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作為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其中,城市群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拓展發展空間、釋放發展潛力的重要載體,還是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無疑明確了我國未來城鎮化的路徑和方向。
城市群引領城鎮化
2016年末,我國城市數量達到657個。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278個,縣級市360個。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我國城市發展究竟是以大城市為主還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為主,學界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告訴記者,在城市化過程中,存在著以中小城市為主的分散型的城市化和以大城市為主的集中型城市化兩種思路。他認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密度大,耕地面積少,因此走集中型城市化的道路是更為理性而必然的選擇。
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也認為,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鼓勵發展中小城市,但實際上人口一直在往大城市走,現在學界更傾向于走發展大都市圈的道路。畢竟大型都市在經濟資源的集聚、效率和節約發展等方面更具優勢。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說,中心城市、城市群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平臺。
“并不是說大城市就一定不好。例如,如果沒有一定的城市規模,建地鐵就沒有市場,關鍵在于大城市發展要有個度。”牛鳳瑞說。
經濟學者易鵬撰文認為,一方面,規模越大的城市,產業承載能力越大,創造的收入和機會越高,而財政收入越高,城市就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質量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其吸納資本、人才、技術、人口等的能力,相比于中小城市優勢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城市的基礎設施投入需要有人口和產業規模來支撐,對小城鎮或者規模略大的小城市而言,基礎設施投入很難有可持續的回報,從而導致更多的資本不會進入到這些小城市,最終還是回到特大城市里,分享規模效應帶來的可持續回報。
不過,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煩惱。目前像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的城區人口均已超過了千萬,其中北京、上海甚至超過了2000萬,超大城市面臨著人口超載、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問題。
如何避免特大城市人口“落不下”和中小城市“沒人去”的困境?易鵬認為,其最佳路徑是大力推動以特大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建設。發展城市群可以妥善解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鄉村合理布局和融合的問題,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良性互動,既解決城市發展減少成本的需要,也可以盡最大可能實現生態、集約發展。
從城市的發展規律來說,以城市群為主體引領城鎮化發展也是必然的選擇。從國際經驗看,美國67%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集中在大紐約區、大洛杉磯區和五大湖區三大城市群地區。日本的東京、阪神、名古屋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國65%的人口和70%的GDP。
在目前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已經有12個城市躋身全球GDP萬億俱樂部之列,而中國傳統的省域經濟,也開始向中心城市群經濟轉變。
國家統計局今年7月的分析文章指出,目前傳統的省域經濟和行政區經濟逐步向城市群經濟過渡,城市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2015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5.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23%的人口,創造了39.4%的GDP,成為帶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
同時,東部地區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東北地區的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較快發展,對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城鎮格局明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的同時,還要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圖為湖北武漢漢口江灘一角
城市群規劃加快編制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的城市化逐漸向都市化演變,城市群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作用日益凸顯。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城鎮化地區,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工協作、以大帶小的原則,發展集聚效率高、輻射作用大、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要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為進一步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進度,促進城市群健康可持續發展,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負責同志介紹情況時說,2016年,我國城市群主體形態建設呈現新亮點。印發實施了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哈長、中原和北部灣6個城市群規劃。
該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全面完成全國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要編制完成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5個跨省區城市群規劃,指導地方開展省域內城市群規劃編制。
其中,在備受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方面,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日前表示,目前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廣東、香港、澳門,正加快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已經形成初稿,正在抓緊征求意見,力求使規劃編制得更加科學、合理、可操作。
軌道交通是框架
城市群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空間布局體現,其發展程度決定了一個區域參與全國甚至全球競爭的能力,而城市群之間便利的交通體系建設是競爭的基礎。在城市群不斷加快發展的背景下,地方紛紛掀起了鐵路投資熱潮,鐵路建設尤其是高鐵、城際軌道的建設,成為很多地方的重頭戲。
今年8月3日,張家口至呼和浩特高速鐵路烏蘭察布至呼和浩特東段開通運營,這也是內蒙古首條高鐵。陜西省政府參事、陜西社科院區域發展咨詢中心主任張寶通對第一財經分析,城市群的發展必須依靠高鐵、城際軌道的打造,未來隨著多條高鐵、城際軌道的開通,將極大促進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發展。
在陜西,目前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絡的建設將加速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使得資金、人才等資源進一步向西安集聚。加上西安擁有很多高校和人才,如果能夠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和服務,將高教優勢充分發揮,發展潛力很大。
對一個城市群來說,高鐵、城際軌道的建設不僅加速了周圍資源向城市群的集聚,而且可以促使產業、人口在城市群內部的合理梯度分配。廣州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稱,軌道交通容量大、準時,產業轉移主要靠城際軌道的完善。
在城市群不斷加快發展的背景下,地方紛紛掀起了鐵路投資熱潮
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努力治療“大城市病”,中心城區正在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這些非核心功能主要是工業制造業。以廣深為例,隨著土地等各種成本的上升,廣深中心城區主要應當發展高端服務,如科技創新、金融等產業,制造業則要向珠三角其他城市有序轉移。
胡剛說,產業的發展要有一個合理的梯度分配。在一個大的城市群里,中心大城市的城區一般以服務業為主,外圍一點是高端制造業,周邊城市則是中高端制造業,更外圍的地區則分布著重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比如目前華為終端放在了東莞,富士康也選擇在廣州外圍的增城落戶。“這都是正常的市場行為,現在隨著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外圍地區到主城區也很方便,這也使得這些制造業環節加速轉移到外圍地區。”胡剛說。
隨著非核心功能的疏解,中心大城市將不斷強化服務功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國際化水平,適當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強化與周邊城鎮高效通勤和一體發展,促進形成都市圈。大中城市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延伸面向腹地的產業和服務鏈,形成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節點。與此同時,《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引導產業項目在中小城市和縣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配置。
在中心大城市內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口在大城市的周邊衛星城鎮聚集,連接大城市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的交通擁堵已成為制約我國大城市發展的瓶頸。這個過程中,加快容量大、快速化的軌道交通體系至關重要。
今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促進市域(郊)鐵路發展的指導意見》,至2020年,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超大、特大城市及具備條件的大城市,市域(郊)鐵路骨干線路基本形成,構建核心區至周邊主要區域的1小時通勤圈;其余城市群和城鎮化地區具備條件的城市啟動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工作。
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林仲洪認為,加快發展市域內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積極引導城市向新區、郊區、中心城鎮發展,可有效縮短中心城區與外圍組團的時空距離,有利于拉大城市框架、改善和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有利于降低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及交通需求壓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財經日報 2017年10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