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邵遠等:重新認知鄉村遺產

[ 作者:劉邵遠?杜曉帆?任和昕?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1-11 錄入:王惠敏 ]

當下的中國,鄉村正變得越來越受矚目,而在文化遺產領域,鄉村遺產保護工作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民間倡議和學界爭鳴,在主流的文物保護視域之外培育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關懷。進入21世紀后,鄉村中以民居、古建筑群和鄉土建筑為名的文物保護單位逐漸多了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收入了大量流傳于鄉間的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等鄉村遺產保護體系的持續構建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說,從民間倡議到政府主導實踐,從對文物單體的重視到對鄉村整體的關注,從靜態保護到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中國鄉村遺產的保護、利用和發展,在制度法規、理念技術、對象范圍和實踐廣度上都有了相應的突破和完善。

中國鄉村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恰恰和當下正在經歷的歷史與社會變革緊密相連。中國大地上關于鄉村的各類實踐及其存續的傳統,遠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更為豐富和富有張力,這也決定了鄉村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在這樣一個進程之中,鄉村遺產保護的學理性支撐來自于哪?其背后所體現的遺產保護觀念如何有效地在鄉村拓展并得到普遍性的認可?如何去化解現有鄉村遺產保護體系所遭遇的現實困境?在我們看來,在遺產命題之下的鄉村研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表面上看起來熱鬧,但實際上關注的人不多。在城市生活日益成為主流的今天,一旦政府和資本離場,鄉村似乎退無可退。這也是為什么上述問題從根源上遲遲得不到解決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當下,不管是在研究還是實踐當中,核心的任務之一仍在于:重新認知鄉村遺產。這既是對現有鄉村遺產保護體系和遺產保護理念的主動回應,也是立足當下和未來,在更多元的尺度上去自覺探索它的價值及社會歷史影響。

農耕文明的興盛催生了數以萬計的鄉村聚落,自然和文化的雙重約束在時間之力下塑造了它們的景觀形態和社會關系。中國的鄉村不是單純地存在于某個時代,它具有歷史的延續性。重新認知不在于以一種“追憶”或“獵奇”的心態去過度美化和異化鄉村,重新認知鄉村遺產首先是以價值為導向的活動。

在遺產保護領域中,價值認定是保護的前提,人類一直在試圖找到一些可以達成最廣泛共識的、相對客觀的遺產內在價值,以便共同承認、尊重和守護。國際上,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通常被理解為歷史、審美和科學價值,在我國則表現為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這種脫胎于歐洲紀念性古跡和遺址的價值認定體系,在遺產類型拓展和地方傳統回歸的過程中遭到了不同地區和人群的挑戰。重新認知鄉村遺產,需要暫時跳脫慣常使用的價值體系,因為在人們對鄉村遺產研究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對號入座”往往會忽略掉鄉村遺產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鄉村遺產不限于建筑和景觀等物質形態,某種耕作習慣或起居方式可以作為遺產被解讀,其中內含的是存于鄉間的生產知識和生活智慧;一個傳頌于鄉間的民謠,早已找不到作者,時間已經模糊,鑄成的集體記憶還在延續;一種在生活中被傳承的顏色偏好、一處被珍視的信仰、一項技藝、一種社群組織方式,同樣可以在價值研究的基礎上成為鄉村遺產,開展保護和利用。價值研究是鄉村遺產保護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不僅因為它涉及的領域廣、學科多,它還需要面對不同價值取向所帶來的爭端,正如實踐中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始終存在。尤其是一些不當的利益訴求和行為出現時,更要注意審視背后的價值理念支撐,發現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

重新認知鄉村遺產,本質上是對鄉村遺產價值的闡釋與傳承,同時離不開對鄉村遺產基本特征的把握。鄉村遺產可以被認為是鄉村地區實際或潛在的自然與文化、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通常與由地方傳統所構成的持久關系網絡有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經驗性。鄉村遺產是一項綜合性的資源,它既和當代的遺產資源活化利用相關,也表明它有傳承給后代的潛在價值,存在于本土和外界的共同視域之下。

理解鄉村遺產除了按照一般的自然與文化、物質與非物質等標準進行要素區分之外,關鍵在于通過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對地方傳統進行觀察、分析與體驗,使得圍繞人和遺產展開的關系網絡得以顯現,從而形成對鄉村遺產的整體認識。當前對于鄉村遺產的認知存在過度“物化”和單一化的傾向,我們認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是鄉村遺產永恒的主題。那些由生活與生產、世俗與信仰、經濟活動與社會地位等構筑起來的具體關系,穩定程度和時間長短不同,影響了鄉村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遺產發展的合理規律。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鄉村遺產首先是由當地人所創造,其次才由外來者認知。這種創造不可能是完全封閉的產物,并且仍在變化。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繼承發展,既是它的特征,也是它的意義所在。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一味地將鄉村遺產“博物館化”,其實是在緣木求魚。鄉村遺產的維持方式具有很強的經驗性,在熟悉的環境中一代傳自一代,內化成當地人的知識、規范、記憶與信仰,并通過土地利用、居住飲食、婚喪嫁娶、志譜編修、節慶祭祀等活動表現出來,在代際傳承中鞏固與重構。相較于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更傾向于認為知識、智慧、哲理等價值是鄉村遺產的本質內涵,而這一切最終都需要回到人本身。

作為一個活態的綜合體,鄉村遺產所具有的綜合性、系統性、實踐性和經驗性等是區別于其他遺產類型的重要特征,應該成為價值研究和具體保護利用過程中的重要參考依據。經歷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變革之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傳統鄉村社會已經消失,農業經濟也已邊緣化,其重要性在不斷降低。鄉村與城市的關系本身是一個歷史事實和客觀問題,構筑在地方傳統關系網絡之上的鄉村遺產,同樣不能離開城市去理解。尤其是在中國,鄉村之所以成為億萬人所關注的問題,除了事關實現全面現代化,更與很多人的切身經驗相關,其中既有鄉愁,也包含著對我國悠久多元的歷史傳統和廣袤繽紛的國土景觀的身份認同與歸屬向往。無需回避的是,任何傳承物在每一個新的時代都會面臨新的問題和具有新的意義,有賴于人們重新加以理解和闡釋。當鄉村遺產通過不斷更新的意義來表現自己時,某些文化現象會過時和發生變化,但其中的精神內核是可以創造性繼承的。

當今遺產保護的公眾化趨勢表明,遺產不再是少數人的認知專利。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數量畢竟有限,包括相關的文保單位,大多是根據一定標準自上而下、由外向內進行的評選,但是中國鄉村遺產的類型和豐富程度,遠不止于此。要使遺產價值得到實踐轉化,使得具備遺產內涵的鄉村生活得到延續,重新認知鄉村遺產就需要成為全民、全社會共同的事業和權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然不是要以某一種遺產價值認知體系“包打天下”,但是可以在較為普遍的范圍內達成共識,在現有制度體系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從而形成對鄉村遺產保護的合力。

作者及單位:執筆:劉邵遠  杜曉帆  任和昕  單位: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文博中國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每日更新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不卡 | 在线高清免费不卡d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