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胡曉兵等:從自然農法看循環農業技術的哲學基礎

[ 作者:胡曉兵?陳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23 錄入:王惠敏 ]

從自然農法思想探討循環農業技術的哲學基礎,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建構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循環農業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循環農業的技術體系是生態化的技術體系,自然農法是生態化農業技術體系的理論基礎。

自然農法的思想體系以生態整體觀、人與自然和諧觀和物質循環觀為基礎,對建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具有深遠的現時代意義。

目前,我國政府試圖通過“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即通過發展循環農業技術達到“ 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目的。

為此,我們從自然農法思想探討循環農業技術的哲學基礎,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建構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一、自然農法的基本思想評述

自然農法是日本自然學家和哲學家岡田茂吉(1882-1955)于1935年提出的。他指出,農民種莊稼要和自然協調一致,主張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獲得產量。自然農法充分強調利用自然系統機制和過程培育土壤,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內部資源”。

20世紀70年代,另一位日本學者福岡正信主張,人類要“與自然共生的農法”,并確立了“不耕地、不施肥、 不用農藥、不除草”的農法法則,發展了自然農法。

岡田茂吉去世后,他的追隨者們先后成立了岡田茂吉協會、“自然農法國際研究基金會”和“自然農法國際研究中心 ”,并相繼設置了大 仁、名寄、大恒三個農場,以此作為自然農法的研究、推廣、培訓和示范基地。

目前,除了日本以外,美國、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都設立了有關研究機構。

中國也積極研究自然農法,相繼在山東、陜西、海南等地建立了以種植蔬菜、水果和花卉為主的省級自然農法示范基地。

自然農法在理論思想上主張:

1)自然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相聯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既有食物鏈,也有物質循環,處于反復不斷的、不生不滅的運動之中。

2)自然 就是資本,人類應當尊重自然,更多地與自然合作而不是對抗,盡量少或完全對自然“不為”,實行“無為農業”,以有利于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不污染空氣、水、土壤和農產品為原 則。

3)現代技術應用的失誤在于“以人的方法取代一切,無視大自然的力量,就連土壤的本質、肥料的性能都搞不清楚……”。

在此情況下,人類對自然的干預改造、進行所謂的培育,只不 過造成自然界的混亂,中斷了物質循環,導致自然系統崩潰滅亡。

人類從單一的目的出發,是不可能真正了解自然的,必須融于自然,將自己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從整體上把握自然。

4)農業 作物和農業動物與其生活環境中的其他動植物的價值是相等的,相互關系是互惠的,不存在誰為中心地位的問題。

“人只不過是自然的一員而已 ”,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石頭和花木是 平等的。自然中原始存在的一切可食物,凝結著一切味覺、滋味、妙味,“自然之中是不容許人的標準、人的取舍、人的選擇、人的烹制、人的搭配存在的。”

自然農法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實證研究,福岡正信身體力行幾十年進行自然農法的研究、實驗和推廣工作,遵循嚴謹的科學實驗方法,獲得了大量的實驗資料。

為了尊重自然,他充分了解 自然,包括對土壤、天敵、生物生理的了解。在對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后,認為作物高產的影響因素包括日照、溫度、濕度、風力、土壤養分以及作物自身的吸水力、葉片氣 孔開張度等等,提出為提高產量僅僅進行光合作用的研究是不行的,應該進行“宏觀的群體生態學研究以及水稻生理學的研究”才能找到高產的理論基礎。

他所建立的不耕作、不施肥、不治 蟲、不除草的“免耕法”和“無為”體系,恰恰是在幾十年反復實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他所提出運用自然天敵治蟲,以草治草的技術也是其長期實證研究的成果。

自然農法在對技術的認識上主張,農業技術的本來目的是“生產出人類維持生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作物”,解決“人類健康和民族存亡問題”,使人們食用自己生產的絕對安全的糧食

農業技術應該使人接觸土地、親近自然花草,與自然融為一體,并在其中“尋找生命的源泉”它所追求的是伐木歌聲、插秧歌聲和秋收的鼓聲。

自然農法在技術上要求完全不加入人類智慧和行為,絕對禁止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用經過腐熟、凈化的秸稈、人畜糞尿、綠肥等有機肥培肥土壤;利用天敵、天然物質和物理、機械等方法防治病蟲害;采用輪作、作物覆蓋和以草 壓草等措施防除雜草;盡量少耕作或不耕作等等。

