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衍亮:生態循環農業引領綠色轉型發展

[ 作者:王衍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18 錄入:王惠敏 ]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再次將綠色生態的農業發展方式推上公眾關注的話題熱榜。生態循環農業作為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始終受到農業部的高度重視。去年,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農業突出環境問題治理規劃(2015-2018)》和《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提出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全力啟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年過后,攻堅戰情況如何,生態農業發展如何?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衍亮。

現狀: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記者:近年來,社會上對于農業面源污染情況非常關注。2012年底,為了應對解決農業資源環境方面的問題,農業部成立了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您作為首任站長,能否簡單介紹一下目前農業面源污染的情況如何,對環境影響有多大?

王衍亮:面源污染這個詞最早受到廣泛關注還是在2007年。當時第一次全國污染普查結果顯示,全國農業源的化學需氧量(COD)、總氮和總磷排放量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3.7%57.2%67.4%。結論是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立即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從那以后,農業部積極推廣生態節約型農業技術,多措并舉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并建設了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持續監測。對于農業的面源污染,我認為要理性看待。

第一,不能過分夸大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首先,所謂從農業領域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化肥、農藥和畜禽糞便廢棄物。化肥對土壤的影響不能簡單稱為污染,其主要影響是造成土壤板結,改變了土壤顆粒結構,通過淋溶滲透地下形成硝酸鹽,而農藥滲透到土壤影響可能會比較大,畜禽糞便如果處理得當實際上是培肥地力的有機肥。我們的農業污染源普查主要指標是氮和磷排放,從2007年到2013年,排放量是有所增加的,但2013年以后化學需氧量和總磷開始下降,總氮趨穩。其次,流失與排出的量之比,是很低的。有研究表明,以氮為例,農田化肥中35%的氮在當季被作物吸收,另有相當一部分將被農田溝渠、緩沖帶、濕地或下級農田所利用,剩余部分要經歷復雜的化學過程,最終僅約有5%~7%通過地表徑流進入地表水體,1%~3%通過淋洗進入地下水體。通過幾級消納,真正流入水體的數量十分有限。最后,即便是流入水體,也并非一定有毒有害,最大可能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第二,農村的面源污染不全是農業生產造成的。有外部對農業的污染,包括工業對農業的轉移,城市對農村的排放,突出表現在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大氣、水的污染降沉、流入到農田等等。還有一些是歷史遺留,比如廢棄工廠由于場地處理不到位,還在繼續向農田釋放污染物等情況,需要國家加以重視,這不是農業領域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農業面源的排放主體動機與工業有本質區別。一方面,工業排放是生產末端所產生的廢物,處理起來需要增加費用,工業企業具有偷排、超排的動力;而農業排放則多為生產原料(如農藥、化肥等),農業排放隱含著農戶生產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農業污染首先發生在農村地區,與農戶生活環境息息相關,農戶既是排放主體,又是排放結果的直接受害者。從理性的角度來講,如果不是技術所限,農戶沒有排放動機。所以說,我們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推廣節肥節藥節水技術應用,是符合廣大農民利益的,這也是我們打贏面源污染攻堅戰的基礎。

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總量雖然仍比較大,但污染加劇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2015年我國化肥利用率已經達到35.2%,比2013年提高2.2%2015年當季農藥的利用率為36.6%,比2013年提高1個多百分點。目前的措施如果能繼續加強,在全國第二次污染普查時,可能會出現農業面源污染指數的拐點。

路徑:生態農業的關鍵是要循環起來,不能簡單理解為技術應用,更是一種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

記者:發展生態農業已被廣泛視為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主要路徑。請問您是如何定義生態農業的?

王衍亮:什么是生態農業?我認為生態農業的關鍵還是要循環,如何讓上一級的產物成為下一級的物質來源,進而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這就是生態農業。在我看來,生態農業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應用,更是一種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

生態農業強調與自然相和諧,在適應中改造自然,主張物質能量的良性循環和多層次利用,盡量減少資源消耗。對我國來說主要就是強調建立結構合理、功能優良、高產高效、協調穩定、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不僅要求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也注意吸收現代科技成果,主張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強調合理的投入。作為一種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農業不僅在農業產業本身得到發展,而且在生態戶、生態村、生態縣乃至生態省等不同尺度上得到應用。

