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農逐步擺脫了孤立、封閉的狀態,農民的日常生活被裹挾至高度開放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體系中,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市場和社會取代自然成為人們交往和交換的主要對象。就消費客體,消費規模和消費水平而言,農民客觀的生活幸福指數大大提高,但農民主觀上幸福感不強。主客觀之間的差異和張力來自于農戶面臨的經濟壓力增強,即生活消費的無限擴張與滿足需要能力有限的矛盾,形成這一矛盾的重要背景是當今農戶的生活日益社會化。
關鍵詞:社會化小農;生活社會化;經濟壓力;行為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客觀的幸福指數增加,但是,農民主觀的幸福指數卻有所下降,幸福感不強。主客觀之間的差異和張力來自于農戶面臨的經濟壓力增強,即消費需要的急劇擴大與滿足消費需求的能力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形成這一矛盾的重要背景是當今農戶的生活日益社會化。本文試圖以社會化小農的分析框架加以解釋。
作為一種新的分析框架,社會化小農的指涉對象主要是現代化、市場化和社會化進程中的小農,側重關注當今小農自身變化和新型特質。生活社會化是小農社會化的一種形態,主要指農戶家庭日常生活交往和開支方面的社會化,也是經典理論忽視掉的內容。已有的對小農生活的研究如明恩溥、費孝通、鄧大才、劉金海等,多側重于對小農生活方式的描述,沒有體現小農生活社會化的歷史過程,及其對農戶行為選擇的影響。
一、傳統小農的生活特性
中國傳統小農長期生活在分散、孤立、封閉的狀態下,以土地為生產中心,以家庭為生活中心,以村莊為交往中心,以基層市場為交換中心。①在這種“自我封閉”的狀態下,傳統小農完全依靠自家的資源生產、生活,除了親戚鄰里之外幾乎沒有也無須交往。②絕大多數農民在村莊這一狹小的社會空間中過完了一生80%-90%的時間。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傳統小農的生活特征。
1.生活形態上的自給自足。農民的生產主要是滿足家庭需求,小農不僅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手工業品。③過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生活?!吧a基本上是為了供給自己消費,它主要是滿足生產者及其家屬的需要。……因此,在這里沒有交換,產品也不具有商品的性質,農民家庭差不多生產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食物、用具和衣服,……交換是有限的,市場是狹小的,生產方式是穩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絕的,地方內部是團結的?!雹堋八麄冞M行生產的地盤,即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任何分工,應用任何科學,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多種多樣的發展,沒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沒有任何豐富的社會關系。每一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取得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靠與社會交往?!雹菖c自然相交換,向土地討生活是小農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吃的是地里種出來的,住的房屋是用泥土打造的土坯蓋起來的,穿的衣服是家庭紡織做出來的,“在經濟上每個農家,除了鹽鐵之外,必要時很可關門自給”。⑥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婦女紡織亞麻和羊毛,縫制衣服;男人耕田;兒童放牧主人的牲口,給主人采集林果、鳥窩和墊圈草;此外,全家還要繳納谷物、蔬菜、蛋類、奶油、干酪、家禽、幼畜以及其他許多東西,每一座封建莊園都自給自足,甚至軍費也是征收實物,沒有商業來往和交換,用不著貨幣。”⑦
2.社會關系上的相互隔離。“小農民及小農經濟的特點是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關系。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雹噢r民的全部世界就是村莊,“個別的經驗就等于世代的經驗”⑨,歷史上繼承下來的生產、生活經驗已經足夠維持小農的經濟生活,農民的社會交往十分狹隘?!耙恍K土地,一個農民和一個家庭;旁邊是另一小塊土地,另一個農民和另一個家庭。……便是由一些同名數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雹岽迩f是由同質的小農簡單相加組成,小農之間,村莊之間相互隔離,沒有交換和交易的內在需求,小農之間不發生聯系,不僅沒有化學變化,甚至連物理變化都沒有。我國小農在與自然相交換的過程中,過著“男耕女織”、“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田園生活。
