新理論的大師,系統提出了創新理論,不過他的創新理論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制度主義提出了制度創新理論,熊彼特提出了技術創新,這個后面要講的,要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作用,因為傳統的三要素是有問題的,這是西方經濟學,也就是說三大分支,三大學派,三大理論,為我們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理論的啟示。
講了這些不能忘記一條,中國經濟學有很大的貢獻,前面的很多人都提到過,后面的提到的人少,中國經濟學在這方面的創新可以說有三大分支。第一是新供給研究院,現在國內有一個機構叫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是由幾位經濟學同仁發起成立的。大家如果知道賈康,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們對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做了全面的闡釋,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了一些研究,出了一本書叫《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這個書建議大家買一下,這是我目前看到的國內學者對新供給經濟學的解讀闡釋比較好的小冊子,又不厚。這是我們提出的政策主張的理論基礎。第二是林毅夫,是世界上有名的新供給經濟學代表人物或者說創始人,圍繞新供給經濟學出了一系列的書,有很厚的著作,他先成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去年四季度又專門成立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這是他的又一個團隊。林毅夫是中南海的座上客,總書記和總理開座談會他都會參加,他是能夠直接提供理論成果的。第三是中國學者在研究改革的過程中,提到了一些轉型經濟學的觀點和理論,這個代表人物是一個大的群體,早期有吳敬璉和厲以寧,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研究改革,在座的各位都在研究農村的改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劉鶴,他的身份非常特殊,在發改委干過,在國家信息中心干過,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干過,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干過,現在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他有一本書叫《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講兩次大危機的比較,建議大家買,這本書獲得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別看是官員,這個研究成果是非常有質量的,這本書的很多觀點和思想都能體現在現在的政策思路中。他有一些大的判斷分析,包括國際背景的分析,里面都有的。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中國人作出的貢獻,三大派代表人物是很明顯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介紹,我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時代背景歸納成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說基于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踐和世界經濟長周期實踐提出來的。第二句話是基于中國經濟學人的理論創新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源提出來的理論創新,是一個綜合性的、集成性的理論和政策創新成果。
我們這次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好像聽起來是第一次。但從真正實踐來講,做法不是第一次了,有很多實踐。從國際視野來看,最典型的已經有兩次大的事件,一次是美國里根當總統的時候,里根采用的主要經濟學理論、政策主要依據就是供給經濟學。另一次國際實踐就是撒切爾,在英國,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私有化,對他們來說那也是改革。這是國際上已經有的兩個國家利用供給經濟學作為指導思想進行經濟探索。
其實,我們早就搞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之初我們干什么?就是消除短缺,增加供給,我們干的就是這個事,改革就是解放發展生產力嘛,就是提高供給能力。我們一直在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從宏觀調控的角度看,最典型的是1998年,朱镕基總理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走的路子,他實行的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子,搞的五大改革,第一是國有企業改革,怎么改的呢?砸三鐵、減冗員。那個時候在國務院經貿辦工作的時候,在西便門的大樓前天天有人,管他們吃,管他們住,就是不解決問題,就得下崗。“砸三鐵”堅持下來是很不容易,配套的是金融、財稅改革,還有兜底政策,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朱總理不光是講了這些東西,而且做了,走出去了。那次應對金融危機,就是重要的基本經驗。也就是說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論是從國際來看,還是從國內來看,都有實踐和探索,我們也有了充分的經驗。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要點
我們這次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要點是什么內容?我用四點進行了概括。
