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羅德胤:鄉村實踐的認知迭代

[ 作者:羅德胤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0-12 錄入:王惠敏 ]

同學們好,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鄉村實踐的認知迭代。剛才莊老師說我是一個實踐派,確實是這樣。我大概六年前從理論轉到實踐,一直在鄉建的一線摸爬滾打。我曾經做了十來年的理論研究,每年都帶學生下鄉測繪,一共出版了十本書。這些是我理論的家底。六年前,我加入了住建部組織成立的傳統村落專家委員會。這個專家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國家開始對鄉村的文化遺產開始重視。這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原來我們老說國家不重視,現在國家開始重視了,還愿意投入資金,但是,這筆資金怎么用才能用好呢?現在的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等,多數是自上而下發動的建設項目,對鄉村的文化遺產未必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效果。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既然成立了專家委員會,就應該起這方面的作用,有責任為住建部以及其他部門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議,讓鄉村往好的方向發展。

由于這個原因,我覺得必須要進入一線,從實際項目開始做探索。這幾年我和我的團隊一個村一個村做下來,自己總結了一些實踐經驗,不敢說可以給有關部門提供可行的建議,但是我們是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這件事總的說來是挺有困難的,因為實踐的每一步是否走得正確,在當下往往并不好判斷。一會兒大家會發現,經歷過這幾年的實踐工作之后,我的想法已經跟當初有挺大的差別了,很多事情是當年想不到的。

五個板塊

今天有五個板塊。第一,梳理一下看待鄉村的角度,這幾個角度成為我們工作的理論框架;第二,介紹兩個建筑單體的改造,表現了我在思想觀念上的一些轉變;第三,怎樣對整個村子進行保護發展的考量和規劃,第四,利用會議事件調動資源,對鄉村的保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我們組織“在村里開大會”的事件,把過去在城市中舉辦的關于鄉村的會議,搬到村里去辦。場景的轉換,使得體驗也發生也變化);第五,總結近年來會議的模塊化內容鄉村的驅動作用。

理論框架

第一,理論框架部分。分為四個角度:市場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和未來潛力角度。市場角度,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陸銘老師的《大國大城》。它的核心觀點是,城市越大,競爭力越強,世界范圍內的經驗都是這樣。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似乎很難反駁。越大的城市,基礎設施的成本就可以攤得越薄,又可以容納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就能產生更強有力的生產力,以及更好的創意和互動。中國的三個極,上海牽頭的長三角,粵港澳灣區牽頭的珠三角,以及北京牽頭的京津冀,會一直是發動機。

如果沿著這個思路發展,鄉村就比較可悲了,因為大城市要吸納人口,而人口從哪里來呢?肯定是逐級往上調,所以最底層的鄉村人口會越來越少,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大部分鄉村都無法避免的會走下坡路。這個大趨勢恐怕很難避免,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盡量多地保護下價值高的村落。

純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有的鄉村也依然是有機會的,那就是服務于大城市的一些鄉村和那些在風景名勝區里的鄉村。它們有現成的客流量,只要想辦法做地轉化就可以了。

第二個角度,是從政治穩定角度。代表人物是溫鐵軍老師,著有《八次危機》。他的核心理論是,中國在20世紀經歷了八次經濟危機,都算是安全度過了,原因是中國的農村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市場經濟是對的,但是市場經濟有個特點,它是周期性的,有波峰也有谷底。到谷底的時候,就會形成失業人口。如果失業人口大量在城市聚集,有可能會轉化成政治危機。有不少國家都經歷過這種過程。中國還算比較成功的避免了經濟危機轉化成政治危機,因為我們可以動員年輕人上山下鄉,把失業人口分散到廣大農村里去,避免了人口在城市聚集,等到一個周期過去,經濟轉好,再把他們召喚回來。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農村為了中國的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民工。他們到城市里工作,但是又沒有獲得市民的待遇,醫療、子女教育都沒有辦法在城市里解決。他們把青春奉獻給城市,到中老年時返回農村。中國的大城市競爭力強,一方面是因為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甩掉了很多包袱,使得我們的成本能夠大幅降低。因為鄉村做出過這么大的犧牲,中央政府對鄉村的關照就是必要的,鄉村扶貧的力度也會特別大。這會適當減緩鄉村衰敗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就有可能會找到機會,因為很多商業模型、文化模式要靠時間去嘗試才能獲得,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

