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縣域發展的熱點,大大小小的縣鎮都在發展旅游產業。然而,紅火的背后,同質化現象普遍,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排斥農民的主體地位、擠占農民利益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只有建立在本地鄉土文化之上,并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的特色鄉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滿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費需求。(6月26日 《經濟日報》)
“田園牧歌”是不少在城市里生活工作的人的夢想,縱然不能過上這種生活,偶爾去體驗一下也是不錯的,正是這種向往讓鄉村旅游日益火爆。作為一種“返璞歸真”式的生活體驗,不少鄉村已經抓住契機,將旅游業作為了當地的經濟支柱之一來發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鄉村旅游都真正做出了品位和內涵,相反,目前大多數鄉村的旅游陷入了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失去了原本的特色,甚至以擠占農民利益為代價的經營模式。
之所以導致這種窘態,是有原因的。一是地方政府對當地鄉村旅游資源調查不充分,盲目跟風,如別的地方搞個“千畝花海”很受游客歡迎,于是也馬上復制一個,絲毫不考慮當地的特色和優勢。照搬的風景既浪費政府投入,又不能達成旅游產業質的提升,可謂吃力不討好。二是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經營者對項目的開發前景、客源市場大小、項目所在區域的經濟承載能力和未來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估計不足。不少地方的鄉村旅游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觀光型產品開發上,忽略了“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主流趨勢”這個發展變化,如今人們對鄉村旅游的要求不再是“走一走看一看,賞個花吃個飯”,而是有著充分的精神享受和情感體驗的需求,這也意味著鄉村旅游必須在參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上做文章。
旅游產品想要形成吸引力,必須在內涵和創意上有著獨特之處,除了道路、景點、賓館的修建外,還要在文化導入上下功夫,只有具備了自身的獨特魅力,才能讓游客聞名而至,而不是走馬觀花后留不下任何印象。我國的鄉村旅游其實本身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數以百萬計的村落在景觀、人文、歷史方面都獨具一格,完全可以借由既有的優勢加倍做好旅游文章。然而遺憾的是,由于鄉村開發建設,目前我國大量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古村落正在急劇減少,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鄉村旅游開發的短視行為。
另外一點就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目的之一是幫助鄉村脫貧,但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地方卻以農民的利益為代價來發展鄉村旅游,無疑已經背離了初衷。鄉村旅游業的主體不能缺少農民,不能將之排斥在外,目前鄉村旅游的模式絕大部分都是“資本下鄉”,當地政府引進資本公司,以景點運作的方式發展旅游。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市場化運作可以極大地提升開發效率,但并不代表不能與當地農民取得雙贏,關鍵是地方政府和旅游開發經營者要有農民福祉觀,能夠看到農民參與進來后帶來的正面效應。
總而言之,鄉村旅游的發展無論是在文化內涵上還是在資源整合以及農民的參與上,都需要進一步做好做實,讓鄉村旅游能夠真正帶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品質的提高,實現多贏的局面。
作者:三湘都市報評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聲在線 2017-06-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