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嘉禾鑄鍛造業轉型升級為例
【摘要】在當前“三期疊加”、產能嚴重過剩的態勢下,嘉禾縣的煤炭和鑄鍛造業等資源型產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煤炭資源依賴性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支撐嘉禾縣經濟可持續發展,嘉禾縣“煤老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面臨的主要困難。也是嘉禾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領域。如何引導傳統資源型產業在新常態下綠色轉型發展,對于確保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本文系統分析了嘉禾縣域資源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在對湖南省嘉禾縣煤礦業和依托煤炭的鑄鍛造業轉型發展的路徑進行了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探討適合嘉禾縣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的路徑對策建議,并嘗試為其他類似地區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關鍵詞】縣域資源型產業; 鑄鍛造業; 綠色轉型發展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1]綠色發展的實質是建立在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基礎上的高效率、高效益、高碳匯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2]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縣域資源型產業是指以縣域當地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如煤炭,石油)開發利用為基礎和依托的產業。嘉禾縣是全國2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年產煤150萬噸。三十多年來嘉禾縣依托天然賦予的煤炭資源和國家優惠政策在短期內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煤老大”產業對嘉禾縣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拉作用。嘉禾縣主導產業是煤炭和依托煤炭的鑄鍛造業,縣域內外大小鑄鍛造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產值175億元。產品遠銷25個國家和地區。先后獲得國家“江南鑄都”、“鍛造之鄉”、“中國綠色鍛造示范基地”稱號。由此來看,嘉禾縣是具有典型特征的資源型縣,嘉禾煤炭和鑄鍛造業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在當前“三期疊加”、產能嚴重過剩的態勢下,嘉禾縣的煤炭和鑄鍛造業等資源型產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煤炭資源依賴性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支撐嘉禾縣經濟可持續發展,嘉禾縣“煤老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面臨的主要困難。也是嘉禾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領域。如何引導傳統資源型產業在新常態下綠色轉型發展,對于確保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本文系統分析了嘉禾縣域資源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的困難、原因及對策,在對湖南省嘉禾縣煤炭業和依托煤炭的鑄鍛造業進行了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探討適合嘉禾縣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政策建議,并嘗試為其他類似地區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一、 嘉禾縣資源型產業鑄鍛造業現狀與問題
(一)嘉禾縣基本情況:
嘉禾縣位于郴州市西南部,五嶺山脈北麓。東界桂陽縣,南鄰臨武縣,西抵永州市藍山縣、寧遠縣、北接永州市新田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東西寬35.7公里,南北長39.3公里,縣城坐落在南嶺山麓,鐘水河(舂陵河)西岸。嘉禾建縣于1639年,面積699平方公里,轄9鎮1鄉,人口43萬,是全省地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縣份之一。
嘉禾縣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礦產18種,包括非金屬礦產資源9種,金屬礦產6種,能源礦產煤、鈾等3種。發現各類礦產地78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19處,礦點56處。目前,全縣共有持證礦山79家,其中湘煤集團煤礦2個,縣辦煤礦4個,鄉鎮礦及個體私營礦32個,采石場41個。
煤炭儲量1.26億噸,可采煤層的平均厚度為3.91米,均為優質煤,以無煙煤為主。煤礦礦山分布在袁家礦區,主要分布在石橋、行廊、龍潭、袁家、塘村、珠泉等6個鄉鎮。礦區范圍:南起臨武琶溪,北至肖家新墜,長約30公里,寬約3—5公里,面積約110平方公里。共探明有煤炭資源儲量15358萬噸,其中嘉禾縣境內14350萬噸,臨武縣境內1008萬噸。
石灰巖儲量45億噸,白云巖儲量2.5億噸。石灰石礦山企業分布在全縣9個鄉鎮都有,尤以珠泉、廣發、石橋、龍潭、普滿等鄉鎮為最多。
擁有地下水資源量1.33億立方米,可開采量0.67億立方米。地下水埋藏較淺,一般在5-10米間,且水量豐富。境內現有野生動物159種,其中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錦雞、小靈貓、虎文蛙、白鷴4種,有野生種子植物741種。
