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一份報告中詳細分析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必須對山水林田湖草這個自然綜合體進行科學的可持續經營。我還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例,指出森林經營利用獲得經濟效益的四條途徑,即生產木材及其它林產品的途徑,發展林下經濟的途徑,開展生態旅游和文化康養的途徑,以及以提供生態產品而獲得生態補償的途徑。要針對每一片森林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經營措施,盡量兼顧并各有側重地爭取多種經濟收入,這將構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主要內容。
但是,我從對基層單位的大量調研中感到,在當前踐行“兩山理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適當傾向,我愿對這些傾向實事求是地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自然保護地區劃和生態紅線的劃定有偏大的傾向
生態保護和修復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項目。中國現在有11 000多個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的18%。
最近,中央文件已指示要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把自然保護地分成三類,即: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第三類中包括大量原來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草原公園、花卉公園、海洋公園、地質公園、飲用水源地、名勝風景區等。三類自然保護地有不同的保護強度要求。以往許多自然保護地有好幾塊牌子,現在正在調整定性,每一家只能掛一塊牌子。
除了生態保護地外,我國林區還實施把森林區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的做法,分為生態公益林的實際上也實施相當嚴格的保護。
眾所周知,嚴格生態保護是總的原則,但不同的生態保護地的保護嚴格程度應該區別對待。生態保護的強度(嚴格程度)是分層次的。
● 保護最嚴格的應該是自然保護區,但自然保護區內還要區分核心區、過渡區和試驗區,各有不同的保護強度和允許的經營活動。
● 生態保護次嚴格的是國家公園,既要嚴格保護,又要允許人民群眾有觀賞、體驗、自然教育等活動。但國家公園很大,內部情況差別很大,因此國家公園內部不可避免地也要區分不同區塊分別對待。
● 對于第三類自然公園來說,生態保護要進一步放松,應該允許一些不太影響生態環境的經營項目活動。
至于不屬于自然保護地的地方,森林就可以按其歸屬林種區別對待。防護林和風景林要加強保護,但要允許撫育管理和人工更新等經營活動,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生物能源林)就可以在確保不傷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放開經營,包括一定采伐方式(伐區大小、間隔期、更新保障等)的擇伐和皆伐作業。那種只區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做法顯然過于簡單化。
森林不同區分和紅線劃分有密切關系。
什么樣的林地應該納入紅線范圍,納入紅線范圍后有可能允許哪些經營利用活動,這都是大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工作人員有把紅線范圍劃大的偏向,他們以為納入紅線范圍就有利于生態了,這是一種偏見。
我沒有精力詳細統計分析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結構和比重,但從總體上我認為中國的生態保護地的設置達到國土面積的18%是大了。許多發達國家都沒有劃那么多,一般不超過國土面積的10%。號稱世界公園的瑞士只有不到4%,個別發展中國家的自然保護地面積比較大,是有特殊原因的。顯然不應該把所有自然保護地都劃進紅線范圍,起碼第三類保護地中大多數或部分區域可以不劃入紅線,給當地(包括區內和區外)群眾多留一點生存空間吧!我這幾年在基層考察聽到了大量的基層人員的這類呼聲。
保護和經營利用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協調的。合理的經營利用不會影響生態保護。現在我們已經掌握這樣的知識和技術,只有開展合理的經營利用才能更好地保護住綠水青山,使之成為金山銀山。
有些人打的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旗號,為了顯示政治正確,實際上做過了頭,采取了簡單的一切都封起來的策略,這是不是不作為的另一方式。
2015年我和美國一位著名林學教授Helms先生交流過。世界上在正確推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潮流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向絕對化的支流,西方人稱之為環境主義者(environmentalist)。有的人反對本可以接受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經營利用項目,有的人主張不許傷害任何有生命之物,有人終身成為素食主義者,有人甚至過著苦行僧式的隱居生活。我們尊重這些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對于大自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要采取理智的對待方式。
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是有彈性的,為了生存我們不可能避開一切對自然系統的干擾,只要不傷害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定底線,它是能自然恢復的。我們也能幫助它加速恢復。人類是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來繁衍生息的,人類曾經在一些區域和領域開發利用超過了彈性極限,使大自然受了重創。我們應該覺悟起來,改正過來,用科學和智慧把一切經營利用活動控制在這個彈性空間內,以確??沙掷m生存和發展。我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這就是理智的選擇。
二、天然林保護工程在踐行中存在的一些偏向
從天然林區的過伐利用到林區兩危(資源危機、經濟危機),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到天然林區全面禁止商業性采伐,七十年來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對我國生態保護全局發揮了很重要的積極作用,其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我是天然林保護工程的主要倡議者之一,但我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執行并不滿意,主要問題在于:
