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誰來為農民工的“老無所依”買單?

[ 作者:姚紹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14 錄入:吳玲香 ]

近日,《經濟參考報》指出目前高齡農民工正面臨“留城工作難找,返鄉退休無靠”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留在異鄉城市“討生活”受到自身身體狀況、文化水平所限,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回鄉生活又將陷入無農耕技術、無養老保險,生活無所依靠的窘境。(8月10日 《經濟參考報》)

為改革開放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第一代農民工,如今多數已是55歲到70歲左右年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高齡農民工。當初他們只身或舉家投身到國家經濟建設大潮中,過著工資低、條件苦、保障少、維權難的生活,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建設和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落下一身職業病,還要因為沒有辦理養老保險而難以回到農村安享晚年,奮斗一輩子,終究“老無所依”,這樣的困境應該由誰來買單?

筆者認為,要確保農民工群體“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應該從完善保障制度、增強參保意識、加大幫扶措施三方面著手。

完善農民工保障制度。對于未辦理養老保險或者年近退休養老保險難以繳滿15年的這一部分農民工,可以按照有關專家的建議,由國家立法或出臺一套適用于高齡農民工的保障制度,解決其社會養老保險、醫保、福利等基本保障。

增強農民工參保意識。對于傳統農民工而言“拿到手的才是錢”,基于這種傳統觀念,大部分農民工不愿意將錢花在“看不到”的地方,對此,國家、用工單位、鄉鎮都應該加大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增強參保意識,讓農民工朋友了解養老保險政策,積極主動辦理養老保險,為“老有所依”提供基礎保障;

加大返鄉農民工的幫扶舉措。鄉鎮應該有針對性的對反鄉農民工提供技術、政策、資金方面的幫扶,對于農村尚有土地的返鄉農民工,可以組織符合當地實情的特色種養植培訓,鼓勵他們利用土地開展創業增收項目;對于部分失地農民,可以根據個人特長,為其安排公益性崗位,或者結合他們的都市閱歷,將其納入村委會隊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建設出謀劃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中文字幕精品日韩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第1页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激情视频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