第一,總體思路或者是基本要求。這次我們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和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一是要從生產端入手,供給側發力。這次怎么干,就是著眼于供給側,供給側發力、生產端入手,供給的主要問題是生產,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著眼點。二是怎么去解決結構性矛盾,怎么去改革,就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創新,矯正要素資源配置的扭曲,這是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思路和要求上的一個要點。三是這次解決問題的重點是什么?是要解決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不是總量的矛盾和問題,解決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重點就是要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是整個體系的效率,不是哪一個品種,哪一個方面的。這三點是這次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基本要求。總書記的講話里面提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這是核心的一句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資源配置扭曲,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力。說一千道一萬就是最后這句話,我們的目的和結果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土地產出率。制度、技術成為生產函數的投入值,我們主要是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提高質量和效益。
總書記講話提到了四個關系,一是既強調供給還要關注需求。把這句話翻譯出來就是需求出題,供給求解,既要強調供給,又要關注需求,這是一個觀點。二是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供給主要是生產力的問題,但是要發展生產力就要調整生產關系,這是基本原理。三是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這是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四是我個人認為既要關注物的生產,又要注重人的發展。生產是為誰,說一千道一萬,咱們經濟學理論導言里面的第一條,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是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早就說清楚了。我們要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鉆到里面了,弄得很深奧了,其實就是三句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這是總體的思路和政策要求。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我們是問題導向的,根據當前結構性矛盾問題,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一是去產能,這個地方講的去產能,實際主要是指工業,農業到現在不論誰講,誰寫文章,沒有人說農業結構性改革要去產能的,去產能就是要優化供給結構,把低端的、無效的去掉,增加有效的和高端的,結構就優化了。去產能是干這個事的。二是去庫存,從宏觀角度講就是房地產,就是房地產要把庫存消化掉。去庫存干嗎呢?要消除供給剩余,多的東西要去掉,老壓著,還占著地,又炸不了,還有錢的損失。三是去杠桿,就是要防范供給風險,講的主要是金融問題和債務問題。大家要知道講什么東西,現在出來什么事就有各種解讀,有人都解讀歪了,按照自己的理解是不行的,我們是有問題導向的。四是降成本,既有生產成本,也有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這是對整個企業說的事。前面講了企業盈利不行,成本降的方向是什么呢?要提升供給能力,成本降了,能力就提高了。五是補短板,就是要補制約整個經濟增長的短缺,比方說城鄉相比,鄉村的事就是短板,農業里面的基礎設施就是短板。講補短板是為了擴大有效供給,是為了提升供給能力。這“三去一降一補”,首先要知道指的是什么,其次再說方向和目的是干什么,這樣才清楚,這是政策要點的第二點,主要任務,五句話大家都知道的,我再解讀一下。
第三,政策支柱。這次提了五大任務,又提了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觀政策要穩,指的是我們要對已有的財政金融政策保持一個基本穩定,通過這個政策的穩定來營造結構性改革的整體環境。二是產業政策要準,我們在研究制定產業政策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和瞄準性,不能南轅北轍,政策力度越大就越壞。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的方向。三是微觀政策要活,主要是對企業和消費者講的,作用方向是要激發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活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實,一方面設計政策要實打實的,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政策落地,不落地再實的政策也不行。五是社會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保障的底限。這是政策要點里面的第三點,五大政策支柱。
第四,五個改革要點。結構性改革怎么改?改的方向是什么?五大重點任務、五大政策支柱是中央表述的,五個改革要點是我概括的,三個“五”比較好記。一是要完善人口勞動政策,政策作用的方向是夯實供給基礎,解決勞動力要素問題。二是推進土地制度改革,要把土地要素搞活,土地要素搞活之后方向是要釋放供給活力,我們說改革紅利,農地流轉了,規模經營了,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就提高了。三是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通過資金要素配置問題的有序解決,消除妨礙供給的金融因素。四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五大發展理念,第一就是創新,今后更要靠創新,特別是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政策作用方向是要拓展供給空間。五是深化簡政放權改革,這是解決政府角色定位問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為了提高供給的質量。大家想一想,真正的搞出產能過剩來、搞出項目重復建設都是政府搞的,就是我們計劃出來的,沒有一個企業明知道這個行業產能過剩還干這個行業,你讓他干才干的。要深化簡政放權改革,講的是有道理的,就是提高供給質量。這一點最重要。
這個改革要點把握住了,對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本思路都有了。這四個要點,第一是總體思路,三個要點,四個關系,生產端入手,供給側發力,制度技術創新,矯正資源要素扭曲配置,重點解決結構性矛盾問題,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四個關系,供給與需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政府和市場,物的生產和人的發展。光關注物的生產,生產一堆東西沒有人要,跟人的發展沒有關系不行。第二是五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要知道哪個“去”講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把握住。第三是五大政策支柱,就是剛才說的五句話。第四是五個改革要點。三個“五”:五大重點任務,五大政策支柱,五大改革要點,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要點。