第三個角度,文化角度。中國是農耕大國。世界文明有三種:商業文明、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最好的載體就是中國的鄉村,所以中國人和中國政府都有責任去保護鄉村的文化遺產,既是為世界的人類遺產完整性作出貢獻,又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國家的凝聚力。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陳志華先生,他著有《中國鄉土建筑初探》。也包括馮驥才先生,正是在他的呼吁下,住建部才會成立傳統村落保護的專家組織。還包括孫君先生,他是實踐派,主張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第四個角度,潛力角度。這個角度的天花板是無限高的。從經濟學角度評價一件事情,是要考量投入多少,產出多少。如果產出大于投入,那就可以去做,這是我們的正常策略。但是接著往下問就存在一個問題,賺那么多錢干什么?除了解決溫飽問題,還可以用在哪些地方?除了解決醫療、子女教育等等,還有許多錢被我們花在了精神需求上。錢的流向,會越來越多的走向精神需求、體驗需求。鄉村如果能制造出一些不同于城市里的體驗,那就能獲得經濟學上的成功。這方面需要靠創意,日本是我們的榜樣,臺灣地區也是我們的榜樣。臺灣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90%,但是很多小型城鎮和鄉村并沒有衰敗,就是因為鄉村的故事講得好,能夠獲得很好的市場機遇。這方面我推薦大家看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本書對我影響非常大。我曾經很苦惱,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鄉村的前途是非常渺茫的,看完《人類簡史》之后,我覺得似乎找補回來了——原來這取決于我們講鄉村故事的水平。

之所以要把大城市經濟、鄉村社會、文化價值和故事思維這四個維度的理論作為我們的思考框架,是為了在遺產保護的專業性和社會效應的最大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作為文化遺產的專業人員,我們自然希望是保護范圍越大越好,保護力度也越大越好。但是鄉村工作畢竟和純粹的遺產保護技術不一樣,因為它和社會生活之間是極為密切,而且是相生相長的關系。如果我們只聚焦于保護本身,也許反而會讓我們失去潛在的,但很可能是更大的社會支持。

中國傳統村落分布示意圖

這張圖展示的是中國傳統村落分布情況。從2012年起到2016年,一共有四批,4153個。第五批也已經評審完畢,可能有1600-2000個,還未公布。如果把第五批也加上,那么總的傳統村落是5000-6000個。這些都是保留得還比較好的傳統村落。這五六千個傳統村落都要保護下來,要花多少錢?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大概的測算。每個村落假設有100處傳統民居,每個傳統民居的修繕費用至少要30萬。這應該是一個很保守的估計,每個村就合計3000萬,每個村落需要配置道路等基礎設施,就按2000萬算,這樣大約需要5000萬。每年還有一定成度的折損維護,按6%,是300萬。這樣統計一下,大約需要2000億到3000億的成本,才能把這五六千個村子基本上保留下來。這些錢從哪里來呢?我個人估計,政府能承擔的大約是費用的10~20%,剩下的80~90%還得靠社會。

工作邏輯

這是我們近年來結合理論框架和現實經驗總結出來的工作邏輯,一共分五個步驟。第一步,要承認鄉村文化遺產有意義;第二,遺產能保存多少,取決于遺產觀念普及程度和國家力度;第三,遺產觀念的普及,又取決于民眾的需求程度和自覺程度;第四,創造并擴大民眾對遺產的需求,關鍵在于傳統和現代的互動;第五,傳統和現代的互動,需要橋梁和創意。作為設計師,我們要發揮專長,從設計的角度講好故事。

涉及項目地

這張圖展示了我們涉及的項目地,有單體的,也有整村的。第一個要介紹的是哈尼民居的改造。2012年,我被國家文物局派到云南省元陽縣世界遺產地,作為駐場專家,在現場呆了幾個月。我們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傳統的哈尼民居到底該怎么辦?當地政府和當地老百姓都認為這是落后的象征,一定要把它拆掉,才能表示我們經濟發展起來了,走向脫貧了。我們作為遺產保護的專業人員,當然不希望這樣。哈尼民居的建材,用的是開梯田開出來的土。梯田生產出來的水稻,稻谷給人吃,剩下的稻桿一半給牛吃,另一半用來蓋房子。整套循環系統,是特別完善的。如果哈尼民居沒了,這套完善的系統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保留一部分傳統民居。我們開始嘗試把哈尼民居改造的讓人住得舒適,符合現代化的要求。

