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戴小楓等:中國食品工業發展回顧與展望

[ 作者:戴小楓?張德權?武桐?張泓?孟哲?田帥?張辛欣?楊曉慧?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05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本文根據食品工業發展速度、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人均GDP等指標首次將中國食品工業發展歷程劃分為緩慢增長、覺醒發展、高速增長、中高速增長4個階段,系統分析了每個階段的發展特征和取得的成效。根據中國食品工業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做出了中國食品工業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判斷,從發展目標、供給與消費、科技創新、新業態、產業結構等角度對中國食品工業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并對中國食品工業未來發展模式、發展方向、發展路徑等進行了討論。

中國食品工業發展階段劃分

食品消費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 吃熟食創造了地球人, 食品制造活動是地球人類文明的邏輯起點, 食品工業的現代化水平反映人民物質生活質量的高低和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程度, 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水平。

食品工業是指以農業、漁業、畜牧業、林業以及工業的產品或半成品為原料, 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 具有連續而有組織的經濟活動工業體系, 它是一個最古老而又永恒的常青產業, 伴隨著地球人類文明的演進而發展, 歷史悠久。

近代意義的食品工業與歐洲的工業革命相伴而生, 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1810年法國阿佩爾提出用排氣、密封和殺菌的方法保存食品, 于1829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規模生產的罐頭廠。1872年美國發明了噴霧式奶粉生產工藝, 1885年乳制品生產正式成為工業生產的一部分。19世紀40年代之后, 伴隨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科學技術進步與制造業大發展, 特別是工業化帶動城市化, 城市化發展驅動傳統農業發生革命, 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轉變, 廣義的現代食品工業得以迅速發展, 連同相關的社會服務業共同組成為經濟學意義上現代農業的主體、標志和特征, 食品加工的范圍和深度也在不斷擴展, 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也是中國制造業中的第一大產業[1]。

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表明,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 雖然農業面臨的主要矛盾仍是不斷增產滿足社會成員對食物量增長的需求即食物安全 (food security) 問題, 但食品工業開始起步, 此時的市場主體主要是小微企業, 投資主體是社會閑散資金;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 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為滿足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對成品和半成品食物的巨大需求, 食品工業進入以滿足量的需要為特征的粗放而野蠻的快速生長期,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上升為主要矛盾, 此時食品生產的市場主體是規模以上企業, 投資主體以工商資本為主;當人均GDP跨越1萬美元以后, 隨著社會成員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內涵愈加廣泛, 營養健康成為廣義的食品制造業暨現代農業新的發展目標、任務、重點和歷史使命[2], 此時金融資本大量涌入, 科技創新和金融資本雙輪驅動, 市場主體為大型跨國經營的企業集團, 投資活動表現為企業的并購、參股、控股等資本運營 (圖1) [2], 食品工業進入井噴式創造社會財富的高速發展階段。

中國先民就有“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的古訓, 食品生產受到歷朝歷代的高度重視。由于歷史的原因, 油坊、磨坊、粉坊、豆坊、食坊、茶坊等中國特色的食品生產活動一直處于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狀態, 作為對以家庭為主體的食品加工生產方式的補充, 傳統小農經濟的特征非常明顯。中國近代意義的食品工業, 始于清末進口制粉機械進行的面粉加工業, 不僅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工業化國家, 且發展速度緩慢[1]。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 中國才開始了比較系統且穩定的食品工業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伴隨著中國社會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現代食品工業才得到迅猛發展。

從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歷史狀況看, 也無例外地印證了圖1所示的基本規律。2000年中國人均GDP抵近1000美元, 此后的十余年間中國食品工業異軍突起, 快速發展;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 當年盡管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但中國食品工業還逆市上揚, 年增速達到29.97%, 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0.7:1;2011年中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 食品工業高速增長, 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接近1:1;2015年中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 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超過1:1。按照新常態下6.5%~7%的增長速度計算, 再過約3年左右時間即2020年, 中國人均GDP將穩步跨越1萬美元的中等收入大關。可以預見, 未來30年, 中國食品工業將迎來以營養健康為己任的黃金期和高速發展階段 (圖2~4) [3-11]。