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完全是我個人的思考了,因為農業部里也讓我們在研究。根據自己的一些考慮和我們的研究,跟大家交流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去年農村工作會議和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了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什么大家在提,是不是套呢?全局說了得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不能不講。如果這樣理解就太膚淺了,什么都可以套了,不是這樣想問題的。我個人理解有這樣幾點。
一是可以從歷史的視角去理解。看一下整個農業的發展史和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就可以發現,農業是技術產業,產業結構劃分就是第一產業,沒有第一產業就沒有第二三產業。農業的基礎功能是什么呢?食品保障、原料供給,也就是說只有農業提供了剩余才能搞別的,所以才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農業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供給,特別是產品供給和食品供給。要從供給側入手搞改革,解決結構性矛盾,以提供供給為主要功能的產業,不解決能行嗎?這是根本回避不了的,必須得搞。
二是從現實來看,可以用毛主席的那句話,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現實來看,內因是根據,邏輯是這樣的,首先在需求側、需求端,不論是從結構來看,還是從水平來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進入了新時期以來,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這三個變化之后,對我們的農產品和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都發生了變化。比方說從基本需求來看,恩格爾系數在下降,食品需求比重是下降的,總量是上升的。為什么呢?因為很多農村人口變成了城市人口,變成了消費者,不是生產者,過去在農村種糧食吃糧食,現在在城市光吃糧食不種糧食,這是基本需求有變化。階段不一樣了。其次是需求結構有變化。低端的、無效的、湊合吃的事少了,有效的、高端的需求旺盛了。現在我們有1億多人已經進入中產階級了,他們買農產品根本不看價格,就看好不好。我說正好反了,價格高不一定就是好的,但是他們就那樣買,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女士買包,就買品牌,價格是名牌的,但產品不一定是。不求最好就求最貴,這是基本的需求變化。再次是消費升級了。本來這個東西買這樣的可以了,現在不這樣了,還是有錢了,具體的產品就不講了,我就講一下思路大家去思考這個問題,一個很大的事,需求的水平,需求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另一端,供給結構,由于需求是自變量,供給是因變量,出現了供給結構明顯不適應需求變化。我對供給進行了三方面的描述,比如無效低端的供給,比如大米,湖南前幾年生產的鉻大米就是無效供給,生產出來了,我們政府拿錢收了放在倉庫里,這種就是無效供給。這是供給結構上發現的問題。這種現象是很多的,比如玉米相對多了,大豆少了。有效和高端的供給不足,比如說牛奶,我們不是不能生產,但是質量好的、優質的、安全的不夠,不然我們怎么進口那么多,都跑到香港買奶粉。這個供給結構也是一個不適應需求的變化。三是體制機制的不適應。供給為什么跟不上需求變化?實際是體制機制制約了,是因為要素配置跟不上。邏輯就是這樣的,需求結構明顯發生變化,供給結構這邊不適應結構變化,這個時候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就是實現再平衡的一個重要途徑。想都跟上,慢變量適應快變量,因變量適應自變量,就是再平衡,通過再平衡來推動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三是從國際看,或者外因看。一個是資源環境的約束。人增了,地沒有增,還減,人地矛盾就突出了。人多地少,但是利用率并不高,還有撂荒的,占而不用的,過度開發的,帶來了環境的問題,環境的代價越來越突出。大環境、農業的環境都有這個問題。大環境,在北京尤其感覺最深,治理環境靠風,天不刮風人就發瘋,人要不發瘋就得求天刮風。還有生態系統退化,現在一旦有地震,兩天之內就會有堰塞湖。堰塞湖是震區的水土流失,把河流截斷了。還有地下水、地表水的過度開采都很嚴重。因為資源環境的約束,我們不能不對供給的結構進行改革,再這樣使用下去、投入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要提高資源利用率。二個是外部條件和原因,就是市場競爭的壓力,主要是國際和國內的關系問題。糧食十二連增,庫存增加,為什么進口還增加,是因為我們的產品價格比人家高,人家的價格比我們低,人家的品質還比我們好,價低質優,所以就進來了,而且沖擊了我們的產業。這個市場競爭壓力比較大。解決這兩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提高競爭力。提高競爭力歸根到底就是“三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這三個“率”提不高,哪有競爭力?我們這“三率”現在就有問題。土地產出率,要看單產,僅僅看單產,我們不低,還經常去宣傳一下,我們的單產,在國際上算高的,但是我覺得這個事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今天咱們討論問題,看怎么算,如果拿18億畝耕地做分母,可能單價不低。以20.35億畝做分母,看看單產下不下來,現在地就是多的,所以土地產出率是有問號的,單產至少還是有潛力的。資源利用率更不用說了,我們重視農業的果實和籽粒,打了多少玉米,但是玉米芯和秸稈怎樣呢?《齊民要術》里面講過農業生產是斤糧斤草,這草不是草原的草,而是秸稈,要把這個東西吃干榨凈,資源利用率就會提高。尹成杰副部長好幾年前出了一本書叫《撿回另一半農業(農業生物質與生物質能源)》寫的就是怎么樣提高資源利用率,怎么樣發展生物能源,建議大家看一下這本書。再說勞動生產率,我們跟現代化國家沒法比了。日本是20%左右的農業人口創造了30%的國內生產總值,我們是30%的農業勞動力才創造了9%的國內生產總值,農業GDP比重降到了9%左右,農業勞動力比重占30%左右。從“三率”一看就知道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問題。這次要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就要提高競爭力,提高競爭力就要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