3.生活方式上的簡單均等。簡單、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了消費資料的匱乏和生活資料的單一。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小農的生產條件十分有限,土地面積狹小且零碎化,肥力匱乏,生產工具簡單落后,導致農產品產量低下,品種單一,農業產出以滿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為目的,只有少量的剩余農產品用于交換所需的生活資料。農村手工業和養殖業規模較小,品種稀少,主要以增加家庭收入為目的。糧食和棉制品是小農買賣的主要商品。在市場上,“小農購買的主要生活必需品是由其他小農生產的;除了少量次要的必需品外,他們極少購買城市產品。即使到20世紀,城市產品的滲入仍然很有限,只是棉紗或棉布,以及火柴和火油?!雹廪r村市場上銷售的生活資料大都來自于附近村莊的農民,商品品種單一,做工粗糙,主要是家庭生活必需品,而不是滿足個人享受和娛樂的產品。
在這種簡單落后的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民同操一業,衣食起居彼此一樣,勞動力的配置主要限于家庭內部,其分工也限于較淺的層次,農民終日在各自的生產平臺上生產,在狹小的空間下生活,其生活方式高度均等化。小農內部甚至小農與地主之間在消費規模、消費品種和消費水平等方面沒有顯著區別,農戶生產的首要目標是滿足家庭溫飽。集體經濟時期,國家通過組織農民集體勞動,按照“工分”制和票證制度統一分配日常生活用品,進而牢牢地控制了糧食、食油、布料等主要農產品的銷售和消費,大大限制了農戶生活社會化程度,使小農的生活更加均等化。
傳統小農生活的三個特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原因在于生產方式的同質性?!霸趥鹘y中國,相同的勞動方式、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形成了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平面技術結構。這種同質性的平面技術結構,既決定了小農在勞動方式上不需相互滲透、工具上無須相互借鑒、技術上也不必相互交流”11。這樣一種同質性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傳統小農在生活水平上差異甚微。
此外,國家強制建立的將農民嚴格阻擋在城市之外的人口管理制度,即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致使農村與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分隔,農戶幾乎無法了解和享用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城市生活資料。小農生活和交往的地域范圍是宗族圈、祭祀圈、市場圈和婚姻圈的并集,在這一地理空間中,農民的生活方式高度同質,生活水平差異甚微,不存在與外部比較中所形成的需求擴張,吃飽穿暖是農民的主要生活目標。
由于農戶生活空間的隔離性和需要層次的低級性,農戶對生活社會化的需求較為有限,主要是生存需要而沒有上升到發展需要,需求與供給之間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平衡?!靶氯?,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農忙吃干,農閑喝稀”等生活習慣的形成,以及小農 手工業或幫工的生產模式,滿足了農民的生活需求,實現了農民的生活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相對均衡。生活需求上的供需平衡主觀上體現為農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對生活的滿足使得大部分農民以土地和勞動為主要生產要素,通過增加勞動投入,延長勞動時間來生產交換產品。滿足生存需求是農民的主要行為邏輯。
二、小農生活的社會化
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全面滲透到鄉村,中國農村社會開始擺脫孤立、封閉的狀態,小農自身也開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逐步脫離傳統小農經濟狀態,進入到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中。正如徐勇教授所言,“現在的小農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農了,也已經超越了商品小農階段。并越來越深的進入或者卷入到一個開放的、流動的、分工的社會化體系中來,與傳統的封閉的小農經濟形態漸行漸遠,進入到社會化小農階段?!?/span>12當今的小農經營規模雖小,但分散而不孤立,聯系而不封閉,生產和生活日益社會化,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1.生活過程的市場化。傳統小農經濟時期,農民的日常生活主要靠與自然相交換,通過傳統農業加手工業的模式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農民與市場的關系可以形容為“生存推動的商品化”,體現出三個特點:剩余性、縱向性和非貨幣性。小農與市場的這三個特點決定了傳統小農與市場關系是松散的。隨著農村人口的爆炸式增長,社會分工的逐步細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無法滿足小農的生存需求,與社會相交換成為農民的替代性選擇。與社會相交換不僅拓展了小農社會交往的空間,也打破了人身、時間和空間對農民生活的限制,在與社會交換中,市場起著關鍵性作用。