由此, 筆者將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經歷劃分為了4個階段:即緩慢增長階段 (1952—1990年) 、覺醒發展階段 (1990—2000年) 、高速增長階段 (2000—2015年) 、中高速發展階段 (2014年—至今) 。

1、中國食品工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與取得的成效

1.1 緩慢增長階段 (1952—1990年)

1.1.1 產業發展緩慢, 改革開放后增速加快

建國之初中國食品工業基礎薄弱, 不僅發展起點低、發展緩慢, 技術嚴重依賴進口, 且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水平也很低。這一階段全國食品消費都處于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狀態, 并以初級農產品消費為主, 加工食品消費比例非常低[12-13]。1952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僅有82.8億元, 到1990年經過38年的發展, 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1360億元, 38年間增加了1277億元, 年均增長產值僅為33.6億元, 年均增速7.6%, 改革開放前僅有6.9%, 改革開放后增速加快, 達到9.2% (圖2~3) [14-15]。1.1.2食品生產在低水平徘徊, 食品供應嚴重短缺建國初至改革開放后10年, 中國食品工業年產值一直徘徊在1000億元以下, 全行業投資嚴重不足、食品供應嚴重短缺[16-18]。據統計, 1990年中國食品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僅有25億元, 食品工業產品進出口額僅分別為44.7億和71.1億美元。從主要工業產品來看, 加工食品主要集中在糖、食用植物油、啤酒和卷煙上, 1990年分別僅有582萬、544萬、692萬t和3298萬箱, 較1952年年均增長了2.4%、2.2%、2.6%、6.9%。改革開放雖為食品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但由于之前食品工業結構及政策的影響, 特別是中國經濟整體仍處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200美元、400美元的低水平發展區間, 保障基本溫飽的饑餓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 在開放初期沒有呈現出迅猛發展之勢, 食品供應嚴重短缺, 大多加工食品均需憑票購買[19-22]。

 3.jpg

4.jpg

1.1.3 學科建設開始起步, 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國食品學科建設始于1902年三江師范學堂 (現南京大學) 的農產與制造學科和1912年吳淞水產學校的水產制造學科, 正式建立于20世紀40年代, 當時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原江南學院等10多個院校均設立了食品相關系科與專業。建國之初, 中國輕工業部、糧食部、商業部等部委克服重重困難, 相繼建立了一批涉及食品學科專業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如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 (現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 、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鄭州糧食學院 (現河南工業大學) 、無錫輕工業學院 (現江南大學) 、北京輕工業學院 (現合并于北京工商大學) 、大連輕工業學院 (現大連工業大學) 。改革開放后, 農業部部屬的部分農業高等院校如北京農業大學 (現中國農業大學) 、西北農業大學 (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等13所農業院校, 于20世紀80年代在農學、園藝學、畜牧獸醫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組建了食品科學系和食品專業, 為改革開放后食品工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學科、教育和人才基礎。

1.2 覺醒發展階段 (1990—2000年)

1.2.1 產業發展開始提速, 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 為中國食品工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需求和歷史機遇, 加上20世紀80年代技術裝備引進和加大投資,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食品工業發展開始全面提速, 自1991年起異軍突起, 總產值達到2665.1億元, 較1990年增長了95.96%;2000年總產值達到8165億元, 1990—2000年的10年間年均增速19.63%, 不管是在總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超過了前38年的總和 (圖2~3) [11,32]。2000年, 中國食用植物油產量835.3萬t, 味精產量70萬t, 檸檬酸產量37萬t, 均居世界第一位;制鹽產量3128萬t, 啤酒產量2231.3萬t, 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產量700萬t, 居世界第三位。食品工業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 既能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又具有一定出口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23]。