這次之所以要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這三個視角來解釋,一個是從歷史看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農業是第一產業,是二三產業存在發展的基礎,農業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供給,提供供給的一個產業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有之義。一個是從現實來看,需求變化這樣快,供給結構沒有多大變化,兩者錯配不適應,這邊變了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是從國際來看和外部條件來看,我們的競爭力提高的問題,我們的農產品要是價格低了,質量好了,外國人能進來嗎?進不來的。還有資源約束,外部環境問題。這些要求還是可以從更大的視野來看,過去講搞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供給,讓你吃飽了。搞現代農業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農業主要是三大功能: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提供食品,為工業提供原料,那個時候有第二產業了,有活計干。有時候說農民沒有事干是不行的,種地,別看磨洋工,但是有事干,生計很重要。現代農業的功能向生態保護、觀光休閑、傳承文化拓展,要求完全不一樣了,功能不一樣了。我們要搞現代農業,要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的改革問題,結構性的調整問題就回避不了。這是為什么要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二個問題是怎么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說的思路和理念關系的問題。
從思路來看要有這樣幾個要點需要討論,一個是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生產端的問題,不能依靠進口來解決供給的問題。我們知道平衡是生產產量加凈進口,這邊是供給,那邊是需求,主要調國內生產,這是要清楚的,所以農業就是一個從生產端入手的。這是供給側改革把握的一個基本角度。二是按照市場需求來調,生產什么,為誰生產,為需求而生產來決定生產什么,為消費而生產決定生產什么,這是在想一切具體問題的時候應該考慮的。三是要通過改革創新來矯正資源要素配置扭曲的問題。從全要素生產率來講,勞動、資本、土地這些事繼續做沒有問題,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要發展現代農業,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制度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尤其重要,尤其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一個是可以適應消費升級轉化的需要。另一個是可以適應對新產業、新業態的需要,新產業,新業態是靠新技術培育和發展的。還有一個是政策的問題,農業是弱勢產業,要完全的撒手不管,放開靠市場,沒有一定的支持保護是不行的,所有的國家都有支持保護政策,這個大家必須要清楚。我們的基本思路上這幾個點是很重要的,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生產的問題,主要是要從生產端入手來搞改革的問題。二是從生產端入手搞改革調整,要以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是為需求而生產的,為誰生產才知道生產什么,才知道采取什么方式生產,就是怎樣生產。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是資源配置的問題,主要是要解決制度和技術的問題。政府要提供政策保護。這是基本要把握的思路,至于綜合性改革講的幾個關系,我們當然也適用。
這幾個點是我們的思考點,順著這個來研究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政策、改革的措施,這是跟大家交流的一個問題。在確定思路和要求的時候,我認為有四個問題需要關注。一是關于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的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管怎么搞,不管怎么做,農業的首要目標,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還是保供給、保安全,這是時刻需要注意的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汪洋副總理講的時候沒有講去產能,生產能力還是要穩定的,最好是提高的。保供給、保安全,這是一個要注意的問題。二是關于農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問題。保供給、保安全主要是從數量的角度講的,總量的角度講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是從質量、安全衛生的角度講的,光有數量沒有質量,甚至是質量還有問題,就不是有效供給。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要注意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三是資源環境的保護與生產安全的問題。提高資源利用率是一方面,開發和保護的關系也要處理好,過度開發,生態系統破壞是不可持續的,所以要實現生態保護。四是關于農業競爭力和產業安全的問題。產業安全不安全,主要是兩個事,一個種子是誰的,如果種子都是別人的,你安全嗎?再一個是競爭力的問題,人家的價格低,你的價格高,人家的品質好你的品質差,人家是質優價低,你是質次價高,進口就來了,進口就對產業沖擊了。現在看大豆差不多了,棉花也差不多了,玉米一半一半了,食糖差不多了,這樣下去一個個就沒有了。所以說產業安全的問題不得不考慮,基礎農產品,重要農產品,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還要靠自己提供,總書記2013年就講過大國強國農業一定是靠自己提供的,靠人家不行。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思路怎么確定,首先要有問題導向,問題導向要關注解決這四個問題,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問題,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競爭力和產業安全問題,我概括為四個安全,關注這四個安全作為前提,抓生產端,抓市場需求導向,抓創新合理配置要素,發揮政策作用,加強支持保護。
第三個問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點是什么?