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地改變了農民的生活,從吃穿住用行到教育、醫療幾乎全部市場化、貨幣化。生活消費的種類、質量、樣式增加,市場購買率大大提高,農民與市場的關系日益密切,生活過程中除了糧食、蔬菜、油料和燃料主要是家庭自給外,其余的生活消費品主要由市場供給,如食品,衣服,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建房所需的材料及勞務,交通和通訊工具,醫療、教育及其他服務等,家庭耐用消費品越來越普及。原有的由親屬關系和宗族網絡提供的無償服務逐步被市場的有償服務所取代,貨幣支出增加。“為買而賣”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生活需要,更多的是為了增加收入,家庭自給性供給邊界被市場的多樣化供給和小農日益膨脹的需求所打破。
2.生活資料的豐富性。城鄉之間的雙向貿易給農村市場增添了活力,豐富多樣的生活資料進入農村,大大刺激了小農的消費欲望,鑿井可飲、耕田可食,自給自足的鄉村生活已不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泥濘的小路,低矮的房屋,簡單落后的生產生活用具與便捷的交通,別致的高樓,發達的商業,熱情的服務之間的巨大反差,曾使小農把從農村進入城市,從“農民”變成“工人”作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標,但隨著1970年代末國家啟動的市場化改革打通了城鄉之間的斷裂,城市消費品源源不斷流入鄉村,農產品與工業品之間的交換越來越全面而頻繁,鄉村“小市場”與城市“大市場”之間日益交融在一起,城鄉分工體系走向一體化,市場化和社會化重新塑造著農民的生活方式,此外,網狀的交通網絡、快捷的交通工具、先進的通訊手段進一步打通了城鄉之間的斷裂,農民進城更加方便,許多日常生活消費品可去城市購買。對農民而言,城市生活由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變成近在咫尺的現實,只要有錢,有能力就能過城里人的生活,由此推動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掙錢。
3.生活水平的差異性。傳統小農向現代小農的轉變,打破了農村內部高度均等化的生活方式,不同小農能力上的差異以及機會的不平等,造成村莊內部農戶的收入差距。農村日益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城市給農民工提供的不同的機遇,使得部分農民通過自己的能力使家庭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他們或者遷出村莊,在集鎮或城里生活;或者在村莊中修建漂亮的樓房,購買大件耐用消費品,如汽車、空調、冰箱等,成為其他小農比較和羨慕的對象。富裕農民有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社會交往中逐步提高消費檔次,農村中禮尚往來的慣例,促使其他農戶不得不按照同樣的標準進行消費,進而提高了村莊平均的消費水平,消費水平的提高給普通農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壓力。
此外,城鄉之間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近年來一系列城鄉隔離體制被侵蝕,城鄉人口流動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地推動著城鄉之間的對接與交融,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鄉村,見識到城市生活的美好和城鄉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使小農尤其是年輕的農民不斷更新自己的生活觀念,他們認為自己生活的意義不僅在鄉村,而且在城市,城市化生活成為其追求的目標。但是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又把小農嚴酷的擋在城市之外,許許多多的農民工只能在城市的邊緣日夜辛勞的工作,就如同一只青蛙扒在井的邊緣看外面的世界,那種新鮮與美好的生活令人向往卻又無法獲得,城鄉之間現實的差距逐漸轉變成農民心理上的落差,給農民造成極大的壓力。
在與城市和村莊富裕農戶的比較中,人們的消費需求急劇擴張。在消費主義經濟時代,農民生活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顯著提高,農民日益走出以前相對封閉狀態,與整個社會的聯結程度越來越緊密。鄉村與鄉村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交通條件的改善,極大地縮小了農戶與外界的物理距離;廣播、電臺、電視、電話、手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更替,提升了農戶與社會的溝通能力。在此背景之下,外來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對農民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尤其是城市迅速膨脹的消費欲望和強烈的消費刺激借助于現代化的快捷方式傳遞到農村,引發農民對物質生活標準、生活水平的急速擴張,而且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需求層次也急劇上升,他們越來越不滿足于以前的生活方式,對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飲食而言,結構單一、簡單重復的消費習慣得以改善,肉、蛋、蔬菜、水果的市場購買率增加,煙、酒、副食的消費增加;衣服消費也體現了多樣化和更新速度快的特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村莊里的裁縫失業了,在穿衣上,農民在注重實用性的前提下努力向城里人看齊。