哈尼民居改造方案

哈尼民居的弱點主要有兩個。其一,人畜混居。一層養牛二層住人,這個問題好解決,我們把牛請出去,把一層利用起來,這樣建筑面積還能翻一番。其二,傳統的哈尼民居有兩個臥室,每個臥室只有2到3平米。過去的哈尼人一直都住在這樣的狹小臥室里,但是現在進城打工回來的年輕人,就無法忍受了。要改造臥室,技術上也并不困難。我們可以做到二層有四個臥室,每個臥室有6-8平米,剩下的20平米當作起居室。

改造中的哈尼民居室內

設計完成后,由政府出資建設,這三家戶主也愿意做試點。我們以嚴格的文物修繕的方式,來做構架的提升。在室內,我們放棄了傳統的木隔墻,因為它無法解決隔音問題,而是置換成了輕鋼龍骨石膏板,這個做法成本低,技術也成熟,也不影響外觀的傳統面貌。

改造后的哈尼民居

這就是改造完的情況。整個建筑,墻體抬高了一米左右,恢復成了茅草頂。外觀沒有問題,里面也很舒適。這一戶住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他很滿意。世界遺產的專家到現場評估的時候也很感動,認為中國的政府和專家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讓一個傳統民居的類型找到了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的技術手段,這個項目還作為經驗寫在了世界遺產的評估報告里,得到了多方面的認可。但接下來的事實是,我們當初選了三戶進行改造,到現在也就那三戶,別的村民并沒有接受。我們反思之后,發現根本就不是技術問題,還是觀念問題。無論我們改得得好,村民們還是把這樣的房子當做貧窮落后的象征。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我后來就覺得不能只解決功能,還需要想辦法直面觀念問題。

醉月樓

第二個項目要介紹的是湖南省會同縣高椅村的單體建筑改造。這里有一個叫醉月樓的小私塾,是國家級的文保單位。國家文物局出資把它修好了,修好之后,村里就買了把鎖,把它給鎖上了,因為修是修了,但是村子里請不起管理員。也不能讓人住進去,因為不能拉電線,不能生火。我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覺得機會來了,向縣里申請試一下,想辦法用一種新的方式把它用起來。正好那一年暑假之前,有一個清華的支教團隊找到我,希望我能給他們提供一些建議,于是我聯系好當地,讓他們到村里的小學上課。但是我有一個要求,不能到小學的教室里去上課,要到指定的這個老房子里去講課。支教團隊同意了,縣里也很支持,搬來了投影儀,在這里進行了幾天活動。接著,我們趁熱打鐵,向政府申請了一筆經費,把這個傳統的小私塾改成一個現代化的兒童圖書館。主要是添置一些家具,布置一些燈光,改善一下這里的環境。

醉月樓改造方案

我們的設想是這樣,無論是市民還是村民來,只要帶著小孩來到這里,把小孩放到一樓的地毯上,讓他們自己打滾、看書,家長不用管,有管理員看著;家長可以到二樓看書、喝茶、喝咖啡,但是需要花點錢,這些錢就作為管理員的工資。這樣就形成一個小的經濟循環。我們的設計師還曾在這里待了一個星期,親自當服務員。

改造后的醉月樓

縣里也覺得這個場地挺有意思。高椅村是保留的特別好的傳統村落,時常會有省里的或者北京的領導來視察、參觀,整個參觀行程歷時一個多小時,以前都是參觀完就上車走了,現在可以到醉月樓的二樓坐下來喝茶聊天。在這樣的環境下,領導們的心情也很放松,談工作上的項目就容易成功,不少資金就通過這個屋子來到了高椅村。

民居改造中的遺產經濟學

對比這兩個單體建筑的改造項目,一個解決的是村民的居住問題,另一個是想要引入現代化的功能、用途,以及新舊對比的美學。前一種解決不了觀念問題,而后一種可以解決觀念問題。村民覺得老房子這么用挺好,當地政府也覺得老房子這么用,就不再是一個負擔了。

講到這里,我們來做一個小結,是關于單體建筑改造和遺產經濟學。我們把民居改造的成本拆分為三方面:保護成本、維護成本和真實性損耗。收益也分為三個方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可復制性。選擇利用的方式不一樣,對于成本和收益的影響就很大。用作參觀的成本很低,用作居住,要用水用電,便會帶來成本的提升,如果用作客棧,品質更高,成本也會更高。但是有意思的是,往往越商業的用途,教育意義就越大。我們現在的旅游業,已經從觀光轉向了度假,只有在咖啡館、民宿、客棧和好的博物館這樣能讓人待得住的地方,才會形成較大的客流量。在老房子里住一晚和簡單的參觀一下,受到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對遺產空間的體驗也完全不一樣,所以有時候越是商業化的地方,反而能產生更好的效果。當然,商業化也存在優劣之分,這要看設計師的水平。