自然農法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在短時間內產量難以提高,忽略了人類社會城市化進展所帶來的大量非農業人口問題,忽略了現代農業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及其歷史必然性。

但是,自然農法蘊含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它試圖建立一種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模式;它批判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機械化、化學化、工業化、集約化和單一經營的弊端;它的建立在生態哲學思 想下的節約生物資源的農業技術模式,為建構新的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提供了一個翔實的實驗案例。

二、現代農業技術的弊端及其理論根源

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誕生,“分工、水力,特別是蒸氣力的利用,機器的應用,這就是十八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

”古老的農業技術被這三個杠桿搖 撼,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質變。機械化、半機械化農具開始推廣使用,蒸汽動力開始用于農業生產,人工肥料開始使用,人工雜交培養了新的作物品種并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技術知識形 態逐漸由傳統經驗型知識轉為科學實驗所形成的實證型知識。以上農業技術質變的根本是“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

從物質上和精神上創造了新的 農業文明,奠定了工業社會的基礎,也形成了科學知識至上、技術至上、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以機器取代了一切關系。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西方發達國家農業技術發生了飛躍式的質變。化肥的開發和利用、以農業機械為代表的農業生產資料的改革、遺傳法則的發現和動植物品 種的改良、農藥的發明、農產品保存和加工技術的改進、種植方法和農業經營管理方法的改善等等,使農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極大的提高,滿足了人的發展的需要。

但是,與此同時出現了種種 人類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業規模的無限擴大,如土地連片、大群動物飼養導致動植物生命力的減弱和病蟲害多發;

農業外部投入包括資金、能源和化學產品不斷增加,這些投入常常 以經濟效益衡量其投入的成敗,或者以不可降解的物質投入導致農業產品和環境污染;

對能源的消耗越來越大導致不可再生能源危機;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導致人的枯燥乏味、土壤板 結、動物生存境況惡劣;農業新品種不斷創生越來越符合人的極端要求而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紊亂。

這種依靠化肥和農藥來解決農田營養問題和病蟲及雜草控制問題,依靠石化能源投入提高農 業效率的技術體系常常稱之為常規農業技術,或石油農業技術。這些問題的出現,有以下理論根源:

第一,常規農業技術在機械論的世界觀統治下,割裂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扭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農業產業內部及農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形成了機械的、人類中心的自然觀

現代常規農業技術主要是在近現代科學技術對自然的征服和大規模改造以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背景下產生的,其理論源流于“支配自然的思想”,也就是用“知識就是力量”即科學 來駕馭自然,構筑人類的理想王國。

尤其是笛卡兒的 “我思故我在”意喻了從一切物質獨立出來的人類主體和精神的獨立,以及人與自然分開,以自然為改造對象。如此形成了一種機械的自 然觀,將自然視為物質及其運動,動物和植物也被視為機械。

農業技術的合理性,更加關注計算、思考、理性、本質、計劃等,人們更加重視農業技術的經濟合理性,以一連串的經濟指標構 成了農業技術合理性的判斷體系,使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必須面對的超越了善惡的冷酷現實。

常規農業技術只重視效率,輕視了農業技術對象(動植物)的可愛和有趣,自然的魅力和農事的 魅力基本上都消失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被高度分化和割裂,人類失去了在與自然的交往中本來能夠獲得的智慧、對自然的敬畏、驚奇與感動、關懷、祈禱、對自然和勞動的感激等等。

建立在機械的物理學、化學基礎之上的常規農業技術原理及模式,忽視了生態學這一基礎,存在潛在的致命缺陷,其機理是通過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將復雜的自然事物變為單純物,然后 又將這些單純物重組為符合人的需要的復合物,這是機器文明的設計思想。

這種技術方式只利用了自然規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違反了自然過程的流動性、循環性、分散性、網 絡性,割裂了技術活動與自然生命的統一,干擾了自然過程的多種節律,破壞了生物圈整體的有機聯系。