(二)嘉禾鑄鍛造行業發展歷程、現狀與問題
1.發展歷程與現狀
嘉禾鑄鍛造行業的歷史距今已有600年,可分為傳統手工、工業化“草根”創業、園區集聚發展三個階段。傳統手工階段從明末起,主要是生產涉及農業生產、農村生意、農民生活的“一口(鍋)二把(刀、錘)三頭(斧、镢、犁)。工業化“草根”創業階段從1962年嘉禾成立縣鐵廠、五金工具廠大批量生產鋼絲鉗、尖嘴鉗等五金工具開始,嘉禾的鑄鍛造業逐步轉向工業化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嘉禾鑄鍛造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脫穎而出,“草根”創業,野蠻生長發展。逐漸形成以袁家、塘村為核心,輻射周邊省市的產業發展格局。第三階段(園區集聚發展)從2004年坦塘(鑄造)工業園規劃建設開始,目前嘉禾已形成由省級工業園區——坦塘工業園和行廊、坦坪、龍潭、袁家、塘村五個鑄鍛造小區的“一園五區”鑄鍛造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基本上實現了集約化和集聚化發展。
目前,嘉禾縣擁有“江南鑄都”、“鍛造之鄉”、“中國綠色鍛造示范基地”稱號,境內大小鑄鍛造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產值175億元。年產鑄件60余萬噸,占據珠三角市場份額的70%以上。鍛造類產品達59個系列2200多個品種,品牌41個,“湘江及圖”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占據全國35%以上的市場份額,產品遠銷25個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企業入園、產業集群、資源集約”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2. 嘉禾鑄鍛造行業轉型案例分析
本人認為嘉禾鑄鍛造行業在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中,探索出了以下三條路徑:
(1)跨躍式路徑:即從生產制造轉向新商業模式、新領域或者是新興產業的大跨度轉型升級路徑。一是以“互聯網+”品牌戰略為帶動的湖南湘江工具從生產制造商轉型為電子商務平臺—“湖南湘江天虎工具特賣網”。建廠近20年的湘江工具制造有限公司自2014年起,利用“湘江工具”這個50多年歷史的“中國馳名商標”品牌,開通了湘江天虎工具特賣網。平臺的上端現有400多家固定的生產廠家,下端有1000多家銷售門店,2016年銷售額1000萬元,實現了從生產制造領域轉型為電子商務領域的跨領域轉型升級。二是郴州雄建機床鑄造有限公司以開發新產品為引導,從機床配件轉向供水和消防的應急新興產業。郴州雄建機床鑄造有限公司是嘉禾生產機床配件龍頭企業,廣州機床廠鑄件、南方機床廠等國內十幾家知名鑄造廠的戰略合作伙伴企業。公司2016年利用其先進的鑄鍛造技術開發了一種新型消防栓。目前,新型消防栓已獲得一項國家專利,生產銷售兩旺。
(2)深掘式路徑:即通過技術工藝改造和創新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路徑。嘉禾精工鍛鑄有限公司從創建起就堅持技術創新,現已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7項、自營進出口權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15年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其外貿出口額逆勢增長,獲得了美國特斯拉公司——特斯拉電動跑車的車門鉸鏈訂單,標志著該公司的產品已經獲得了全球行業的認可。紅德機電鑄造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傳統鑄造企業,2009年投入3000多萬元,引進先進的自動化造型生產線,提升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如今,該公司已由過去單一的縫紉機鑄件,拓展到生產電機、廚具、食品機械等領域的配件產品,踏入家電、汽車配件等新市場。眾合鑄業是一家以生產木工機械、玻璃機械等為主要產品的鑄造公司,去年公司投資8000余萬元,引進了世界最先進、國內第三條V法鑄造生產線,進入機器人制造市場。
(3)伸延式路徑:即從鑄配件生產為基礎,向產業鏈下游延伸,轉型為裝備制造商的轉型升級路徑。湖南巨人機床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各類機床、底座、鞍座等機械鑄件的鑄造公司。2016年底開始生產智能機床產品,進入高端機械制造市場,標志著嘉禾縣鑄造水準又邁向了一個新臺階。湖南省嘉禾福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技術改進和開發專利產品,使公司在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依然能保持較大的盈利空間,并帶動了園區內3家鑄造企業的成功轉型。特別是2016年,該公司開發出準上市公司----廣東凌霄泵業泵體鑄件,并迅速躋身為廣東凌霄泵業產品最主要的配件供應商,廣東凌霄泵業轉移兩條生產線到福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實現了由生產工業風扇鑄件向泵閥制造的轉型。除此之外,還有永華工貿也是從給迅達等燃氣爐具廠家配套向自主生產發展。
3.存在的問題
雖然嘉禾鑄鍛造行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其生產的粗放型特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在經濟新常態發展升級的洗牌中,很多鑄鍛造企業主感到巨大的倒逼壓力: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狹小。沒有一家稅收過千萬的鑄鍛造企業,沒有一家上市的鑄鍛造企業,這是嘉禾鑄鍛造的“痛點”,也是經濟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主要問題表現為:一是生產工藝自動化水平較低,生產上的人為因素較多,產品質量不穩定、廢品率高,產品檔次低端;二是產品種類雜散,結構零亂,體系破碎;三是新產品開發不足,產業創新能力缺乏。沒有什么品牌意識,缺乏高科技含量的拳頭產品;四是嘉禾的資源相對較少,特別是缺乏專業人才。