松陽經驗

下面我們來看整村改造的項目。大概從2014年開始,我們有機會參與到整個村落的保護項目,這幾年也陸陸續續在增加。有兩個地方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個是浙江松陽。松陽縣有71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示范縣。2013年8月,我第一次到松陽,當時的王縣長提出松陽的傳統村落很好,要加以保護。但是在整個浙江省都進行工業化建設的浪潮中,王縣長的觀念是多少顯得有些另類和孤獨的。在那個時候,我自己也需要幫住建部找到一些傳統村落的合適案例,以便提供經驗和理論上的支撐。我跟王縣長在觀念上很一致。我為松陽積極爭取住建部主管部門的支持,并且經常把建筑師朋友們請到松陽去。王縣長也在當地積極地推進傳統村落的復活。松陽地方政府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不去掙那些旅游的快錢,而是老老實實做文化。松陽獲得了兩個文化標簽,其一是“最后的江南秘境”,這是《中國國家地理》給松陽的定位。我們經過研究,給松陽的定位是“古典中國的縣域標本”。這兩個座右銘提出之后,松陽的發展項目在上馬之前都要先思考,符不符合這兩個標準,會不會對這兩個標準造成傷害?

松陽平田村

我們的團隊在松陽也接到了兩個村落的規劃任務,其中一個是平田村。2014年我們開始做平田村的規劃設計,我們把所有能用的資源都用上了。我的兩個清華同學,何崴和徐甜甜響應了我的號召,一起去松陽做考察。后來徐甜甜邀請了香港大學的建筑系主任王維仁老師,我也邀請了清華大學的建筑系主任許懋彥老師。一不小心,我們就做成了一次小型的、集群化的建筑師設計。每個老師領一兩個小任務,開始做設計。這個過程相當艱苦,最后好歹是把它們都做出來了。

四組建筑團隊的作品

這些房子從外面看都一樣,但是在不同設計師手里,房子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四位性格各異的建筑師,在里面都有作品呈現,成為平田村一個很重要的吸引力。王維仁老師設計了四合院餐廳,徐甜甜老師設計了平田農耕館,許懋彥老師設計了木香草堂,何崴老師設計了平田爺爺家青旅。何崴老師設計的這個青年旅社,進行得有些曲折。何老師把小孩捉迷藏,有人在外面偷窺的這個場景應用到了設計里。一樓是大堂,二樓不是傳統的客房,而是房中房,是用陽光板做的半透明盒子。這個項目設計完后,有的地方領導表示了擔心。其一是沒見過男女混住,雖然國際青年旅舍的男女混住屬于正常現象,但是在中國的山區里大家沒有見過這樣的模式。其二是,隔間的材料為什么是半透明的?最后經過商議,決定先試營業一個月,看情況再定。試營業一個月后,發現并沒有什么不良反應。市場是會自動過濾的,不喜歡這個空間的人就不會來這里住了,而喜歡這個空間的人也會自然出現。比如來這里辦同學聚會的,他們覺得住在這里很親切。還有兩個家庭一起來旅行的,住在一起如同一家人。而且這個建筑還形成了一個話題,好多人都知道了平田村有一個特別的建筑,于是過來看一看,一不小心就成了引流品。我們反思松陽的項目,不僅是建筑師的努力,還有運營者的努力。平田村的項目,因為有業主小江以及女管家葉大寶一直在精心經營,大家的努力終于有了比較好的回報。

西河村現狀分析

第二個要介紹的樣本是河南的西河村。西河村在河南新縣。新縣的傳統資源就沒有松陽那么好了,只有幾個傳統村落,保存的質量也比松陽差一些。不過這樣倒是便于資金集中去做一兩個村子。這是西河村大灣古村落區域的航拍圖,有一條河從中間穿過,河的北岸主要是傳統建筑群,河的南岸主要是新建筑群。這是和孫君老師的綠十字聯合做的一個大項目的子項目,所有進場的設計師都是免費做設計。綠十字做項目,都是是先做環保。所以我們的第一步,也是由志愿者來給村民上課,怎樣做垃圾分類。上完課,全體黨員跟志愿者一起撿垃圾。垃圾撿完之后,這個村子就很不一樣了。