首先是結構的問題,要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問題,推進結構調整,改革開放以來大的結構調整已經做過三次了,上世紀80年代,我國糧食連續三四年的增產,加工都跟不上,就調結構。1998年提出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那個新階段是溫家寶副總理管農業的時候。這一次又有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要調整,要改革的問題。調結構,主要是解決三個問題,一個是結構優化,主要是三個結構,品種結構、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1998年溫家寶副總理講了三句話,叫優化品種、優化結構、優化布局。品種結構是從數量和品質的角度講的;生產結構講農林牧漁,講生產結構;區域布局是講區域結構。現在講還是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為什么三輪調整后這個問題還在?這次調整,要研究怎么樣形成主導產品、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群。看一下美國的例子,一個產品幾個洲一生產,產業帶出來了,我們也搞過,就是走不出去,糧食多了就壓糧,就擴經,經濟作物多了就壓經,就擴糧,結構調整還是一個大的問題。這次結構性改革中結構的問題是品質的問題,光有數量,品質不行也不行,這是一個大的事。還有效益的問題,有質量效益才有競爭力。產業怎么延長,價值鏈怎么提升的問題,提出三產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三個事是這次結構調整很大的問題,主要解決這三個事,汪洋副總理在講話中用九個字概括: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結構調整是很重要的問題,這是第三個大問題,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調整和優化。
第四個問題是改革的問題。
改革要做的事是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成本高的問題、庫存多的問題、短板制約的問題。汪洋副總理在講話中用了三個詞、九個字來概括: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這都是有問題導向的,降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成本,還有經營成本、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現在我們的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比生產經營成本高。去庫存是去掉無效的、低效的,過多積壓的農產品。這個事確實有點看不清楚,比如說玉米,現在我們說多了,大家想想四年前,咱們對玉米是什么判斷?那個時候農業部韓長賦部長還專門在《人民日報》上寫了文章,叫《玉米論略》。沒有想到文章還有很多人沒有看,現在玉米又多了,而且玉米的調整和另外兩個事的關系很密切,玉米不一定是口糧,也是飼料,是工業原料,可以生產生物乙醇,那個時候辦一個乙醇生產廠要發改委批準。去庫存,庫存壓了那么多,比別人價格高還賣不出去,那邊保護價還在收,這里面怎么弄。補短板,農業長期發展的問題,農田水利、林草生態、耕地保護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四個問題就是改革,改革是要為解決這些問題去改革。我們提出了一些政策,比如說補貼政策的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怎么改革,財政金融投入政策怎么調整,農產品貿易和投資政策怎么完善,還有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經營制度怎么改。土地流轉不活,規模經營就難發展,金融制度不能適應資金從哪里來,問題是很多的。
我自己提出要構建和完善十個體系,大家看到過一些報道,從去年開始講到現在。
一是要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的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怎么構建和完善?這個事主要是三個方面去研究和解決。第一方面是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方式。要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這個產品自給率多少,那個產品自給率多少,方向、區間怎么把握,有沒有個量值。如果幾百種農產品都保證百分之百的自給率,哪有那么多地?哪有那么多資源?所以需要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率、合理發展農業格局。沒有飼料搞養殖業怎么搞?有飼料才能發展養殖業,這是生產體系不完善的一個方面。第二方面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講的幾句話: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這些話講了20多年的,到底怎么弄?這是很重要的。否則又講一遍,你抄我,我抄你,地方一號文件抄中央一號文件,這是不行的,要拿出舉措和辦法。第三方面,我特別強調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創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比方說要把農產品的生產和儲運加工、休閑旅游結合起來,現在農業前面要加一個詞就是新業態,會有多少新業態,形成主導產品、主導產業、主導產區,這是我們終究會去解決的問題。看發達國家,這兩個州、這兩個省就干這一件事,品種培育、機械培育、技術研發都圍繞這個。這個地方什么都種,有多少科技力量呢?美國加州種玉米,什么事都圍繞著玉米干。還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園。三個“主”,三個“一”。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是日本的經驗,我們的經驗是一縣一園,現代農業示范區,搞什么發展示范區,都是這個。園區建設真是我們應該走的路子,我后來發現在1980年代中期,1986年、1987年的時候在阜陽搞園區,后來一看是跟日本人學的,日本有工業團地,這個看起來是一個特點,能夠集中要素、集聚企業。