1.2.2 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 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大中型食品企業通過成套技術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一批高新技術如生物工程、超高溫殺菌、冷凍速凍、超臨界萃取等得到了推廣應用, 有力地促進了食品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 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據統計, 2000年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業液體乳產量占全國銷售總量的49%, 啤酒行業擁有43個10萬t/年以上的企業, 約占行業總數的8%, 其產量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59%。漯河雙匯、杭州娃哈哈、青島啤酒、山東金鑼等大型食品企業集團的銷售收入超過40億元[24-25]、葡萄酒、飲料、乳品加工等行業中較先進的技術裝備, 已接近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期先進水平, 逐步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6-27]。

1.2.3 骨干企業快速發展, 帶動了農民增收

食品企業普遍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共同發展, 民營企業發展較快, 在一些地區已成為食品工業的骨干企業。同時食品骨干企業以公司加農戶的組織形式, 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 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 食品工業的發展, 對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并已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體之一[9,14-15]。

1.2.4 問題依然突出, 亟待創新突破

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是衡量一個國家食品工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建國以來中國食品工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 但1952—2000年近50年間中國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一直停留在0.3~0.4:1之間, 2000年也僅有0.33:1 (圖4) [8,24], 遠低于發達國家同期2~3:1的水平。中國糧食、油料、水果、豆類、肉類、蛋類、水產品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但深加工率卻很低, 僅有25%左右, 低于發達國家同期70%以上的水平。食品加工技術裝備整體相對落后, 初級加工技術占比大, 缺乏精深加工、綜合利用技術;食品行業研發力量薄弱,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低, 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亟待創新突破[24-25]。

1.3 高速增長階段 (2000—2015年)

1.3.1 產業高速增長, 支柱地位凸顯

2000年中國加入WTO, 人均GDP達到949美元, 抵近1000美元大關, 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 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主要農產品生產已由過去的長期短缺轉為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結構性過剩階段, 迎來了食品工業發展的關鍵期。2000年中國食品工業產值抵近1萬億元大關, 較1999年增長了35.6%, 進入了新世紀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2002年超過1萬億元, 2005年超過2萬億元, 2010年超過5萬億元, 2013年超過10萬億元, 15年間年均增速達19.3%, 大部分年份年均增速均超過15%, 遠遠高于同期GDP增速 (圖2~3) 。到2015年, 中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39647家, 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5萬億元, 占全國工業總收入的10.3% (圖5) [3];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2005年超過0.5:1, 2013年超過1:1, 2015年達到1.1:1 (圖4) , 食品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支柱產業[10-11,8-32]。

1.3.2 結構不斷優化, 產品豐富充足

“十五”以來, 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 主要食品產量穩步增長, 新產品不斷涌現, 產品結構向多元化、優質化、功能化方向發展, 深加工產品比例上升, 形成了4個大類、22個中類、57個小類共計數萬種食品, 有效保證了13億人口對安全、營養、方便食品的消費需求[33-34]。過去15年, 在食品工業的四大行業中食品加工業發展最為迅速, 年均增速達到21.3%, 其次為食品制造業20.2%, 第三為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16.84%, 煙草制品業發展速度最低為13.44%;從四大行業的比重來看, 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的比重增加, 分別由2000年的44.4%、16.9%增長到2015年的57.3%、19.0%, 而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及煙草制品業占比下降, 分別由2000年的20.9%、17.8%降低到2015年的15.3%和8.4% (圖6) ;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別是人民對于營養健康長壽等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和追求, 碳酸飲料、酒、煙草消費在逐步減少, 而對于豐富多樣的營養健康食品加工品的需求則快速增加[4]。