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國家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合作醫療體系的建立,一定程度的分擔了農民的生活成本,小農在與外部的交往和社會交換中對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教育程度與貨幣收入之間雖不是絕對的正比關系,但教育程度越高,發展空間越大,從農村走向城市,分享城市文明成果的機會越多,所以,只要家庭條件允許,農民愿意讓孩子多讀書,除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外,職業教育,大學教育成為眾多孩子的選擇。醫療衛生方面,鄉村醫生和醫療機構設備簡單,醫療技術有限,無法滿足人們對醫療衛生的多樣化需求。
但是,人們對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生活資料需求的擴張仍根植于農村經濟中,離不開小農經濟的束縛。農民本質上還是小農,經營規模小,勞動強度大,農業收益有限。而現代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趨向與傳統農業生產和收入之間形成了強烈落差,造成農戶的生活壓力。對以農業為生的農戶而言,農業收入決定了消費水平,而土地規模有限,農業利潤率低的現實嚴重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業加手工業的模式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的問題,使農民生活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無法滿足人們對生活社會化的需求。伴隨著城鄉之間人口和貿易的雙向流動,現代化、城市化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不斷輸入到農村,強烈刺激著農民的消費欲望,引發人們對生活社會化的高額需求,社會化需求的增加與農業收入有限之間的矛盾增加了農民生活壓力。
農民生活壓力的增加主要源于生活消費的無限擴張與滿足需要能力有限的矛盾,這也是當今小農面臨的重要難題。傳統農民的生產剩余有限,生活開支充分計劃,精打細算,勤儉節約。隨著農戶生活的日益社會化,其生活消費早已超出自我生產,相當部分的消費品都需要從外部獲得,尤其是已作為日常生活重要部分的教育、醫療等完全依賴外部供給。與教育、就醫等開支迅速上升相比,農民的支付能力卻相對不足?!俺缘蔑栵垼x不起書,看不起病”成為相當多數農民的實際生活寫照。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社會化造成農民消費欲望的急劇擴張,大眾傳播媒體的廣告將各種消費信息傳遞給農民,使他們不再只是根據自己的生產能力和生活實際需求支配自己的生活,在相當程度是來自于外部消費的刺激。與急劇擴張的消費欲求相比,農戶滿足消費需求的能力又十分有限。
小農生活的社會化客觀上提高了農民整體的消費水平,就消費規模、消費內容和消費支出而言,傳統小農與當今小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所導致的收入差距,市場化和社會化給農民帶來的機遇以及抓住機遇的能力上的差異,城鄉之間人口流動與雙向貿易等客觀現實,使人們對幸福感的評判遠遠超出了吃飽穿暖的低層次需求,上升到與農村平均生活水平人群的對比,與農村高水平人群的對比,以及與城市生活水平的對比上,比較對象、層次的不斷上升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的消費欲望,使得消費需求的增加與滿足需要能力脫節,降低了農民的主觀幸福感,推動著更多人通過外出務工等途徑努力掙錢,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三、農民的行為邏輯
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血緣社會,傳統小農主要是與自然進行交換,或者與社會進行初級交換,不需要特別的媒介。最開始的物物交換存在于初級交易場所里,一般沒有固定的交易時間、頻次和規則,帶有一定的隨意性。農民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除了從事農業生產外,不得不從事副業生產,包括家庭紡織、養殖牲畜家禽、捕魚捉蝦、種植蔬菜等,以達到自給目的。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簡陋的竹木用具、草鞋、柴薪等,農民一般也自己生產制作,同時農民也有一部分產品需要用以交換自己不能生產的若干生活用品,或者出售用以完納租賦。這種簡單落后的生產方式決定了農民在消費中以自給性為主,崇尚簡樸節約,通過延遲消費緩解收入波動帶來的生存風險,滿足生存需求是農民的主要行為邏輯。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開始走向經常化、多樣化和復雜化,簡單的物物交換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交換需求,貨幣逐漸成為穩固的交換媒介。