(1)沒有明確除了建設生態屏障之外,還要有在一定時期內恢復到可持續經營的國家儲備林基地的目標?,F在有把全部林區都劃成自然保護地的傾向(據了解,一些林區擬劃入紅線以內的面積將達到全部面積的70%~80%)。
2005年中國工程院一項咨詢研究項目(曾向溫家寶總理匯報過),東北林區,區分不同林區和林業局,需要長達20~40年的休養生息時間。吉林長白山林區,黑龍江牡丹江林區(有大量人工林)和伊春林區,大興安嶺林區有很大差別,應區別對待,不要一刀切。
害怕失控而寧可不作為和一刀切是典型的不相信基層的管理者、技術人員和群眾的傾向,也損害了群眾利益。
(2)存在單純保護的傾向,沒有明確通過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生產率的重點要求,由于害怕伐木失控而嚴格限制撫育采伐、林分改造及衛生伐的科學施行,使撫育伐失去應有效能。
(3)沒有根據森林經理學的科學理論來確定過允許采伐量,一切按上級指令行事。過去這樣做造成了過伐,現在這樣做造成了不實事求是的一刀切,限制了發展。
三、對伐木和木材利用的再認識
木材采伐在當前的中國輿論氣氛中如此不得人心,這是很令我遺憾的。
早在1995年,我在教育部組織的進入21世紀各門類學科發展趨勢的報告會上,論證了在一個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生態日益惡化的世界中,林業幾乎是唯一的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生產可再生資源的特別產業,并預言到21世紀發揮林業的改善生態和美化國土等公益功能必將超越其他功能而成為主要發展方向。這已經為以后的歷史所證實。
200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發出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就提出了林業要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生態建設為主的大決策,這是大家都擁護的重大決策。
但是,林業的現實發展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一些林區因過度集中采伐而面臨資源和經濟兩危境地。
1996年春,我通過政協向中央提出了保護天然林的建議(當時主要針對長江上游的森林),后來得到中央的采納,特別是朱镕基總理的大力支持,而于1998年開始了全國性的天然林保護工程。
我的建議原意是要重視森林的重大生態功能,特別是在大江大河的源頭的森林,我也認為前一個歷史時期森林過伐嚴重,需要休養生息,待養精蓄銳,恢復元氣(這是在森林生態系統可恢復的彈性之內),提高森林質量和積累足夠的木材蓄積量之后,再展雄風。
差不多就在這段時期以后,中國的相當一部分人對森林或林木采伐產生了憎惡的情緒,以徐遲的《伐木者,醒來!》為代表的一批文學作品可能起到了推動作用,當時可能有此需要。但有些人文字口徑做過了頭,忘記了森林工業曾經給共和國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了第一桶金),不了解木材是國家建設和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更不了解木材更是可恢復、可再生、低能耗、可降解的綠色材料。有一些人盲目反對伐木,達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心態。
這種現象并不孤立。
● 南方的很成功的桉樹造林雖有一些缺陷,但也有很大功績,卻受到了一些人士,甚至包括一些省市領導的污名化和行政性禁令,本來卓有成效的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計劃銷聲匿跡,一些民營林的經營也受到種種的限制。
● 國家林業局的“十三五”發展規劃,干脆就沒有木材生產的指標,進口木材的數量已經超過全國木材消費的一半,也坐視不管。
森林經營中包括采伐利用,這是天經地義的,有些林業局已資源枯竭,怪我們沒有把握好林區開發節奏。森林經理學中允許采伐量的科學計算方法從未得到應用,而一些成過熟林資源豐富的林業局,如吉林森工的紅石林業局和露水河林業局也被迫陪綁,雖有資源也不能利用,大大增加了人造板的生產成本而致使企業嚴重受損。為什么林區禁伐必須要一刀切呢?
森林采伐一定會破壞林區生態環境嗎?非也。我們掌握的科學技術完全可以把采伐影響控制在很低水平,以及在森林可自然恢復的彈性限度內。
● 4萬平方公里的瑞士國,號稱世界公園,生態環境優異,卻每年還要生產500萬立方米木材,部分供出口。
● 塞罕壩林場建成京津冀的生態屏障,又成為了生態旅游的樂土,但它同時還每年生產著10萬立方米(最多時20萬立方米)的木材,有什么不良影響嗎?
● 廣西以一省之功支撐了國家木材生產的近一半,達到年產5 000萬立方米,廣西的生態環境退化了嗎?
我們幾位學者曾配合國家林草局多次呼吁才批準上了國家用材林儲備計劃及珍貴用材林發展計劃,算是為今后合理森林經營開了個好頭,但到現在為止實施面積太小,還解決不了問題。
生態保護和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大項目,但要認識到生態保護修復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可以協調共進的。不要忘了木材生產仍是森林資源利用的一個主項,長期依靠進口木材的方向不可取。我們在世界上已經有促進一些國家(東南亞、西非等)亂砍濫伐的壞名聲。在林產品的產值中木材生產和木材工業的產值已經淪為第三位了。
聽聽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歐盟國家的“歐洲林業2040年愿景”提出的十大愿景目標吧!
第一條愿景就是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
第二條愿景就是增進木材的可持續生產和流通(20年增加木材采伐潛力30%)。
……
第十條愿景為全社會提供可再生能源(以燃燒木塊和木片為主)。
歐洲的森林經營了200~300年,他們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也曾有過受到破壞的沖擊,經過近100年的修復,現已進入正常的可持續經營的狀態了。在這個修復過程中并沒有停止采伐,只不過執行了更加嚴格的控制措施(采伐量、采伐區域、采伐方式等)。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呢?
我知道我今天講的許多看法可能不合一些人的口味,但是我作為一個老林業人,還是要把憋在心里的話說出來。我自己認為我的想法是更加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
注:本文作于2019年秋,我曾經以此文的觀點為據給國家自然資源部領導寫信反映意見。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林業分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