1.3.3 科技創新取得系列突破, “三跑”并存

2000年科技部啟動了“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是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上對食品領域給予重大專項資助, 也是科技部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十五”以來, 中國政府通過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專項的實施, 逐步加大了對食品及相關產業科技發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財政累計資助額度超過50億元, 支持力度、廣度和強度在共和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與此同時, 一批大中型企業也加大了科技研發的投入, 在企業主導的科技研發活動中企業資金占80%以上, 企業已逐漸開始成為科技經費投入的主體[24,32]。2015年規模以上食品企業R&D經費達到461億元, 投入強度為0.40%, 雖低于全國2.07%和制造業0.97%的水平, 但與自身以往相比已屬巨大進步。在國家高強度投入的支持下, 建設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發中心等, 食品科技研發實力不斷增強, 基礎研究水平顯著提高, 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差距明顯縮小, 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實現了由單一的“跟跑”向“三跑”并存 (跟跑、并跑、領跑) 格局的歷史性轉變。在工業化連續高效分離提取、非熱加工、低能耗組合干燥、無菌灌裝、自動化屠宰、在線品質監控和可降解食品包裝材料等綠色制造、食品安全技術裝備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攻克了高效發酵劑制備等一批食品生物工程領域的前沿關鍵技術, 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和新裝備;方便營養的谷物食品、果蔬制品及低溫肉制品等一批關系國計民生、量大面廣的大宗食品實現產業化開發, 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食品物流從“靜態保鮮”向“動態保鮮”轉變, 在快速預冷、氣調包裝保藏、適溫冷鏈配送等方面取得突破[20,31], 長期依賴進口到基本實現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有效支撐了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29]。

5.jpg

1.3.4 學科建設日益完善, 培養造就了一批領軍人才

進入新世紀中央政府將農產品加工列入中國第十個五年計劃, 在農業部設立農產品加工局、國家統計局設立農產品加工統計口徑、科技部設立農產品加工重大科技專項, 各省、市、區人民政府設立農產品加工廳局, 2003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科研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各省、市、區農業科學院也相繼成立了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加上建國初建立的涉及食品學科的科研院所、高校和20世紀80、90年代農業院校建立的食品科學系或食品專業, 形成了國家、部門、行業、地方較為完善的食品加工科研、教育、管理、統計體系, 為廣義的食品工業快速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截止2015年底, 中國從事食品科學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已超過350家;全國有235所高校設立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其中具有博士點高校24所、碩士點高校100余所, 食品學科年招生人數超過1萬人, 較2000年增長了1倍以上;500多家大中型食品企業建有研發中心 (包括博士后工作站) , 與科研院所、高校緊密結合, 形成新型的合作關系, 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政銀“五位一體”的研發體系構架。通過“九五”至“十二五”連續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引進, 造就了一批食品科學與工程的院士、杰青、優靑、長江學者、百人計劃學者、千人計劃學者、萬人計劃學者、農業科研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高科技人才, 如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陳君石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龐國芳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朱蓓薇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吳清平院士、中糧集團岳國君院士等, 形成了一支較高水平的食品科技創新隊伍, 為食品工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1.3.5 標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向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 加強了組織領導, 頒布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修訂了《食品安全法》, 在食品安全監測檢測、風險評估、追溯預警、安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 清理了5000項各類食品標準, 發布了501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3], 涵蓋1.2萬余項指標, 初步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為保障食品安全、提升產品質量、規范食品進出口貿易提供了堅實的標準法規保障。2015年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達96.8%, 較2005年的80.1%提高了16.7個百分點, 其中, 蔬菜及其制品合格率為95.6%, 調味品合格率為96.9%, 茶葉及其相關制品合格率為99.3%, 酒類的樣品合格率為97.0%[19-20], 中國的食品安全性呈現出總體穩定、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

