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遍地開花,鄉村游成為旅游市場的一大熱門。不過,隨著各地的一哄而上,鄉村游開始面臨成長的煩惱。
不少地方對鄉村游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鄉村游就是農業觀光游。實際上,農業、農村、農民等鄉土風情特色才是鄉村游的核心吸引物,要真正把農民生活、農村風情、農業特色有機結合起來,讓更多游客體驗與眾不同的鄉村韻味。
很多鄉村游產品開發模式單一,項目雷同。絕大多數鄉村游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模式上,而對游居、野行、詩意棲居等現代鄉村度假游、深度體驗游的旅游風向所知甚少,鄉村游資源整合和挖掘、開發的力度遠遠不夠。
鄉村游軟硬件配套不足,人才匱乏。有的鄉村游項目很好,但由于交通不便,游客不愿去;有的項目配套服務設施簡陋,難以留住游客。最基層的鄉村游人才更加匱乏,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那么,究竟怎樣的鄉村游才會有生命力?
許多地方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改善了鄉村面貌,就認為可以借此發展旅游,其實不然。具體到每一個鄉村來說,或者要有譬如荷花、黃花梨、水蜜桃等有特色的農村支柱產業;或者村里有梯田、古民居、祠堂等農村景觀;或者有名聲在外的非遺項目、特色民俗等人文底蘊。鄉村游必須充分挖掘、整合這些農村旅游資源,延長農村產業鏈,進而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開發出更多的旅游吸引力。
可以說,鄉村游的特色是鄉村。鄉村游必須在鄉村自有特色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既尊重農耕文明,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完善交通、衛生、食宿等設施,才符合鄉村游的本意。
當然,鄉村游要讓人來了還想來,就要實現三個“對接”。如果僅僅停留在觀光型,對接的是眼睛,游客看完了,那下次當然就不用來了。要想讓游客再來,鄉村游須從規劃、創意到設計、營銷,再到活動、產品,都要對接感覺、對接感情、對接靈魂,讓游客輕松舒適,有感情留戀,有心靈安放。
發展鄉村游的主體是農民,必須處理好與他們的利益關系。政府應加強指導,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幫助村民解決資金、技術、服務等難題,讓農民群眾自己干、自己闖;引導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的新型經營主體、社會資本,與農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
當下,鄉村游對美麗農村建設、農民增收脫貧、農業提質增效的綜合貢獻度日益提高,我們更應有足夠敏銳的市場嗅覺,持續提升鄉村游的生命力。
比如,通過加強鄉村游發展的專項規劃,增強鄉村游資源整合和挖掘開發的力度,形成旅游品牌和整體合力;通過整合各部門政策、資金和人才,形成有效推動鄉村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又如,發展橫向聯合,與其他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各地的特色產品,利用旅游平臺進行推廣,形成“住、游、購、娛、導”一條龍,使鄉村游經濟出現更多的增長點;以游客需求為導向,以現有資源為依托,精心編制若干條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差異化旅游線路,讓游客有常游常新之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日報 2017-07-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