目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而生態農業是個發展過程,我國的國情是人多地少,農產品需求量大,不使用化肥農藥,在目前看是不太現實,所以對發展生態農業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實際情況,追求產業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多重統一,要傳承順應自然、精耕細作、循環利用的農耕精髓,運用高新技術、科學管理、現代裝備、組織經營方式創新等現代文明成果改造傳統農業。

成效:形成了一批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標準規范和管理機制,打造了現代生態農業基地

記者:生態總站自2012年成立以來,在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王衍亮:在去年召開的全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會議和全國生態循環農業現場交流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說要切實把生態循環農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近幾年,我們也是以這樣的責任和目標來要求自己,推動工作的。近些年來,農業部在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方面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連續多年實施了10個循環農業示范市建設,在全國相繼開展3個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和1100個美麗鄉村建設;2015年,在全國啟動實施以畜禽糞污循環利用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可以說,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省、市()、鄉、村、基地五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體系。我們緊緊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以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循環化、環境影響無害化為主線,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標準規范和管理機制,為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14年以來,生態總站在全國典型地區組織開展13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希望能在村級尺度上打造一批現代生態農業示范樣板。基地在建設中,依托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因地制宜發現問題、組裝技術、開展示范,經過近三年的探索,總結了一些可行、可推廣的現代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比如,在甘肅、內蒙古等資源短缺地區,推行以節水環保型為主的技術,實現平均節水25%以上、地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在河南、山東、遼寧等糧食主產區,以沼氣、有機肥為紐帶推動種養結合,秸稈、糞便和尾菜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8%以上;在重慶、貴州等生態環境脆弱區,依托資源優勢,推廣立體種植、等高種植,控制水土流失,建設生態田園,發展休閑觀光;在湖北、安徽、廣東等水環境質量敏感區域,發展稻鴨共育、稻蝦共生、塘溝渠水凈化等技術,減施化肥27%以上、減施化學農藥30%以上。在建設過程中,我們注重把各基地示范的技術具體化、實物化,對不同區域生態農業技術進行提升凝練,編制形成了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規范,更好地發揮基地的引領帶動作用,為更大區域范圍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提供了技術指導和服務。同時,在種養結合、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關鍵環節,探索一些可行的補貼制度。比如,對開展稻蝦生態種養的農戶,按照每畝25kg蝦苗、40kg緩控肥進行實物補貼;對葡萄園生草養雞的農戶,按照每畝150元進行現金補貼,用于購買草種和雞舍等;對分散的農戶經營,重點扶持培育社會化服務經營組織,為農民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對集約化生產的農區,支持建設畜禽糞便堆肥場,專人負責畜禽糞便的收集、有機肥生產和銷售,用于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設施蔬菜生產,既治理了糞便污染,又促進了蔬菜清潔生產,實現了村級層面的種養結合。

未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打造現代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

記者:請您結合目前的工作經驗,對未來發展生態農業的工作重點與方式方法提點建議。

王衍亮:值得欣慰的是,通過這些年的示范和宣傳引導,從上到下對發展生態農業基本形成了共識,尤其是農業生產者開始轉變思路,積極主動發展生態農業,可以說氛圍很好。關于今后的發展思路,我認為,首先,最重要的措施還是要依托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一家一戶的散戶對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畢竟能力有限。其次,要提升生產者的素質能力,把發展生態農業由“我試”轉到“我要”,進一步激發他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目前,農業部積極推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以及我們開展的基地建設,都在做這件事情,那就是讓這些生產者能夠看到、學到一些生態農業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帶來的經濟價值。第三,要注重政策導向,發揮市場的作用。目前來看,我們已經在項目引導、示范工程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一些環節上還不夠順暢,長效機制還要繼續研究探索實踐。最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對我們來說就是喜訊。這正是我們今后發展生態農業要特別注重的,推動生態農業發展需要發揮市場作用,要在種養結合、清潔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關鍵環節,建立合理的補貼制度,打造一批知名生態農業品牌,加快成熟技術與先進模式的推廣,從終端產品帶動前端綠色生產,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思路。第四,要實行標準化。我們目前通過基地建設,已經在積極開展這項工作,希望通過幾年的試驗示范,總結出一系列適合不同區域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標準,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普及推廣標準化生態農業生產技術,逐步構建起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等全過程的現代生態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做生態農業是一個長期、系統工作,更確切地說,生態農業本身是一個過程,沒有終極,愿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做好這項事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亞洲中文字幕第一 | 思思热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Aⅴ天堂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片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情欲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