二是要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的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看一看全世界,農業的基本經營制度架構是什么呢?幾乎都是這樣一個公式,“家庭經營+社會化服務”。歐美的家庭是農場,日韓臺的家庭是專業農戶。農場也好,專業農戶也好,不可能自己又培育品種,又生產化肥,又生產農藥,還要弄農業機械,這些投入品的服務是要靠服務體系搞的,所以就有了社會化服務。日韓臺是合作型的,就是農業合作社;歐美是商業性、經營性的,就是企業,肥料就是肥料公司提供,種子就是種子公司提供,農機就是農機公司提供的。現在我們就是要把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起來,穩定下來。目前主要是這樣幾個事,培育和發展多種新型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要公平對待,共同發展,不要人為地確定一種方式生產,這個地方可能是大戶比小農戶強,那個地方可能是小農戶比專業大戶強。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都不一樣,要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通過流轉、入股、托管的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規模上不去效益是很難提高的。究竟多大規模合適,我看模型再怎么算也沒有市場算得準。要培育和發展公益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尤其是經營性社會化公益組織,我認為發展不夠。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寫了一句培育和發展經營性社會化公益性組織。我們把公益性社會化組織的效率和做事的結果,與經營性的對比,可以很清醒的看出來。種子非要經過種子站搞,種子公司為什么不能直接買賣?肥料非要土肥站推廣,為什么肥料公司不能直接買賣?農機站制定目錄,黑龍江的農機局局長進去了,就是讓農機公司提供服務嘛,經營性的公益性組織社會化程度提高,不能僅僅是賣化肥、種子和肥料,要把裝備、技術、農資、品種和資金、標準、品牌、服務結合起來,提供很多服務。要推動生產性服務專業化,價值鏈向高端延伸,要推動農業的科技服務由生產向服務型拓展,大力推動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要實施“互聯網+農業”,促進互聯網和農業的發展,“互聯網+”行動的作用不僅是技術手段和服務平臺,最重要的是推動了產業組織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金融本來是銀行傳統機構開個營業所辦業務的,現在不是那樣了,都變了,效率也不一樣了。有問題需要監管是一回事,不能因噎廢食。實施“互聯網+”行動,最重要的是要促進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不是表面相加,融合發展要推動農業產業組織和農業商業模式的創新。
三是要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研究農業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時候,有三個認識或者是理念要轉變。第一是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推廣要適應農業特點,符合農村實際,滿足農民需求。光搞高大上,發了很多論文,獲得了院士,卻一個種子也培育不出來,這就是不適應農村特點,不符合農村實際,不滿足農民需求。科技創新是涉及到能不能發揮現代農業建設的引領和驅動作用的方向性問題。第二是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企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這個技術、這個成果,能不能商業化,能不能市場化,能不能產業化,誰最有作用?就是企業。只要企業摻和這個事,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是非常快的。要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不產業化光放著有什么用?三是農業技術能不能推廣,容易不容易推廣,是有三個條件的,一個是要技術適用,不適用,談不上銜接,不能用。二個是經濟劃算,推薦技術增加了很多的成本,為什么秸稈焚燒總解決不了?拉一車麥草5塊錢,還不夠油錢,喝汽水的錢,當地就燒了。三個是簡便易行。比如照相,大炮相機有多少人會用呢?手機拍照大家都會用。經濟實用、經濟劃算、簡便易行是技術推廣的條件。
四是要構建和完善現代市場調控體系和對外開放體系。國內的糧食儲備制度是要有的,價格還要有適當的調節,行政調控還是需要建立的。我主要強調一下對外開放的問題,農業的對外開放要把握這樣幾點,首先要按照農產品內外區域協調,進出口平衡的要求,加強農產品品牌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建設。這個品牌不是說跑幾個部門給貼個牌,更重要的是對品牌營銷,要提高市場占有份額、占有率,很多不是沒有品牌,品牌很多的,但是人家的品牌就行,為什么我們的就不行,就是營銷,要加強農產品品牌營銷,還有售后服務。說海爾這個電器比其他的電器好到哪去,海爾的售后服務就是好,現在這幾年我不知道,也沒有修過,過去就是不一樣,所以說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要按照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引資和引智并舉擴大對外開放。要支持企業走出去,只有企業走出去了才能推動農業的裝備、農業的技術、農業的標準、農業的品牌和服務走出去,是打包的,一攬子走出去的。積極融入全球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物流鏈,打造一批農業跨國企業和境外農產品生產基地。再次要積極參與全球糧農事務治理和農產品供求調控,提高我國在全球糧農事務和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話語權。看一下農產品價格,我們是生產大國、進口大國、消費大國、貿易大國,但農產品價格是美國的芝加哥期貨市場說了算。話語權是非常重要的。要推動農業多邊貿易和投資談判進程,積極參與全球農產品貿易規則和農業投資談判的制定。
五是要構建和完善政府管理體系和支持保護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體化的管理怎么實現?有的時候開玩笑說,農業部就小麥生產而言就管麥稈,地是有別人管的,空氣由氣象管,水是水利管,打了籽給糧食局了。就是從苗到桿,這個東西怎么弄?政府該干的事要干好,比方說宏觀調控、市場監管,亂了能行嗎?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這是要履行好職責。還有要建立知識保護體系,比方說財政投入、金融服務、農業補貼、價格形成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等。這些也不能缺位。
今天下午我就圍繞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最近的一些思考,也不成系統,不是定論,跟大家交流一下。特別是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交流了五個問題。第一是為什么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歷史、現實,到國際環境。第二是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三個要點和四個關注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大的前提思路。第三是結構要點,三個字,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的問題。第四是改革的問題,要圍繞著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三大要素以及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我個人認為就是要建立和完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十個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創新體系和推廣體系、調控體系和開放體系、政府管理體系和支持保護體系。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就是這么多,謝謝大家!
