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孫麟:今天的鄉村振興 需要傳統的“鄉紳精神”

[ 作者:孫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2-07 錄入:王惠敏 ]

立冬以后,更是一個讀書的好季節。

讀書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遇到了一本好的書,就像聽到了一首會心的音樂,那種愉快與輕悠,讓人感到不吐不快。最近,我讀到了一本好書,是人類學家項飆的一本訪談錄——《把自己作為方法》。特別是書中關于鄉紳的論述,甚是精彩。鄉紳最早來源于鄉村,是鄉村的道德形象、文化符號,也是鄉村治理的平衡力量。所以,我從鄉紳身上看到了鄉村歷史的一種剪影。這本書對我們熱愛鄉村建設的人來說,啟發的確很多。

在具體談閱讀感受之前,先說一個在鄉村經常發生的故事。話說,一個人來到廣闊的田野,甚是愉快。這時,他看到在一條很窄的田埂上,有倆人迎面而來,相互頂上了,而且誰也不讓誰,于是誰也過不去。為什么互不相讓呢?因為倆人都挑著很沉的擔子。路太窄了,誰要是先讓,誰就得從田埂上下到水田里,沾一腳泥,還很吃力。他是一個旁觀者,想上去勸,可是他怎么勸呢?如果對年輕人說:“這位年紀大,你下去,讓他先過。”他可能會說:“憑什么?”然后再勸年紀大的人,說:“他身上的擔子重,要不你下去,讓他先過。”他也會說:“憑什么?”這不就頂死了嗎?最早講這個故事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前清大鄉紳曾國藩。他說:“這個旁觀者是怎么做的呢?他走上前去說,來,來,來,我下到田里,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會兒,你這一側身,不就過去了嗎?”

這個故事的本質是什么呢?這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把自己作為方法”嗎?我們在鄉村建設中要解決的問題,絕大多數不正是這樣一些瑣碎的大小事情嗎?現在,我們就面臨著眾多相似情況。比如鄉村的農產品上行到城市,就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城市受困于食品安全問題,而鄉村里很多原汁原味的“鄉貨”卻進不了城。城市與鄉村好像是一對狹路相逢的好漢,卻不能相互通行。最近20年來,國家針對農業的1號文件已連續發了17年,許多問題在處于求解的過程中。今天,我們面對“鄉村振興”的時代召喚,在看似城市與鄉村相互糾纏,共同面對的許多問題好像的確難解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不是指點江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力量——從傳統鄉村角度來說,這就是“鄉紳”的精神力量。在“鄉村振興”中,我們需要時代精神,需要黨組織的堅強領導,需要大家的奮斗,也需要喚起傳統的“鄉紳精神”。

一、“鄉紳”不僅是中國鄉村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傳統鄉村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

中國古代的行政權力有一個重大的特點,就是行政權力只到縣一級,也就沒有鄉長和村長。鄉村公共事務全靠社會自治。自治領頭人就是鄉紳。鄉村社會處理糾紛、興修水利、撫養孤寡、開倉濟貧這些公共事業,鄉紳發揮著核心作用。沒有鄉紳,鄉村也存在,但很難有序運轉,很難組織高效的社會活動。這種特殊的鄉村治理模式,是中國古代政治傳統、經濟傳統、文化傳統等綜合發展的結果,在世界上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模式。

中國古代社會,鄉紳的身份有點特別,非官非民,亦官亦民。在官面前,鄉紳代表民;在民面前,鄉紳又代表官。官府和百姓,正是依靠中間的鄉紳連接起來。鄉紳階層在基層社會既有權力又有威望,鄉紳的身份認證來自科舉取得的功名,民間威望靠的是文化,最主要的方式是設私塾、辦書院、搞教育,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國傳統社會里鄉紳不是簡單的社會連接工具,中國歷史的許多社會密碼都在鄉紳這里。毫不夸張地說,鄉紳就是聯系政府與社會、國家與民眾的中樞與紐帶。