農民的交換和消費活動都不得不借助于貨幣這一中介來實現。貨幣與其他的媒介不同,它可以超脫于任何實物性的東西之外,不以交換內容、時間、地點和方式為轉移,“社會生活愈發達,人和人之間的往來也愈繁重,單靠人情不易維持相互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于是‘當場清算’的需要也增加,貨幣是清算的單位和媒介”13,這導致與貨幣有關的一切事物和活動都進入一個想象的、不確定的空間,從而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風險。對處于社會化之中的小農而言,其生活消費已經很難與貨幣分割開來,這最直接地體現在農戶生活消費現金支出總額及其在總支出中比例的增長速度上。
小農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以現金購買商品和服務,可以說社會化的潛臺詞是貨幣支出,社會化需要貨幣媒介,需要貨幣支付社會化的成本。農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對家庭貨幣支出進行排序,但對于小農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保證家庭正常運轉與其他社會交往的正?;皇亲非笏^的利潤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在與外部交往和社會交換中,人們對生活的需求急劇增長,吃穿住行,醫療、教育已全方位社會化,小農面臨社會化過程中巨大的貨幣支出壓力,面臨高社會化水平的現金需求,其行為邏輯是追求貨幣收入的最大化,小農的一切行為與動機都圍繞著貨幣而展開,“貨幣倫理”是這一階段的基本行為準則。
改革開放以來,小農生活社會化的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支出呈幾何速度增長,但農民的收入受市場價格的約束,呈算術速度增長,收入與支出的不均衡增長,使小農面臨前所未有的貨幣支出壓力?!拔覀兛梢钥吹揭粋€有趣的路徑:生產生活消費社會化———貨幣支出壓力———貨幣收入最大化—分工和專業化、外出務工經商—帶動了社會化水平的提高—提高了生產消費社會化?!?/span>14
貨幣支出壓力促使農民以獲得更多的收入作為其行為選擇的主要出發點,并按照貨幣收入的多少合理分配家庭勞動力。對一般農戶而言,家庭勞動力投入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農業勞動投入;二是務工或打工勞動投入。改革初期,由于外出就業機會少,大部分農業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從事低效率的農業生產。當今,農民外出就業機會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的多是年齡較大,土地較多的農民,年輕人基本上外出務工。當外出務工的最低收入大于農業勞動投入的邊際報酬時,家庭勞動力的配置將更傾向于務工或者是打工,追求貨幣收入最大化的動機促使更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
四、結論
在社會分工、市場化和國家的推動下,小農的生活逐步由自給自足的狀態轉變為市場化、社會化供給,實現了由傳統小農向社會化小農的轉變。通過對農民日常生活的考察,我們發現當下的小農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封閉、孤立的小農,農民的日常生活已經被裹挾至高度開放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體系中,市場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誘發了人們的消費欲望,擴張了消費內容,拉動了消費行為。消費需求的擴張與傳統農業生產收入有限之間的矛盾,造成農民生活上的壓力,促使農民尋找各種途徑增加收入。
農戶生活的社會化和對市場的高度依賴,增加了農民生存的風險,曾經是農戶家庭、家族和村落自我供給的教育、醫療、絕大多數生活用品,如今已經部分甚至完全進入社會化體系之中。當今小農雖不如“一個人長久地站在齊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來一陣細浪,就會陷入滅頂之災”15的狀況,但其基本的生活保障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基于此,在實踐中,我們要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和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就必須建構社會化服務網絡,由國家和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并與農戶共同分攤生活社會化的成本,在某些領域如教育、醫療,國家應成為主體性供給力量。在日常生活領域,國家調整以前的“多取少予”甚至“只取不予”政策,切實實行“多予少取”政策,加強公共性的日常生活支出,譬如在通村公路、公共堰塘或自來水、能源、信息等公共生活設施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緩解社會化市場化給農民帶來的經濟壓力,使農民可以根據家庭狀況和收入多寡自由選擇在家務農或外出務工。
注釋: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