擋住傳統民居的紅磚房

第二步,設計師進場。我們選擇先做景觀,后做建筑。做景觀面臨一個很棘手的阻礙,這個兩層樓的紅磚房后面是集中的傳統民居區域,它把全村的傳統民居都擋住了。拆了它可能會產生矛盾,不拆它又實在影響景觀。還是孫君老師厲害,替我們想出了解決辦法。孫君老師到村子里轉了一圈,然后召集村干部開會,說這棟房子風水不太好,“難怪村里30年來沒出過一個科級干部”。于是,這家人從此就開始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似乎村里有什么不好的事都跟他家有關系。政府給這戶人家批了新的地,他們搬到了新家。這棟房子順利地拆拆掉了,整個傳統民居片區的視線瞬間被打通,景觀設計工作也得以順利展開。

我們開始修整河道景觀。河道景觀在鄉村非常常見,不整理也可以,但是如果要做到親和力高、可達性好,還是要做一些設計的。這是施工后的情況,我們刻意讓河道景觀保持自然,在保持鄉野趣味的同時,又讓人們愿意接近河岸。我們把原來很陡的河岸劃分為2到3級,不同水位高度,人們都可以靠近河岸。我們還設計了一條三公里長的沿河步道,村民們勞作的時候可以走這里,城市里來的游客也可以在這里散步,行程大約1到2個小時,這就意味著游客要在村里吃一頓飯,所以村里頭兩家農家樂就這么開起來了。

西河茶油博物館

第三步,設計建筑。我們面臨兩個選擇,改造一個體量較大的建筑,或另一個體量較小的建筑,大的花錢多,小的花錢少,我們一開始認為應該做小的,因為這樣可以減輕縣里的財政壓力。但事實上,民居是不可以輕易動的,因為它里面的產權極其復雜,那個小院子里面住著五家人,找了半年,五家人都沒有找齊,于是決定改造大的。這個設計項目是何崴老師負責。何老師很用心,在項目剛落成的時候,拿相機拍了一組黃昏的照片。這組照片讓何老師拿了許多獎項。西河村第一次出名,也是靠何老師獲的這些獎。

何老師在現場裝燈的時候,有一個村民來問,能否在這里舉辦婚禮?本來他們在縣城里的酒店已經訂好了,但是現在發覺村里的這個空間很不錯,就決定在這里舉辦婚禮。2014年的十一假期,這個村民中心舉辦了一場婚禮。后來不只是村里的,包括縣里的,甚至是北京的很多機構都來這里辦集體活動,村子里的活力逐漸就起來了。

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步,對老房子進行改造。

第五步,給村子做基礎設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為如果真的想讓村民們在這里能夠過上好生活,基礎設施的問題必須解決。但是,在村里做基礎設施面臨一個很大的選擇,因為它跟城市不一樣,城市里一個小區就幾萬人,服務的人數很多,攤薄成本是很容易的,但這個村子里只有百八十戶人,一套基礎設施就要消耗800萬-1000萬。政府決定做基礎設施,出于兩個原因。第一,這個村子的發展勢頭是可以預見的,這個時候如果選擇不做,就與其發展勢頭不匹配了。第二,可以預見這個村子將不止服務于本村村民,還會服務于來這里游玩的市民,所以這么一算,這套基礎設施服務的不只是百八十戶人家,而是估計有每年十幾萬的客流量。

村里的咖啡館

所有規劃設計工作完成后,我們開始回顧,這個村子是不是達到了我們的設想?我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專業方面的事情全都做完了,那我們能否做一些別的事兒呢?正好那段時間我去浙江桐廬參觀,見到了牛欄咖啡和豬欄茶吧,他們把破舊的老房子改造成茶館、咖啡館,還特別受歡迎。于是我和村里的合作社商量,要不咱們也開一個咖啡館試試?合作社也同意了,但還是遇到一個問題,村子里沒人會沖咖啡,后來我們很幸運地找到一個愿意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到鄉村里試一試的朋友。這位朋友叫趙亮,他于2015年春天來到了西河村,從經營一間咖啡館開始做起,一直到現在聯合兩個合作社,對兩個村子做整體策劃和運營。

室外的宜人空間

咖啡館最重要的不是室內,而是室外的部分。村民中心和河流之間有一段室外空間,有九棵300年的古樹,景色非常優美。放置幾把陽傘之后,度假的氣氛立馬就出來了。咖啡館開業之后,每天都有旅客過來喝咖啡,其實更多人喝的是獼猴桃汁,因為當地獼猴桃很多,很多村民都上山撿獼猴桃賣給咖啡館,這還算小小的激活了一個產業。