戚書平:剛才宋主任比預定時間多講了16分鐘,體現了宋主任對中心的厚愛,大家先給宋主任掌聲。
(進入提問環節)
陳雪原:謝謝宋主任,聽了宋主任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非常系統的論述,很有收獲。我想供給側改革重點是供給的主體。剛才宋主任講了生產體系、經營服務體系,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講的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家庭經營,這與體系之間是什么關系?哪個是主導?
宋洪遠:最近我們研究這個事,也是農業部、中農辦研究的課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框架怎么定,我覺得就是包括三個制度,經營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經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是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承包給家庭經營使用,就在原來的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里面,從一個地方撕開了突破口,我覺得很怪,那個不是薄弱環節,生產小隊是很有實力的環節,從這里突破了。本來是生產小隊為基礎的,實行了承包經營以后就是農戶家庭經營為主了,講了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的框架。撕開了以后發現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變成了“戶為基礎”了,生產小隊怎么辦呢?生產大隊怎么辦呢?原來是兩級的。廣西人聰明,說再分散經營,家庭經營總有公共服務,比如這個路、水利不能一戶戶的修,不是一個村民小組,也不是一個小隊的事情,這樣就搞村民自治,是想把生產小隊和生產大隊合起來了,就是第二個層次。人民公社怎么辦呢?憋不住了,根上動就全都動了,基礎動了上層建筑就得動,人民公社那段的發展很有意思,在人民公社的層級有經濟聯合社,就有了兩個東西,后來我們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我們的文件不是廢除人民公社,是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把人民公社的事,經濟功能和政府的管理功能分開,管理的功能交給了鄉政府,結果經濟功能這塊就沒有了。現在也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那個時候也是,那個時候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隊為基礎,現在是鄉政府,村民自治加農戶。變了以后呢,就看到了農業經營制度,這個大的制度一變,經營制度就不一樣了,我們就發現有了家庭經營了。但是家庭經營的很多事是需要組織提供服務的,最后就發明了一個詞: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重經營體制。我們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是什么呢?是雙重經營體制,一層是家庭經營,一層是統一經營。這個事在1991年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決定中已經明確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重經營體制為基本經營制度。
經營制度的框架知道了,雙重經營是要有實現形式的,是要有主體的,這樣就出來了雙層經營多種主體的問題,現在看一看,我們的文件寫到的、觀察到的雙層經營中的家庭經營有四類:單戶經營、規模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這是家庭經營的實現形式和經營主體。統一經營是能夠集中的,有合作意愿的,也有四種,合作、集體、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這樣慢慢地演變,基本經營制度是雙層經營體制,雙層經營體制各有四個主體。怎樣生產就是看經營主體采取什么樣的經營方式,后面就有了經營方式,這個經營方式、經營主體活動的結果,是要構建一個體系,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四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尤其是經管站在我們這里,我們研究這個東西是可以畫圖的,基本經營制度是雙層經營體制,雙層經營體制各有四個主體,主體采取的方式是經營方式多樣化,主體和方式構成了經營體系,四化結合,前兩化(集約化、專業化)對著家庭經營,后兩化(組織化、社會化)對著統一經營,不能顛倒的。培育的是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做實。這次改革把這個事統一了,新型經營主體是四類,家庭經營是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統一經營是合作組織和企業,因為社會和服務組織,政府的是公益性的,也是集體統一的,社會的就是合作,所以是四種主體。講新型經營主體,又出來一個詞。這次在結構改革的過程中,怎樣生產這個問題上就是要解決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問題。但是我不主張就講新型經營主體,其他不講,這個東西究竟好壞還是不清楚的,所有的規模新型經營主體也是推出來的,拔苗助長出來的。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是我們研究的重點:第一,必須堅持公平對待、公平發展。對規模經營主體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要公平對待。第二,要落實主體法人地位。主體地位要明確,這個合作社不登記,不注冊,怎么經營呢?第三,要規范內部運行。合作社要按章程和制度辦,不能掛羊頭賣狗肉,合作是農戶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很多農戶就是專業合作社,根本不符合定義的,所以說一定要規范。第四,搞好社會化服務。社會化服務要跟上,不管多大的經營主體不可能培育種子又生產農機,又生產化肥和農藥,這些是要有人提供服務的。第五,扶植政策要落實。那么多的政策、條例和制度,落實了多少呢,到現在建設用地都沒有落實,發了多少文件,寫了多少年了都沒有落實,光說培育人家、扶植人家發展,就是沒有政策,怎么行?
