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由《證券日報》社主辦、明天控股資助的“明天創新大講堂”內蒙古專場, 北京工商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楊德勇以《供給側結構改革與縣域多層次資本市場》為題目進行了演講。
在此次演講中,楊德勇全面闡述了他所理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以及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如何利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
楊德勇認為,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源于6個方面: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房地產庫存嚴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累積。
與此同時,2012年以來,我國進入了新常態,其具體體現在經濟增長從高速轉位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基于此,楊德勇認為,“新常態”意味著中國正經歷一個經濟體從經濟起步、起飛到高速增長進入調整期的長周期低谷階段,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未來能否達到發達經濟的關鍵。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破壞力顯現至今,中國還經歷著從復蘇、繁榮到簫條的商業短周期低谷階段。“用長短周期低谷的疊加,形容目前中國經濟的處境似乎更為恰當。”
在楊德勇看來,“中國經濟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竭力避開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楊德勇指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治本的方法,要從生產什么、誰來生產、怎樣生產入手,即產品、產業的升級換代;創新機制的建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楊德勇還認為,中國供給側改革要從縣域經濟發展開始,縣域經濟發展里最主要的是縣域資本市場的建立和完善。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和訊商學院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