帳篷酒店

咖啡館8月開業,9月有很多人過來喝,到了十一假期,眼看著游客多起來了,要建設酒店是來不及的,于是趙亮和合作社決定搭建帳篷,做帳篷酒店。

做完這些事情之后,我們的思想上也有了很大轉變。作為設計師,可能只能解決40%到50%的問題,還有50%到60%的問題,不在咱們的專業范圍之內。我們沿著這個思路發展,也認識到咖啡館重要的其實不是咖啡館這個建筑,而是咖啡館屬性的文化氛圍,事件本身要比空間重要。

鄉村復興論壇

2015年11月,我和幾個朋友發起了在烏鎮舉辦的第一屆古村大會。會議十分成功,會后我就和大會秘書長商量,能否把會議搬到村里去開?我們花了半年多時間來籌備,最終于2016年4月份,在西河村開了全國第一屆鄉村復興論壇。從這屆會議開始,西河村成了全國知名的一個村落。

西河經驗

小結一下西河村的經驗。我們作為規劃的專業人員,要挖掘和放大鄉村的特點。西河村的特點是河道和村民中心。在村子里做規劃,要景觀先行,建筑跟上,這樣做是為了減少矛盾,獲得共識。集體空間很重要,亮點也很重要。與村民、新鄉賢的共同運營很重要。

村落七燈

做完這個項目之后,我們對整村的工作有一個反思和總結。我們意識到,一個村子要做好,七個板塊的工作必不可少,我稱其為村落七燈:研究策劃、規劃設計、實施落地、環境衛生、營銷推廣、農工產品和集體經濟。

鄉村復興論壇

第四個板塊,我向大家分享我們的會議實踐。在西河村開會這個活動之后,在村里開大會成為了我們工作中一個很重要的板塊,我們把會議事件作為一個專業化的事情來運作,我們遵守兩條原則:一是會議只在村子里開,二是提升參會者的體驗感。這樣一來,會議事件會成為東道主鄉村復興的催化器。

專家齊聚西河

第一屆鄉村復興論壇于2016年在河南新縣西河村召開,我們邀請了六國專家,45位演講者,覆蓋了鄉村的各個環節,這個會設定人數是450人,但是最后來了630人,場面非常壯觀,這是拍大合影的場景。

過節日的村民

開會那些天,村子里就像過節一樣,所有村民都上陣,為大家準備午飯和晚飯。但是我發現火爆的會場之外是安靜的村莊,這個反差很有意思。

貴州遵義中關村

一般的會議都是一年開一次,但是我們在新縣開完會之后,我的一個師弟來找我,邀請我們去貴州遵義桐梓縣中關村舉辦鄉村復興論壇。他把烤煙大棚改造成了會議場,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最漂亮的鄉村會議場。這讓我們看到了桐梓縣政府的決心,于是我們于2016年11月在中關村舉辦了一次鄉村復興論壇。我們也在摸索,這個會議能不能一年開兩回?后來我們發現,并沒有不好的后果,因為參加會議的人大多都是那個村子附近區域的人,無論會議開幾回,來的人大部分都不會重。當然我們也刻意地更換了大部分的演講人。

鄉建三角

兩次會議之后,我們開始總結,開這個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大家愿意開這個會?我們發現鄉村大會有知識匯集的作用,因為中國的鄉村建設事業發展太快,沒有教科書,大家無法在課堂上學到這個本領,所以最好的獲取知識的辦法就是參加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得到了最新的經驗和知識,然后就可以用到自己的案例里,提高案例實踐的成功概率,一年之后,案例成功了,把他們請到大會上,又可以形成新一輪的知識匯集。在快速發展的鄉村建設中,開會是交流和學習的最好方式。

貴州黔東南黃崗村

接下來介紹一下貴州省黎平縣黃崗村的這個項目。起因是2015年,我們開古村大會的時候,幾乎同一時期,貴州省人民政府舉辦了黔東南傳統村落大會。因為傳統村落最多的地級市是貴州的黔東南州,貴州省就把黔東南州的傳統村落作為全省的戰略資源。之后,黔東南州想舉辦第二次黔東南傳統村落峰會,邀請我們去出主意。我們提了兩點。第一,不能只開會,要借開會推出一批傳統村落。第二,村子里不能只做一些純保護的工作,還需要做部分跟現代化結合的探索性項目。我們也接到了兩個村子的規劃項目,其中一個就是黃崗村。這個村子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所以在這樣的村子里做事情就要非常小心。

