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層面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城鎮格局協調發展,就要聚焦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間發展不平衡問題,補短板、強弱項,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產城融合發展有利于促進產業與城鎮空間整合,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融合,可以說是推動城鎮格局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
順應新時代 踐行新理念
近年來,產城融合發展在促進區域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產”“城”在時間上沒有同步,城鎮公共服務供給滯后影響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正常步伐;“產”“城”在空間上沒有互動,產業集聚效果不明顯,制約了城鎮承載功能的完善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些問題要求我們按照新的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促進城鎮格局協調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產城融合發展進程中,要重點關注教育、就業、收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力資源綜合素質提升等問題。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增強人民的獲得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發揮產業集聚優勢,以新產業、新業態為導向,集聚創新資源,加快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產業集聚區對內對外的基礎設施要互聯互通,特別是城鄉聯網、共建共享。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通過城鎮承載功能提升帶動產業集聚,實現就業增長與人口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科學規劃空間發展布局,統籌規劃包括產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等在內的功能分區。讓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發展模式成為常態,使節能節水產品、再生利用產品成為主流。
堅持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協調發展。根據區域優勢資源、要素稟賦,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重視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產業發展—產業集聚—勞動力轉移與人口集聚—新型城鎮化質量提高—平衡發展、充分發展的良性循環。
健全機制 再造城鎮格局協調發展新動能
多規合一,深化改革,建立產業提質增效與城鎮功能升級的同步演進機制。創新規劃理念,由單純的“產業區”規劃轉向“產業新城”規劃,加快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治理體制。
創新驅動,以產興城,培植產城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根據長遠發展目標,簡政放權,加快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運用符合全球創新趨勢、附加值水平高、具有較高資源配置能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前沿產業拉動城市轉型升級,形成區域經濟梯度效應,系統優化產業結構。
協調包容,以城促產,夯實產城融合發展的實現機制。根據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加快產業園區和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建設:重視承接產業園區發展和人口集聚衍生的生產生活服務消費需求,前瞻布局城鎮產業配套功能,提高生活配套設施的便利化、品質化,營造產業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城市氛圍;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升城鎮對人口集聚的承載力和對產業發展的配套服務能力。
科學布局,開放發展,構建產城融合發展的平衡機制。在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層次城鎮體系進程中,合理安排城鎮及產業發展的規模與空間布局,增強城鎮對資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中心城區完成功能疏解和產業轉型升級,探索網絡化、多中心、多功能的田園城市發展模式;新區以完善功能、搭建平臺、引進人才、孵化企業、培育產業為宗旨,集聚國際交往、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高端資源,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更好地支撐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充分發展。
資源共享,均衡發展,健全產城融合發展的保障機制。針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重視產城融合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引導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的配置,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就業富民、環境惠民、設施便民、和諧安民等措施,確保城鄉居民在產城融合發展中改善生活條件、提升生活水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綠色發展,保護環境,優化產城融合發展的約束機制。推進生產綠色化,重塑綠色能源結構,加快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改造,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持續推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推進生活綠色化,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綠色消費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構建以綠色廊道為骨架,道路、濱水綠化為網絡,公園為節點的生態綠地體系,打造城市建設精品區、現代產業發展示范區、城市治理樣板區,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