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9 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明確要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早已于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并在2016 年一號文件中詳述。申萬農業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通過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手段,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價格回歸市場化機制,從而提升中國農業產業鏈運行效率,并提升整體競爭力。
釋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后是中國農業政策要義的調整,新”糧食“安全理念成為最大亮點。過去十年,農業政策總是圍繞糧食安全展開。然而糧食產量連續13 年增長(15 年以前)的背后,棉花、玉米、水稻庫存高企;生豬養殖對環境污染和破壞加大卻值得反思。廣義上的糧食安全不僅涉及農民切身收入,更關系國計民生。在本次會議上,糧食安全仍然是政策底線,但保障糧食安全不再只是意味著不斷通過行政手段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而是構建包括”產量、質量、效益、生態“四重合一的新糧食安全觀。強調農產品的適度供給,重心從”保量“,演化為”提質“,強調農業生產與需求的配比,與環境生態的配比,價格形成機制與市場的接軌,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途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內容:1)收儲政策改革,加速去供給。2015 年以來,臨儲制度的調整加速了玉米去庫存,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2)加快生產要素集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所謂”結構性“改革,意在強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生產者)和”科技農業、高效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變革方向,通過土地資源集中、農業科技水平提升來加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3)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市場化)。國內許多農產品產能過剩,卻由于收儲&托市政策等原因導致價格虛高。后期需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平衡農業生產者,農產品加工者/消費者及政府財政三方面的平衡,降低加工企業經營成本和農民負擔,并通過不同額度的補貼積極引導農業生產結構性改革;4)促進“三產融合”,為農民解決增收問題。在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過程中,部分農產品價格可能出現下跌。會議指出,要挖掘農業內部潛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用好農村的資源資產和資金,多渠道的增加農民收入。具體實現方式包括鼓勵農業企業或經營主體利用互聯網等新興模式,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同時也積極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將產業鏈延伸至農業技術服務、物流、加工、養老、旅游等領域等。
影響:1)收儲機制的變革將延續;2)轉基因政策的進一步開放或呼之欲出:根據種業十三五規劃,2020 年以前,中國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非口糧作物種子推出,這里主要指大豆、玉米。而目前國內轉基因材料即便在獲得安全證書后,上述兩個作物品種含轉基因成分的種子產品沒有通過官方審定的先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降庫存后的第二步就是提效率,優先的土地生產更多的高質量產品,而利用生物技術手段(包括轉基因技術)就是途徑之一。考慮到審定周期的因素,我們預計17 年相關政策將會開放(品種審定環節);3)農產品價格將更為市場化。我們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不能用“推漲”或“壓制”一概而論,而降低政府收儲調控,將農產品的供需真正匹配,最終市場定價,其中有一個隱含的目標,就是國內外植物蛋白的同質同價(這里主要指的是糧食類作物,畜禽等副產品價格已經市場化了;大豆和天然橡膠是全球定價)。考慮
