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04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葉司長,您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曾參與2004年和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請問,您對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一方針是如何理解的?
葉興慶:我想先簡單回顧一下這個方針的形成過程。為了解決好“三農”問題,近年來中央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第一步:統籌城鄉發展.2002年11月,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改革發展要求.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又提出了要推動建立“五個統籌”的有效體制機制.
第二步:多予少取放活.在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了“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采取綜合措施,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把“多予、少取、放活”作為方針首次寫入中央文件,這是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第三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2004年9月,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深刻闡述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2004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進一步提出了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
為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兩次重要講話的精神,溫家寶同志2004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2005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同志再次強調,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發展理念.多予少取放活,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統籌的一條具體路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則是這些重大決策的進一步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指導思想的進一步升華,是新階段正確處理我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要求.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是對國際發展經驗的充分借鑒,是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目前我國有條件實行的一個重大方針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普遍做法。
從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較大比重,勞動力大部分在農業中就業,農業客觀上承擔了為工業化提供積累的重任,主要表現為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產品、市場、勞動力和外匯等貢獻.
可以說,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工業化初始階段帶有普遍性的做法.但在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工業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具備了反哺農業的能力,又都適時調整發展政策,加大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主要表現為增加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農業實行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同樣可以說,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是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帶有普遍性的做法.在工業化進程中,適時推進由農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向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換,是工業化國家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經驗.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順利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也在農村.
應該看到,目前農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2004年底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人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農村生產力仍相當落后,不少地方的農業生產仍以手工勞動為主,靠天吃飯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醫療衛生條件差、文化生活落后的問題普遍存在,農民看病難、農民子女上學難、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仍很突出.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十三億人口,八億是農民.必須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增強加快農村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有能力實施的政策選擇.新中國成立后的30多年中,我國主要依靠農業提供的積累,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調整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全面發展城鄉經濟.
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不僅農業和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和城市也得到了很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萬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6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二三產業占就業的比重達到50%以上,城鎮化水平達到41. 8%.從總體上看,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
要準確理解和科學把握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內涵。
中央作出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決策后,社會各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并且已經對實際工作產生積極影響.但是,也有一些人對此有不同看法,擔心過早地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將增加國家的負擔,影響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速度.
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在整個工業化過程中,工農業關系的變化存在從農業中汲取工業化積累、工業與農業平行發展、工業反哺農業等三個不同的階段,目前我國應處于工農業平行發展的階段.我們認為,工農業關系的“三階段”論,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概括,具體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中,不是農業支持工業,就是工業反哺農業,工農業平行發展的理想化、絕對化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
這就像一種產品的供求關系,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不應求,不多不少、供求平衡的狀態只是一種抽象.我國長期實行從農業中汲取工業化積累的政策,工農業和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現在轉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不是轉得太早,而是恰逢其時.
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內涵,特別是現階段到底應做哪些事情、能夠做到什么程度,應有正確的理解和科學的把握.現在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并不是要扭曲工農業之間由市場決定的交換關系,像一些發達國家那樣對農業實行高保護,更不是要通過在農村實行高福利政策,把農村人口都留在農村.
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在國家總體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在深入挖掘農業和農村發展潛力的同時,不斷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這就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確切含義.
堅持把加強農業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堅持把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富裕農民、繁榮農村作為制定各項政策的重要原則,堅持把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作為完善公共財政的重要內容. 第二,破除城鄉二元體制,促進城鄉之間勞動力合理流動、產業合理分工、人才技術信息合理交流,是現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內容.
建立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市場體系,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的保障體制. 第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發展,以城鎮化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是現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途徑.
用現代農資工業的產品支撐和裝備農業,用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化增值,用工業和城市發展提供的就業機會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經營規模擴大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
作者系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副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豐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