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某縣2017年8月啟動合村并組改革工作,全縣638個村減至323個,減少315個,減幅達49.4%。之所以要進行合村并組改革,起因是該縣所屬省市要求所有村部3年內必須達標——建筑面積300~500平方米。據匡算,每個村部至少需要120萬元,而縣里不可能拿出七八億元經費來建設村部,因為該縣一年的財政總收入還不到10億元。“合村并組,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钡珕栴}恰恰就在這里。
任性消滅一半行政村,或是瞎折騰
行政村是有歷史、有傳統、有文化、有認同、有村民歸宿感、有集體經濟(包括村級債務)、有特定社會結構、有靈魂的中國農村基層建制。在長期的基層治理實踐中,行政村往往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生態,具有特殊的社會互動方式。行政村的基礎設施也往往是村民共同籌資籌勞進行建設的。行政村作為基層行政建制,是極為嚴肅的國家政治體系中重要且基礎的結構,該縣在極短的時間、以極不嚴肅的理由消滅了接近一半的行政村,是一種非理性之舉。
顯然,省市要求每個行政村要建300~500平方米村部,是為了讓行政村更好地為農民服務,更好地發揮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作用,提高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縣財政拿不出這筆錢來,完全不用急著在一年內建成全部村部,也可以向上級實事求是地報告財政困難,建村部可以分期實施,或標準稍微低一點,或者請求上級給予經費支持,上級當然也不會完全不考慮該縣的實際情況。
而該縣并沒有認真考慮行政村這個基層建制的獨特性,沒有認真征求群眾意見,而僅僅依據縣財政能力不能建638個村部,就決定將638個行政村合并為323個。
這樣的合村決策,可謂只唯上,不唯實。本來建村部是為了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服務農民的能力,現在卻可能變得更加脫離農民群眾。說撤就撤,說合并就合并,如此任性的折騰,缺少了做重大決策的基本嚴肅性,從而可能引發持續而嚴重的后果。
合村打破村莊原生態,容易大而不實
中央要求,農村基層要做到組織全覆蓋,工作全覆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基層組織應當建在農村熟人社會這個層次上,這與“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道理。
合并之前的行政村,一方面規模比較小,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磨合和村民之間的互動,基本上形成一個熟人社會,成了一個有效的基層治理單元。合并后的行政村,規模大了一倍,基層組織就離群眾遠了一倍。而合并后的行政村要形成新的村莊認同,成為一個新的熟人社會,就要經歷很久很艱難的磨合,造成治理效率的損失。
尤其讓人詫異的是,上級要求每個行政村投資120萬元以上建300~500平方米的村部,這樣的村部不可謂不氣派。全村村干部只有5個,這5個村干部恐怕就只能守在村部,坐在豪華氣派的村部辦公室辦公。這樣一來,農村基層組織就容易削弱與農民群眾打交道的能力,削弱動員群眾、爭取群眾的能力。
合并以后的行政村規模太大,該縣將來可能就不得不在行政村以下再重建村民組一級。在取消農業稅之后的鄉村體制改革中,該縣所屬省份取消了村民小組長。即使重新設立村民小組長,不拿報酬或只拿有限誤工補貼的村民小組長,也缺少做農村基層工作的主動性。
新時代行政村更重要,撤村決策需謹慎
進入新時代,鄉村振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國家也有越來越多新的農村政策和支農資源輸入農村,這個時候正是緊密聯系農民群眾的基層組織發揮作用、大有作為的時期。任何一個行政村的歷史都包含了農民群眾的愛恨情仇與人生記憶,隨意撤并容易使農民群眾失去對基層組織的預期,造成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村干部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坐班,不是坐在辦公室等農民群眾來辦事,而是要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情況,解決他們的問題,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鶎咏M織的陣地建設必須與村干部的主動性結合起來。否則,無論多么好的基層陣地也無法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地方政府要切實解決諸如村級債務等困擾基層治理的歷史遺留問題,而不能再繼續無視。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權不僅要眼光向上,更要眼睛向下,實事求是地解決新時代農村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作者系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