到國內仍然積蓄的大量過剩的玉米、水稻、小麥庫存,上述產品價格從單純的供需層面看缺乏上漲的支撐力,基本面看仍維持低迷(但考慮到內外盤價差,繼續下跌空間有限,在10%以內)。但提醒投資者注意,貨幣因素(系統性通脹)、油價、外盤拉動作用的比價效應等仍可能使上述產品出現上漲,不過這本身與供給側改革無關;4)生豬養殖環保整治力度不減,預計17 年豬價仍維持在高位。14 年以來,已陸續有13 個省份設置禁養縣,預計數量還會增加。環保壓力將導致豬價在未來1-2 年維持高位,規模化養殖企業的盈利水平雖難達到16 年高峰(單頭1000 元以上),但仍有望維持在300-800 元的歷史平均線(200 元)以上。
投資建議:從本質看,政策難以對單一板塊或公司形成快速的實質性利好。但我們仍建議投資者關注三條主線:1)首選是種業:行業去庫存,估值得解放,期待大變革。目前國內雜交玉米、水稻種子庫存幾乎等于一年上述產品的需求量,種業是供給側改革的重災區。糧食價格下跌空間有限有望使板塊估值得以解放,同時,借鑒歐美經驗,轉基因政策的推出將推動種業行業的重大變局,行業龍頭過去多年來在相關科研上的投入和布局有望轉換成生產效益,瓜分更大的市場份額。依次推薦:隆平高科、農發種業、大北農;2)種植板塊概念受益:從邏輯上看,農業供給側改革與種植板塊直接關系不大:從過去4 年看,土改,以及土地等生產要素的集中本身不會給上市公司的盈利和估值產生變化。但四季度支農政策密集期,從歷史上看年底配置種植板塊的相對、絕對收益明顯,建議關注北大荒。同時膠價上漲趨勢仍在,我們推薦海南橡膠(邏輯與供給側改革無關);3)生豬板塊建議擇機參與反彈行情,推薦溫氏股份。(中國證券網)
隆平高科2016年三季報點評:水稻新品種迅速放量,外延拓展積極推進
隆平高科 000998
研究機構:財富證券 分析師:劉雪晴 撰寫日期:2016-11-02
事件:公司公布2016年三季報,1-9月實現營業收入10.45億元,同比增長17.7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0億元,同比下降24.09%;扣非后凈利潤為0.86億元,同比增長36.10%;實現每股收益0.08元;其中單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0億元,同比增長125.8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55億元,同比下降8.04%;扣非后凈利潤為-0.63億元,同比增長12.47%。公司同時發布公告:1、與黑龍江廣源種業設立粳稻合資公司;2、收購廣西恒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51%股權;3、與安徽江淮園藝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隆兩優華占和晶兩優華占品系的快速市場推廣是扣非后凈利潤增長的主因,超預期。新水稻品種(隆兩優和晶兩優系列)母本由公司自主研發,具有很強的廣適性和抗病性。在今年氣候異常、稻瘟病頻發的環境下優勢凸顯,市場認可度較高,銷售情況良好。16/17銷售季隆兩優華占預計銷量約300萬公斤,同比增長100%;晶兩優華占預計銷量也約為300萬公斤,同比增長50%。由于品性突出,這兩個系列定價較高,毛利率可高達60%,由此帶動報告期內公司整體銷售毛利率達35.25%,同比增長3.53%。值得注意的是,3季度末公司預收款項為4.23億元,同比增長92.04%;即使在為銷售淡季的單3季度中,預收賬款也有大幅度增長,說明這兩個系列產品受市場歡迎,未來具有強大的銷售潛力。
投資收益減少、政府補助減少和費用增加導致凈利潤下降。報告期內投資收益為464.81萬元,同比下降89.20%,主要是上個報告期內公司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投資收益4700余萬元。報告期內營業外收入為1696.86萬元,同比下降42.80%,主要是上個報告期內公司獲得政府補貼收入1960萬元。費用方面,因并表范圍增加、營銷模式更新和研發/薪酬支出增加等原因,導致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同比增長53.27%、34.23%。