第二,常規農業技術以狹隘的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所信奉的信念是,對自然的認識意味著對自然加以統治,因而忽視了資源的有限性和循環性。

受商品化和工業化思想的影響,這種價 值觀以人的法則為尺度,單純從人的利益出發設計技術,為了滿足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的需求,對所謂經濟效率和表面上的生活舒適的過度追求,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從自然界謀求最大收 獲量。

把自然資源視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資源而任意索取,使自然的包容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都達到了極限,人的生命和生活受到了新的威脅。常規農業還把把自然資源視為是無 價的、無主的,是人類可以無償使用的財富,隨意的揮霍浪費無損于使用者的利益。

第三,農業技術的機械化和化學化形成了農業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技術理念。

機械以及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結構的破壞及農產品和生態環境 的污染,對其治理也僅僅是采取末端治理的模式而不是從源頭全程治理。

現代常規農業是建立在高能耗(農藥、化肥等)投入基礎之上,忽略了許多由生物控制的自然過程,在農產品產量大大 提高的同時,無用的甚至有害的副產品污染了環境,產生的后果正在威脅地球上的可再生資源(如生物多樣性、石化燃料等)。

常規農業技術追求工業化的效率,其技術的組織原則是線性的和 非循環的,生產目標是單個過程的最優化以及更快更大地取得經濟效益,而線性的、非循環的工藝是簡約化、定常化的,單純地要求經濟上的投入產出比最大化而不考慮物質能量的投入產出 比,因而在生產工藝上形成“原料-產品-廢料”的運行模式。

顯然,現代常規農業技術思想背離了人與自然應有的和諧關系,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紊亂與失衡,呼喚新的農業技術體系的建立。自然農法提倡的“人與自然共生”的思想,就是利用人 類的知識、智慧和意志,構建了人與自然實現均衡的技術體系。

三、循環農業技術的產生及其哲學基礎

循環農業是采用循環生產模式的農業生產體系,是實現農業產業鏈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探索出符合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之路。

農業循環產業鏈活動能對自然環境的影 響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根本上協調人類和自然的關系,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農產品消費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建立了一種具有互生的生態食物鏈、安全綠色的農產品、 生產消費過程中無廢物、保持水土、延長生產鏈等特征的可持續的農業模式。

循環農業思想破除了長期統治人類思想的機械論世界觀,建立在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基礎上,是基于整體的觀念、生態價值觀、生態平等的生態倫理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 ,把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農業與生態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物質能量多層次利用的原理,以及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良性循環的原則,將現代技術 與農業開發、生態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立足于生態,著眼于發展,變環境末端治理為生態工程建設,頭開始就要減量化、再使用、再資源化,將生態環境視為農業生產重要的生產要素,對 其保護就是從根本上發展生產力。

自然農法思想批判了現代常規農業技術的弊端,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模式,實踐了節約生物資源的農業技術模式,為循環農業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實驗案例。

第一,自然農法思想認為“人只不過是自然的一員而已”,強調以客觀、辯證的觀點去分析、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的新型關系,這是循環農業技術的自然觀基礎。

自然農法的自然觀遵循中國道家的自然觀,在對近代科學農法進行了全面的反省之后,借助于老子的“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的哲理而逐步形成的,人不過是自然萬物的一分子,反 對人類妄自尊大。提倡“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要求人類效法自然、順從自然,使天地萬物都處于不受人類妄加干預的自然和諧狀態,以達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目的。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 從敵人到榜樣,從榜樣到對象,從對象到伙伴”,與自然保持伙伴關系,這正是現代人的共識,也正是人們所著力追求的目標,它的內涵就應是海德格爾所表達的人與大地(自然界)的相依為 命,須臾不可分離的狀態;也就是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的意境。

人類與自然保持伙伴關系實際上就是要求人能夠使感性與理性統一、社會生活與自然生活統一、對自然的認識與對人類的終極 關懷得到統一,因而也就是自然觀與道德觀的統一,即要求人們跨越社會與自然的界限,超越事實與價值的分離,將對自然的研究與對社會的思考結合起來,將道德思維從社會領域拓展到自 然領域。