十個項目計劃

我們列了十個項目,不僅時間上來得及,還對保護鄉村以及面向現代化生活有意義。州里、縣里、村里都很同意,于是開始準備落地。一號工程是薩壇,修復公共建筑;二號工程是修繕300年吳家老宅,恢復侗族生活場景;五號工程是碾坊恢復。然后我們開始做一些現代化的嘗試,我們希望村子里能拿出一戶民居來做改造,但是村子里沒有一家愿意,于是村組長把他家讓了出來。這是改完后的樣子,現在這家是全村最幸福的一家人。我們希望其他村民看到這棟房子經過改造之后,能夠讓全世界人民都喜歡、都羨慕,這才能改變他們看低自己老房子的心態。

禾倉之家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項目,三個禾倉的改造。禾倉是侗族的一種特殊建筑,木構建筑怕火災,火災中最大的損失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里面儲存的糧食,所以為了防止糧食被意外失火燒掉,所以他們會在每個村頭建專門存放糧食的建筑,叫禾倉,架在水上。近年來,村頭有一半禾倉都荒廢了。看到荒廢的禾倉,我們覺得機會來了。我們先把其中三個禾倉進行改造,做成禾倉之家。

禾倉之家

這是在禾倉之家里面往外看的場景,外面景觀非常不錯,是掛滿了金燦燦的稻穗的場景,這個景觀的沖擊力,只有到現場才能體會,很多人進到這個房子里就不想出去了,這就是一個好的設計給人心靈上帶來的沖擊。

臨時會場

2017年上半年,我們在貴州臺江縣的兩個村舉辦大會。由于沒有固定會場,只好搭建臨時會場。四周沒有封閉,臺上嘉賓在演講的時候,臺下就有很多村民也在說話,會有些噪音的影響。但是后來我們發現這個事情也有好的一面——這樣一來,村民們也一定程度上參加了我們的會議。

交宮村

這是交宮村。我們第一次嘗試把兩天的會議放在兩個不同的村子里,原先我們出于節省成本的考慮,指定在一個村子里開會,但是地方政府希望能更多的推廣村子,所以希望我們在兩個村子里開會。過去,我們都是先把改造建設做完,再定下開會事宜,從臺江縣這次會議開始,我們嘗試新的工作方式,先把會議定下來,再去推進規劃設計落地。如果期間有村民不配合,會導致規劃難以實施,讓我們很為難。如果有兩個村子,這個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如果你不配合,我們就到另一個村子去開會,所以這兩個村子也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經驗。

打掃房前屋后

這是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修整路面,治理水渠,房前屋后打掃干凈,柴火碼整齊,小學生們參與全村大掃除,前后有五次。沒來得及改造民居,只能改造一個公共建筑。我們把老村委會改造成了一個小型博物館,同時還具有咖啡館和小賣部的功能,村支書找來了一個廢棄的拖拉機車頭,放在老村委會面前,作為一個雕塑。

碾坊咖啡

我們延續了之前改造的思路,想要尋找一個有趣的空間來實現改造。這次我們尋找到一個廢棄的碾坊,將其改造成碾坊咖啡。這是一個可拆卸的咖啡館,在這里喝咖啡的體驗挺特殊,一邊喝咖啡可以一邊看著碾子旋轉,窗外就是傳統村落的美麗景色,體驗很不錯。為了實現這個咖啡館的功能,我們的設計師李君潔親自設計了咖啡杯,穿上傳統服裝,親自為大家沖咖啡,還培訓了村支書的兒媳婦來當服務員。單賣咖啡,開會那天就掙了4000多元錢,設計師把這筆錢捐給了村里,用作農產品的文創開發。

長桌宴

在苗寨開會,大家還體驗到了氣勢驚人的長桌宴。場面非常壯觀,參會者都覺得有很特殊的體驗。

日照峰會

2017年9月份,我們在山東日照的海邊開了第四次鄉村復興論壇。這次會議很可惜,并沒有實現與村落改造相結合,但是它促進了另一件事情。我們請了那么多嘉賓來演講,是不是可以和他們產生一些實質性的合作呢?這件事終于在第四次會議上有了突破,我們開始嘗試會議內容的模塊化。

會議模塊

會議本身要有一個固定的會議團隊,每年都需要優化會議細節。規劃設計由清華同衡的村落所來負責。落地實施由村落所聯合當地的相關部門。新浪微博作為線上新媒體與我們合作,每一次會議都進行報道。每到一個地方開會,都為東方寒舍的民宿進場創造條件。蔡志勇先生作為手機攝影達人,每一次大會都到現場,教大家如何用手機拍出好照片。