1.3.6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產業集群加快發展

“十五”以來, 東部地區一直保持領先和優勢地位, 中西部地區利用農業資源稟賦推動食品工業快速發展,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2015年東中西部地區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4.97萬、3.15萬、2.21萬億元, 比值由2010年的45.1:22.9:19.4轉變為2015年的42.8:27.2:19.1, 東部地區食品工業份額下降, 中、西部地區份額增加。在此期間, 食品企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 涌現出了一批市場占有率高、帶動能力強的食品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 生產集中度大幅度提高。2015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食品企業達到54家, 較2000年的2家 (全部為煙草公司) 增加了27倍[8,19-20], 加工企業逐步向主要原料產區、重點銷區和重要交通物流節點城市集中, 形成了一批規模化、園區化的產業集群, 如黑龍江30萬t稻谷加工產業園區, 河南主食與速凍食品產業基地, 山東十大糧油產業園區, 廣西臨海糧油深加工園區和產業集群, 黃渤海、東南沿海、長江流域水產品出口加工優勢產業帶, 四川宜賓釀酒生態園區, 福建晉江方便休閑食品產業基地等。

1.4 中高速增長階段 (2014年—至今)

1.4.1 食品工業發展進入新常態, 保持中高速增長

2014年之后, 中國食品工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在剛性需求和消費升級的推動下, 穩中求進, 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2014年食品工業發展速度由2013年的14.95%降低到7.33%;2015年和2016年維持在5.5%左右 (若不計煙草制品業, 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達到6.5%、7.2%, 與當年GDP增速基本持平) 。2016年41623家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97萬億元, 同比增長5.4%, 高出全部工業0.4個百分點, 在制造業中占比居全國第一, 達到10.4%[8], 食品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 在國民經濟、食品安全、國民營養健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1.4.2 營養健康食品需求旺盛, 食品產業加快升級轉型

2014年中國人均GDP達到7485美元, 恩格爾系數31%, 城鄉居民對食品的消費已由生存型消費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 由“吃飽、吃好”向“吃安全、吃營養、吃健康”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 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5年以來, 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民營養計劃 (2017—2030)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 (2014—2020) 》等規劃, 對營養健康產業發展進行系統部署, 綠色有機食品, 低糖、低鹽、低脂“三低”食品, 方便食品, 營養補充食品等營養健康食品發展迅速[3-4,10-11,30]。食品工業內部四大行業優化調整、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2016年食品加工業, 食品制造業,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三大行業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超過6%, 而煙草制品業出現負增長的-8.3%, 煙草和碳酸飲料制造利潤降幅分別為15.9%和15.1%。“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和“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專項啟動實施, 投入經費超過20億元人民幣, 對腸道微生態、精準營養、智能制造等營養健康食品制造理論與技術進行重點支持[3,7,10-11]。與此同時, 各種協同創新聯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 2015年以來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就先后牽頭組織全國的科研院所、高校、企業, 組建成立了國家食物與營養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國農學會食物與營養專委會、農產品加工營養大數據創新戰略聯盟、全國中式食品工業化技術創新聯盟、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 開展協同創新, 率先突破了精準營養3D打印關鍵技術與裝備, 2017年作為農業部唯一參展成果參加“砥礪奮進五年大型成就展”, 為加速實現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支撐。

1.4.3 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成為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標志性成果

2013年初, 為破解營養健康需求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資源環境與綠色可持續發展、提質增效與糧食安全保障等涉及農業深層次改革與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 在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的親自決策和部署下, 以“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為理念, 農業部啟動實施了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開發試點工作, 瞄準專用薯種篩選、加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核心裝備創制、主食產品開發等關鍵問題, 組織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先試先行, 在規律發現、機制解析、關鍵技術突破、核心裝備研制與發明、重大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研發出了面條類、饅頭類、米制品類等6大系列300余種馬鈴薯主食產品, 創建了主食自動化生產線20余條。2015年在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牽頭成立了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 組織全國科研力量和企業, 在9省7市100余家企業開展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 截止2017年6月底, 成果已在全國56家企業實現工業化、自動化、規模化生產應用, 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經中國農學會組織的第三方專家評價認為, 成果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5年9月26日汪洋副總理視察該項目時指出:“試驗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 非常好, 值得祝賀!這項試驗研究的成功, 堅定了中央對農業進一步調結構、轉增長、提質量、增效益、實施供給側改革的信心和決心。”成為中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的突破口, 成為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增收的示范, 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的標志性成果。2017年, 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 農業部單獨設立專館展示馬鈴薯主食化系列產品, 成為本屆展會的最大亮點, CCTV1《新聞聯播》欄目在要聞節目中對馬鈴薯主食成果展進行了重點報道, 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高度贊譽。