第二,自然農法將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抓住自然和人類的本質,主張不要分解自然”,整體的自然不是簡單的泥土、石頭、樹木的相加,整體與部分互為基礎,整體的自然才是真 實的自然,這是循環農業技術的生態整體觀基礎。

自然一旦被分解,“從分解的瞬間開始,部分已不成部分,全體已不是全體(具有活力的內在世界)”,傳統農業技術是對自然界中已存在的 生物生長過程的有意識的利用和強化,這時就已經出現了生態技術思想的萌芽。

而生物的繁殖生長過程是受自然界中各種生態因子制約的,因而古人很早注意到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相互關 系。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就一直受“天時、地宜、人力”觀的指導,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參則惑矣”,指出只有天時(氣候因素)、地宜(地理條件) 、人力(勞動過程)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使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明清時期又出現了“物宜”思想,開始注意到生物的自然生長過程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在實踐上逐漸形成了由倒茬輪作的耕作 技術和綠肥作物栽培的施肥技術構成的獨特的“以田養田”技術,即在利用土地同時,使地力得到恢復和提高。形成了農業生態技術的早期形態。

第三,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外部資源的投入和農業資源的流出,加強農業資源的循環流動,“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內部資源”,是自然農法的根本原則,這是循環農業技術的物質、能源 循環基礎。

自然農法認為“不同生物之間具有連鎖關系,形成一個共同的生活體系”,任何生物都處于一個相互聯系的食物鏈之中,“不停地循環運動,形成自然界的生物圈”。

物質、能量 在這個循環中,經過植物—鳥獸—食肉鳥獸—微生物的過程回歸大地,又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生物各司其職從而使地球確保美觀、整潔,人類出于自我需要,以自然生 物圈中的異端者的身份強行干預這個過程,打亂自然秩序或者以人類創造的物理、化學方法維持自然秩序,都可能造成公害的發生。

自然農法接受了老子的警告,依據老子的自然循環論的思 想,認為地球是一個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構成的統一體。它們之間依照自然順序,形成食物鏈。由此使地球上的能量流以物質循環的方式,處于反復不斷,循環不已的運動之中。一旦人 類不顧一切地插手自然,就會對大自然的生物鏈條造成嚴重破壞。

自然農法滿懷信心,認為未來的農業將是自然農法取代科學農法,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自然農法是 自然之道,無主觀的省力之道”,“其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無’字”,“不做違反自然的活動”,遵循自然的內在法則,根據客觀的實際條件而采取適宜的行動。

循環農業的技術體系在遵 循自然的基礎上,按照人類目前的和長遠的需要以及生態系統維持和進化的目標來設計,認識到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應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保護,有限的資源是有價的,應當有償使用自然 資源,提倡以既滿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態平衡為尺度,力圖兼顧現代人的利益、子孫后代的利益以及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利益。

循環農業技術的物質、能源循環利用,不僅對農業內部資源最 大限度的利用,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外部資源的投入,尤其是杜絕不可再生和不可降解資源的投入,同時對農業內、外部廢棄物通過技術處理進行無限次的循環利用。

建立循環農業技術 體系,要用農業生態技術代替農業常規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延長和拓寬生產技術鏈,將污染盡可能地控制在某一生產階段內,減少污染排放,使農業 副產品進行無限次的循環利用。

自然農法的本質是遵循自然的哲理,正負面效應是技術的基本屬性,人類對自然的每一種行為都要慎而又慎,不能“局限于一定時空狀態下作善惡、功過之判斷”。

“自然農法不是放任農法,而是高度利用生物系統的農法”,其思想是對建立在工業基礎上的現代農業的一種否定,但又不是完全回到傳統農業上去,而是一種否定之否定,即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 傳統農業技術中的有利因素,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農業技術體系。

應該說自然農法的技術思想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對建立現代循環農業的技術體系具有指導意義,它折射出現代文明的缺陷以及 現代科學技術的雙刃劍效應,也促使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進一步的思考,其內涵已經超出傳統農業科學的范圍,而且,它與世界環保主義結合起來,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在現代科學技術文明條件下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將會成為建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堅實的思想基礎。

作者簡介:胡曉兵(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授)   陳凡(東北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6年第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免费 | 日本久久亚洲激情 | 久久99情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久久99精品亚洲热综合 | 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