培育鄉村經理人

陳長春先生負責村民管家的培訓。這是火種計劃,培育鄉村經理人。每次開會,都會由當地政府選派十個村民,送到北京郊區的這個民宿里實訓一個月,回去之后,他們就會擁有較高的水平來應對當地的服務業問題。

鄉村美食行動

還有一個是我們現在正在研發的模塊,叫鄉村美食行動,針對鄉村美食,做現代化、市場化的處理,由王翎芳女士負責。每一次大會,她都會根據當地美食,結合時尚,研發一套菜品,然后培訓當地的廚師制作出來。這是在梅縣開會那次研發的一個網紅美食:梅菜扣肉漢堡包。一頓飯,不僅是研發一些美食,整個程序都是要培訓的,包括培訓村民們上菜,培訓村民們去地里摘一些花花草草來擺盤。這是王翎芳女士和她的團隊,背后是村民服務員。

梅縣會議

第五次大會于今年4月份在廣東梅縣召開。在梅縣開會的第一天,大家坐船進入會場,體驗特別好。這是位于松口鎮用舊廠房改造成的餐廳。咖啡館是我們會議的標配。在松口鎮的咖啡館,大家可以在屋頂上欣賞到美麗的梅江河景色。

“棺材屋”的轉變

這是在僑鄉村由“棺材屋”改造成的咖啡館。關于“棺材屋”,背后有個小故事。潘姓和謝姓兩家人斗風水,潘姓在謝家祠堂前面蓋了一棟很實的房子,想要擋住謝家的風水,我們進場之后,建議村里把這棟房子租下來,把這個斗風水的建筑改造成大家能夠共享村落風光的公共空間,一層是供村民活動的免費場所,二層是讓大家消費的咖啡館,從這里往外看,可以看到優美的田園風光。

經驗總結

最后我們簡單做一個總結,我們的嘗試從規劃設計到會議事件,從會議事件到資源聯動,包括宣傳、投資、設計、運營,一個村子要想激活,這四個動作都不能少,可能最重要的還是宣傳,甚至有時候比設計還重要,當然,宣傳的背后也要深入研究當地文化。

今天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 問答環節 」

同學A:羅老師好,這個假期我們下鄉去到了僑鄉村,咖啡館作為建筑改造來說特別成功,但是,現在咖啡館門可羅雀,那么我們在做鄉村建筑改造的時候,如何保證改造團隊撤離之后,咖啡館這樣的模式還能夠繼續運作下去,而且真正觸及村里老百姓的生活?

羅德胤老師:謝謝你的提問。首先,我們不能保證會議開完、規劃做完就能夠解決村里的所有問題。比如咖啡館,如果沒有一個人持續運作、宣傳,那么它的受關注度確實會持續跌落。但這是一個概率問題,我們只能解決村子里50%的事情,然后想辦法調動其他人,去解決另外的那50%。比如案例中的禾倉民宿,建造完成后整整荒了一年,直到后來州縣兩級政府成立了聯合運營公司,開始運作,禾倉民宿才重新有了起色。我們做完自己的動作后,剩下的很多事情就無法掌管了。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還能做些什么事情,能夠幫助他們維持住這個水平,甚至進一步提高。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靠當地人的自覺和努力。鄉村里的咖啡館,門可羅雀是很正常的情況,尤其是在初期。它不需要很多客流量,就能維持生存,不像在北京開咖啡館,一天沒有三五百人就無法經營下去。村子里的咖啡館不用付租金,只需要保證工作人員的工資就能維持下去,而只要它不關門,就有希望。 

作者簡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2003年博士畢業,主要從事傳統聚落與鄉土建筑的研究工作,完成多個課題,開設"鄉土建筑學"、"鄉土聚落研究"等課程。2012年起擔任住建筑部傳統村落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6年發起并組織鄉村復興論壇。主持全國范圍內的村落保護發展項目數十個,其中包括云南元陽哈尼村寨、河南新縣西河村、浙江松陽縣平田村、湖南會同縣高椅村、貴州黎平縣黃崗村、臺江縣紅陽村、交宮村、廣東梅縣僑鄉村、松口鎮等村鎮的保護發展規劃與落地實施。設計作品曾獲評住建部田園建筑一等獎和二等獎。發表論文近百篇,已出版《傳統村落》、《蔚縣古堡》、《仙霞古道》、《清湖碼頭》等十余部著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松明學社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幕 | 制服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二区 | 亚洲一品道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