2、中國食品工業發展展望與建議

2.1 發展展望

根據專家預測, “十三五”期末中國人均GDP將超越10000美元接近12000美元,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整體進入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新階段。進入新時代, 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目標、任務、重點、動力、趨勢將發生根本性和歷史性的轉變, “十三五”期間中國社會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時代, 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營養健康需求, 必將成為食品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優先方向和重點任務。人民群眾對營養健康飲食的需求, 使營養健康將不但成為未來中國食品工業的主題, 也將成為整個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主題, 是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振興鄉村經濟的動力核心與戰略重點, 是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總體大戰略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第一抓手、突破口和物質基礎。展望中國食品工業未來發展, 將呈現以下特征:

在發展目標上, 食品工業將繼續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 預計到2020年規模以上食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15萬億元, 工業食品的消費比重全面提升, 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

在科技創新上, 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高, 實現從“三跑并存”、“跟跑”為主向“并跑”、“領跑”為主的轉變, 食品生物工程、綠色制造、食品安全、中式主食工業化、精準營養、智能裝備等領域科技水平進入世界前列, 科技對食品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60%。

在供給與消費上, 食品工業進入營養健康升級轉型加速期, 向營養、健康、安全、多樣、方便、美味的方向發展。食品消費由生存性消費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費轉變, 由過去的吃飽、吃好、吃安全, 向基本保障營養健康、滿足食品消費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轉變, 食品消費日益呈現營養化、健康化、風味化、休閑化、高檔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在產業結構上, 綠色制造、智能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 新舊動能轉化加快, 推動食品產業從注重數量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從粗放增長向更加注重集約發展轉變、從開放引進向更加注重自主創新轉變、從高污染高消耗向更加注重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轉變。

在產業形態上, 工業云、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工業革命的技術在食品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流通消費等領域深度應用, 食品工業與教育、體育、文化、健康、養生、生態、科普、農業、醫藥、養老、社區與農村建設等行業深度融合, 催生一批農業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娛樂、農事體驗、創意創業、科普基地、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農家餐飲、民俗文化、鄉風鄉愁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經濟和新格局。

2.2 發展建議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食品行業發展的關鍵期、轉折期, 更是實現美麗的營養夢、健康夢、加工夢、現代農業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歷史機遇期, 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以一二三產融合為主線, 以營養健康為目標, 以食品加工為主導, 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促轉型, 增效、增收、增稅、增綠, 建立符合新時代要求和經濟發展規律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型的食品工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創新體系和支撐體系,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麗中國夢, 做出不可替代的、更大的歷史貢獻。

一要創新發展。中國食品工業的R&D投入強度僅有0.40%, 不僅低于全國2.11%的水平, 更低于制造業0.97%的水平, 要加大對食品科技創新投入的力度、深度和廣度, 大力發展食品高新技術產業, 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食品領軍企業;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強化技術成果轉化服務, 促進創新創業。

二要融合發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現代農業, 出路在融合、重點在加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要求, 多要素聚集、多主體培育、多業態打造、多支撐體系建設, 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帶動三產、拉動一產, 挖掘現代農業與食品工業的觀光、文化、環境、科普、養生的價值, 發揮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 不但賣產品還要賣過程、賣體驗、賣享受、賣觀感、賣文化、賣環境、賣科普、賣鄉愁, 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合創新鏈、加粗品牌鏈、接入金融鏈, 實現“大地增綠、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政府增稅”的目標[9]。