外延積極推進,拓展多個產品線和區域布局。1、與黑龍江廣源種業設立粳稻合資公司;利用雙方優質資源和產業優勢,聯合開發東北種業市場,彌補公司東北粳稻等領域的空白,實現水稻種業全產業鏈覆蓋,夯實行業領導地位。2、收購廣西恒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51%股權;雙方可以在品種、生產與營銷策略方面保持良性競爭和合作,最大限度地開拓市場,提高隆平體系在廣西、江西等市場的占有率。廣西恒茂承諾2016-2019年累計扣非后凈利潤不低于1671萬元、4785萬元、8363萬元以及1.24億元。3、與安徽江淮園藝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拓展瓜果、蔬菜種子業務的經營領域,江淮園藝承諾2016-2019年累計扣非后凈利潤不低于1260萬元、3087萬元、5553萬元以及8513萬元。
盈利預測:預計公司2016-2017年EPS為0.48元和0.61元,對應目前股價PE為40倍和31倍。參考行業平均估值且看好公司內生穩健增長、新品推廣迅速和國際國內外延并購預期,給予公司2017年36-40倍PE,合理區間為22.0-24.4元,維持“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自然災害風險、外延并購不及預期、品種推廣進度不及預期。
農發種業:河南農化并表帶動業績增長,關注公司后期國企改革進程
農發種業 600313
研究機構:長江證券 分析師:陳佳,高辰星 撰寫日期:2016-10-27
報告要點
事件描述
農發種業公布2016年三季報。
事件評論
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8.9億元,同比增長5.23%,歸屬凈利潤1574萬元,同比增長12.7%,EPS為0.015元;單三季度營業收入6.45億元,同比減少61.3%,歸屬凈利潤769萬元,同比減少37%,EPS為0.007元。
河南農化并表是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增長主因。2015年10月底公司完成對河南農化67%的股權收購,報告期合并報表,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上半年河南農化貢獻利潤1379萬元),帶動公司前三季度業績提升。此外,報告期公司政府補貼較少,導致營業外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45.3%至1594萬元;三季度末預收款較去年同期增加65.5%至5.08億元,預示著16/17銷售季種子產品和農化銷售或有較好表現。此外,單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由于單三季度為種子銷售淡季,我們判斷,此種情況或主要源于三季度子公司華墾國際化肥貿易量出現下滑,在此背景下,公司當期銷售毛利率出現顯著提升(單三季度銷售毛利率為9.77%,而單二季度僅為4.64%,去年單三季度為2.84%)。
公司未來看點如下:1、國企改革背景下,集團資源整合有望加速推進。農墾改革細則頒布,為墾區土地資源整合掃除障礙,且國企改革不斷推進,公司大股東中農發集團擁有國內土地430萬畝(耕地70萬畝),不排除未來注入可能。2、搭建科研平臺提升綜合競爭力。公司著力在上市公司層面搭建科研平臺,通過與外部力量合作(國內+國際),獲得先進的科技資源,并在合適的時間嫁接到下屬種企,發揮各自優勢,轉化成商業化品種。3、公司打造央企農資一體化平臺的戰略思路明晰。第一步通過外延擴張形成種子+農藥的大格局,第二步通過內部整合、外研合作以及打造“農資+農場+收儲”的服務平臺對接模式來做強。
給予“買入”評級。我們預計公司2016、2017年EPS分別為0.14、0.17元,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公司農資產品銷售低于預期;公司服務體系構建不達預期;農墾改革進程不達預期;公司國企改革不達預期。
大北農:業務右側之始,股價佳境之前
大北農 002385
研究機構:平安證券 分析師:文獻,張宇光 撰寫日期:2016-11-02
平安觀點:
3Q16營收、歸母凈利同比+3%、+20.9%基本符合我們預期的+5%、+20%。
生豬存欄低于預期可能拖累了增速。3Q16營收增3%略慢于2Q16的6%,一方面原因是,6月份開始原料漲價導致下游客戶提前備貨,影響7月份出貨;另一方面,3Q16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連續低于預期,尤其是能繁母豬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大北農豬飼料主打乳豬料、小豬料等高端料,更易受影響。