曹四發:感謝宋主任,宋主任不但是國家級專家,還是我們的直接領導,我們農村的觀察點是受宋主任領導的。我的問題是這樣的,去年北京市農業所有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增產了,但是銷售困難,并沒有增收,這個問題就是說北京的農業,看起來和河北等其他農業大省沒有什么不同。在這個問題上宋主任能否點撥我們一下,北京這樣大城市的郊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做?
宋洪遠:這是很好的一個問題,區域布局的問題,特別是優化布局的問題,我們既然要提出實行京津冀一體化,不需要搞的,不能搞的,搞得無效的,就放到河北搞吧。哪天我們跟天津的農委和河北的農業廳一起搞一個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這樣弄了以后就有總體布局了,否則,三家就是這樣大的一塊地方,這樣大一個市場,弄不好一起玩完了。魏百剛是從咱們這過去的,天津市農委也熟,要把這個事做實了。
郭光磊:主要是產品比較優勢的分工。根子來說是體制機制的問題,你有農業部門,不讓種地,不讓養豬,他的地位怎么體現,沒有放到一個大的區域環境當中考慮這個問題。
宋洪遠:我們有的部門就是這樣的,說農業部不講產業有什么資格跟人家要錢呢?反過來說樓繼偉講的沒有道理,種的跟我要錢,破壞了環境還要錢,進口還要錢,最后給你一筆錢買回來就完了。
郭光磊:農業部門說不吃糧食要死人的,有這樣一句話什么問題都解決了。
宋洪遠:基本的農產品我們種一點,有一些東西就是可以買人家的,包括蔬菜。
郭光磊:99%的農產品都是過剩的。
宋洪遠:北京市主要靠自給嗎?
郭光磊:蔬菜自給率20%多,糧食基本沒有。
宋洪遠:找一個機會研究一下,部門要整合資源。
郭光磊:部門整合資源,從我們這里說是得罪人的。您可以,我研究這個,我在會上一說這個很多部門不高興。
宋洪遠:搞一個研討會,請有關部門來研討。
郭光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今年研究的重點課題,思路理得差不多,跟您講的內容是緊密相關的,就是比較優勢,從農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和供給結構,到底提供什么樣的供給。從這幾方面來論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理念和觀念的更新,五大發展理念能否真正的落實到農業當中,體制機制很重要,財政補貼制度都是跟著一塊來的。
宋洪遠:怎么想的就怎么做。
郭光磊:否則體制機制不改很多問題不能落實。
宋洪遠:改革不是講結構調整,是結構性改革。
郭光磊:今天說的事拿一個方案,同意的話開一個研討會。
戚書平:大家的問題很多,宋主任還得多來。宋主任作了很精彩的報告,從歷史、現實、理論相結合的角度,從國外國內的分析,給我們梳理了一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時代背景,為什么要提出,提出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推進,宋主任作了非常清晰、非常有質量的分析,這不僅對我們提高思想認識有幫助,而且對我們做好研究工作和經管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更關鍵的是宋主任的那套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我們研究問題也是有很好的啟發,希望宋主任多來我們中心指導,最后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宋主任。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本文系作者在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主辦的研智庫大講堂的專題報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農經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