三要綠色發展。中國平均每生產1 t速凍食品, 所用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近30%至200%;每生產1 t罐頭食品耗水量為日本的近3倍。要大力推進食品現代加工與綠色制造, 加快轉型升級,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解決耗能、耗水、耗人工等資源消耗的急迫問題。

四要開放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主動布局和融入全球市場, 推進雙向開放;結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健康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等國家戰略要求, 拓展發展空間;加快中國食品工業“走出去”步伐, 鼓勵中國食品企業通過并購、合資方式進行海外投資、設立境外辦事處和技術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食品科技交流合作, 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創新體系, 搶占若干領域制高點。

五要重點發展。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創新優勢的中式食品工業化、個性化精準營養食品制造、基于工業4.0的智能化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 打造一批可全球壟斷的中國特色食品產業, 實現新劈跑道、領跑發展的戰略目標。對中式傳統食品工藝進行系統挖掘和工業化適應性改造, 創新中式傳統食品工業化加工核心關鍵技術裝備, 實現工業化生產;基于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組、蛋白質組學技術, 根據不同性別、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消費者的個性化營養需求, 進行食品的個性化定向設計, 研發食品綠色智能制造技術;基于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技術, 建設食品加工智慧工廠。

六要人才發展。要以人為本, 大力發展營養健康食品學科、專業和平臺。目前, 中國設有食物營養專業的科研院所、高校共計46所, 其中醫學院占82.6%, 農業院校占8.7%, 食品院校占4.3%, 生命學院占4.3%, 大多偏向醫學領域, 學科布局不平衡, 很難滿足營養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亟待加強營養健康學科、專業、平臺建設, 建設國家食物營養與健康重大科學工程基地, 完善食物營養健康學科體系, 為營養健康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持續創新支撐。

七要前瞻發展。大力發展營養健康食品產業前沿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裝備, 發展基因檢測、代謝組學和微生物組學等檢測技術與手段, 創建不同人群健康大數據, 建設潛在健康風險實時在線監測跟蹤與服務系統;針對不同人群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營養預測、營養監測和精準營養干預解決方案, 解決傳統的飲食習慣與營養均衡、科學膳食中存在的矛盾;發展基于食品工業4.0的智能制造或食品3D、4D打印等現代技術實現精準營養食品的個性化定制生產體系, 為消費者提供更精準、更營養、更健康的食品, 適應廣大消費者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吃得方便的要求, 實現家庭廚房的社會化、個性化。

八要理念發展。要樹立全民營養消費新觀念, 通過營養健康宣傳和科學普及, 使社會成員正確認識食品營養對健康的重要性。在中小學校開設食育課, 在有條件的食品加工企業設立面對中小學生和家長的食品試作室, 使中小學生從小養成科學的飲食消費習慣。要改革現行的醫院科室體系, 將醫療的戰略重點轉移到預防為主的正確軌道上來, 強化營養科室在各級醫院科室構架中的先決基礎地位和主導作用。正確引導媒體宣, 有效打通食品健康產業與市場消費的上下游, 開啟食品健康消費的新時代, 引導全民健康飲食消費的新潮流。

九要改革發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調整存量, 淘汰落后產能, 消化過剩庫存;解決在新時代下中國食物原料供給與居民營養健康需求不平衡的現狀, 加大對能量、肉類、蛋類、食用油等供給量高于膳食指南推薦量食物的質量提升;提高蔬菜、豆類、奶類、水產類等供給量低于膳食指南推薦量的生產能力。推進新資源食物、藥食同源食物的開發和引進, 加快國家食材與食品營養數據庫的建立, 拓寬食物供給的新渠道。

十要跨越發展。構筑大數據引領、智能化制造、精準化產品、個性化服務的全民食物營養健康大產業, 利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 在生產技術上創新、工藝上創新、產品上創新、消費上創新、業態上創新, 發展新動能、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 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就業模式、生產模式、生活模式、文明模式和發展模式, 領跑世界食品工業發展新潮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學學報2018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揄拍手机视频在线 | 夜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国产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 性爱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