成本上升影響毛利率,費用率加速下行驗證見頂判斷。3Q16大北農毛利率同比微降0.2pct,原因可能兩個方面,一是收入構成變化,如2Q通常還有一定高毛利率種業收入,3Q沒有;二是6月份開始,玉米、豆粕等原料價逆轉持續下降趨勢,尤其豆粕從同比下降變為同比增兩位數。好的方面是玉米價格小漲后再次進入下降通道,豆粕也已止升回跌。3Q16公司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均同比下滑超過1pct,表明豬飼料業務人員調整節省效果超過了農信、水產、種業投入加大的影響,費用率見頂回落無疑,預計至少可延續至17年。
看好新四大法寶作用,業務轉型效果可能逐步加速:豬場駐點深度服務、農信互聯平臺發力、養豬大創業、母豬新藍海。大北農2015開始全力推動轉向服務豬場,轉換豬料業務客戶;豬聯網、豬交易為核心農信公司綜合服務平臺引流效果可能逐步加速;大北農2015年推動經銷商、員工養豬大創業,生豬存欄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有望拉動飼料、疫苗、種豬等主導產品加速增長。大北農2Q16開始大力推母豬料新產品,正形成新增長點。
業務反轉明確、業績彈性無憂,“強烈推薦”。考慮母豬存欄低于預期,下調16-17年EPS約9%、11%至0.26、0.36元的預測,同比+48%、+39%,動態PE29、21倍。中國生豬產業鏈正快速變革,大北農戰略領先、執行能力強,抓住互聯網改造產業鏈機會,正用“類溫氏”模式整合產業鏈,且是頭號種子選手。隨著豬料行業底部向上、公司14和15年完成戰略大調整、增發助力,大北農已跨過業務底部,向上開始新一輪成長期,凈利彈性高且可持續,維持“強烈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經濟疲軟拖累豬肉需求,或爆發嚴重生豬疫病,拖累業績。
溫氏股份:出欄穩定增長,三季報業績符合預期
溫氏股份 300498
研究機構:銀河證券 分析師:周穎 撰寫日期:2016-10-18
核心觀點:
1、事件
溫氏股份發布2016年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36.4億元,同比增長27.6%;歸母凈利潤108.4億元,同比增長124.9%。其中,單三季度實現營收152.9億元,同比增長9.7%,環比增長2.6%;歸母凈利潤36.1億元,同比增長15%,環比下降12.7%。攤薄EPS為0.83元,同比增長15.28%。
2、我們的分析與判斷
三季度豬價下跌導致盈利環比略有下滑,業績增長整體符合預期。三季度公司商品肉豬銷售均價達18.7元/公斤,同比增長5.2%,環比下跌9.1%(前三季度公司銷售均價分別是18.2、20.6、18.7元/公斤);銷售商品肉豬合計達到425.7萬頭,同比增長6.1%,環比增長8.1%。盡管豬價下跌導致三季度業績環比略有下滑,但受益于出欄穩定增長,公司盈利情況良好,業績整體符合預期。以公司目前完全成本12元/公斤測算,預計公司頭均盈利維持在750元高位,三季度生豬板塊盈利約32億。黃羽肉雞方面,三季度銷量達到2.21億羽,同比增長9.24%,預測羽均盈利1.2元,整體貢獻凈利潤2.7億元。
飼料成本控制良好,三項費用率保持低位。飼料成本和代養費用是公司最主要的養殖成本,其中飼料成本在商品肉豬養殖中占比達到65%左右,在肉雞養殖中占比達到70%。三季度豆粕和玉米成本整體維持震蕩,預計公司完全成本維持在12元/公斤的水平。公司養殖自動化程度較高,管理精細,飼料成本控制良好,且長期看好玉米價格下滑帶動公司飼料成本繼續下降。此外,公司三項費用率維持4.77%的水平,行業內優勢明顯。
生豬龍頭地位牢固,下游拓展發展全產業鏈。公司近幾年憑借緊密型“公司+農戶”的輕資產模式、以“南穩、西進、中擴、東增、北拓”為區域發展定位在全國進行了全面生豬產能擴張。公司定增方案審批進展順利,預計募集資金約11.6億元用于建設4個肉豬養殖一體化項目,提升公司在華東、華中及西北等地區的肉豬市場生產供應能力,4個養殖項目合計增加公司商品代生豬產能共182萬頭,保證了公司未來幾年生豬出欄量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長。此外,公司積極延伸產業鏈至屠宰業務端,下游生鮮門店目前運營良好,有望打造農牧業全產業鏈龍頭。
3、投資建議
我們預計公司2016/2017肉豬出欄量為1700/2050,肉雞出欄量為8/8.5億羽。預計2016年肉豬頭均盈利約780元/頭,肉雞單羽盈利約1元/羽,2016年凈利潤約為140億元。我們認為公司通過優秀的養殖模式和精細化管理,具有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長期推薦。預計2016-2017年公司EPS分別為3.2、2.9元/股,對應PE分別為11x、13x,給予“推薦”投資評級。
4、風險提示
生豬價格不達預期,疫病風險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證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