三、新常態下嘉禾鑄鍛造行業綠色轉型發展策略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因此,新常態下嘉禾鑄鍛造行業的轉型升級,要站在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以《鑄造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為指導,根據嘉禾鑄鍛造行業的發展軌跡及“中國鍛造之鄉—綠色鍛造發展基地”建設的實踐經驗,按照綠色增長點、智能生產線、融通支撐面、共享發展體的“點、線、面、體”路線圖,推動嘉禾鑄鍛造行業全面綠色轉型發展。具體的建議如下:
1.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增長點,優化鑄鍛造產業布局,構建綠色鑄鍛造產業體系。實現從高能耗、高污染的“黑色”線性發展模式向“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一是要認真總結近年來嘉禾鑄鍛造行業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特別是坦塘工業園“煤改電”工作經驗,制定《嘉禾縣鑄鍛造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引導企業發現綠色鑄鍛造產業市場的空白點,機會點,增長點和盈利點,形成綠色鑄鍛造就是增長點,就是嘉禾的工業4.0的綠色發展優勢,全方位打造“中國綠色鑄都鍛鄉”。同時要堅決執行國家鑄鍛造行業準入制度,依法用“環保”利劍和市場競爭手段淘汰在技術、裝備及產品方面落后的產能,切實解決鑄鍛造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二是要瞄準“珠三角”和長株潭的鑄鍛件需求,強化綠色理念,科學規劃,優化鑄鍛造產業發展布局,構建綠色鑄鍛產業體系。積極引進和開發節能型綠色新產品,優化產品品種結構。打造一批優勢企業,研制一批高端精品鑄件產品,促進嘉禾縣鑄造行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三是要積極爭創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以廢鋼鐵的回收利用和機床再制造產業為抓手,通過利用互聯網建立廢鋼鐵回收商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回收體系,挖掘城市礦產,解決我縣鋼鐵資源短缺的問題,促進我縣循環經濟的發展。
四是要主動培育應急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營商環境,壯大實體經濟,著力將園區打造成“江南鑄鍛造產業核心地,郴州制造新興增長極”。
2.大力推進工藝智能化生產線,淘汰落后的工藝和裝備,實現“嘉禾智造”。
一是要充分認識智能化是鑄鍛造產業主要發展方向。它是實現智能鑄造、綠色鑄造的“嘉禾夢”的必然選擇。
二是要通過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示范帶動,協同院所開展聯合攻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支持鑄鍛造、熱處理等生產技術、專用設備優化升級,引領和帶動我縣鑄鍛造企業向智能制造邁進。
三是要引進開智能鑄鍛造核心關鍵技術,重點發展能提高鑄件質量、降低廢品率;改造陳舊落后設備;優化鑄鍛造工藝;采用清潔熔煉生產工藝和清潔化的鑄鍛造設備及工廠設計等工藝和生產技術。
3.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大力融通鑄鍛造企業的支撐面,提升鑄鍛造行業發展能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要積極拓展鑄鍛造產業鏈,大力促進我縣鑄鍛造企業優化整合,通過挖掘企業內部的各種資源和潛力,加快企業兼并、聯合、重組的步伐,形成自身創新的比較優勢和局部強勢,從行業內推動企業的內生增長型融通發展。
二是要借助互聯網+把服務向業務鏈的前端和后端延伸,加快向服務型制造發展,逐步實現由單一生產型向制造服務型轉變。全面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通過服務業與制造業有機結合,制造、電信、軟件等企業跨界合作,發展網絡化協同研發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推動企業的外生跨界型融通發展。
三是要在湖南省鑄鍛造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基礎上,成立湖南省鑄鍛造產業研究院,形成具有分析測試、技術開發、綜合服務等功能的產學研平臺。同時要與國家開放大學鑄造學院合作設立嘉禾分院,加強鑄鍛造技術人員和職工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努力提高職工技能和素質。
4.用工匠精神打造區域經濟品牌,搭建鑄鍛造企業共享服務平臺,形成鑄鍛造行業綠色發展共同體,構建嘉禾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要充分發揮協會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鑄鍛造行業存在的問題和企業的要求,維護行業和企業的利益。
二是要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鼓勵企業積極利用國家和地方的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經常從國家和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等網站上收集相關信息并與上級主管部門保持聯系,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財政的支持。
三是要大力樹立綠色生產典型,打造綠色品牌產品。為形成品牌凝聚力和影響力,整合我縣綠色鑄鍛造的優質資源,讓企業抱團發展。通過典型引路,召開現場會觀摩學習,加快推廣節能、減排、以及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開展創優質產品活動,鼓勵和支持企業打造品牌產品。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綠色發展 https://baike.baidu.com
2、何黨生,《綠色發展思路和對策》,2013.05.02
(作者單位:中共嘉禾縣委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