為什么這樣說呢?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思想層面來說,鄉紳階層共同信奉儒家學說。這個儒家學說是經過改造了的儒家學說,既是古代帝國統治的官方意識形態,又是科舉考試指定的唯一經典,同時也是老百姓們普遍遵循的日常生活的倫理價值和風俗習慣。二是從社會與政治來說,當鄉紳在朝為官時,與皇帝共治天下;當鄉紳回到地方、回到鄉村,則主持鄉村的民間自治。皇權不下鄉,行政權力與底層社會是脫節的,正是鄉紳階層彌補了這一空白,將國家與社會基層聯結了起來。

但是,隨著科舉制度取消,鄉紳身份憑證也逐漸消失了。特別是隨著城市興起,鄉村走向衰落,鄉村精英都往都市流動,德高望重的鄉紳不見了。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地方割據,兵匪一家,腰間別槍的保長、鄉長把持了鄉村,收稅、拉壯丁,簡直無惡不作。從此,鄉村劣紳化,“劣紳驅逐良紳”,鄉村社會也就徹底破壞了。

傳統鄉紳的消失是歷史的必然。

二、鄉紳作為傳統歷史人物已經消失,但是“鄉紳精神”在中國鄉村永遠存在

從客觀上看,中國傳統社會里的鄉紳階層,一般都擁有見識、威望,也富有公心、責任,是基層社會不可或缺的凝聚力量。那么,今天的中國是否可以挖掘傳統“鄉紳精神”,重建一種“新鄉紳”呢?如果可以,誰又能夠成為“新鄉紳”而發揮積極的作用呢?

必須說,傳統鄉紳作為一個實際的社會群體和社會力量,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回憶,不可能重新構建,而且也沒必要。從實際上看,我們也不是非要有鄉紳才能振興我們的鄉村。但是,“作為態度的鄉紳是可能存在的”。而且,作為中國傳統治理文化的中的“鄉紳”具有的積極意義,也是可以煥發現代精神的。鄉紳作為一種歷史現實,許多方面具有現代價值與意義。所以,建設鄉村的人發掘優良的鄉紳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顯然,項飆看到并認識到了鄉紳的哲學精神與現代價值。他在書中很精辟地總結出了“鄉紳精神”的三個特點:

第一,立足小世界。“他們從小世界里看東西,沒有宏大的、居高臨下的說法,對體制沒有道德上的優越感。鄉紳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井水的問題,雞被偷了怎么協調的問題,光是原則是不夠的,要把冬天快過年了農村里有人偷雞這背后的意義搞清楚。”也就是說,他立足于解決在地的具體的問題,特別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正是這些生活構成了鄉村社會最活躍、最生動、最具體的現實生活與未來美好。

第二,溝通大世界。“他們的立足點是自己的小世界,但能夠和大體制進行溝通和迂回,利用大體制,對大體制有解讀,有自己的說法。”也就是說,通過鄉紳這個橋梁,人們把小世界弄清楚,同時也能對大的體制、權力也理解得很透徹,從而更好連接和運用外面的世界與資源,建設好自己的小世界。今天的鄉村振興,就是需要這樣既能聯系鄉村、深入鄉村,又能聯通外面世界、外面市場,把外面資源引入鄉村的“新鄉紳”。

第三,溫和而堅定。“公共知識分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出一個普世性的原則,提出理論、知識、道德、行為上的典范,做一個批判者。而鄉紳是很溫和的,它不做這樣的普世性評判或者倡導。”這一點很重要,也很關鍵。鄉紳不是鄉村社會批判者,不是什么公共知識分子,更不是特別理念的推動者,而是鄉村世界的守護者,是傳統鄉村的復歸者。他們吸收外來的思想、資源、市場,不是為了自己一個批判而重建的什么鄉村理念,而是讓鄉村守住鄉村的理念、鄉情與鄉愁。所以,他們立足小世界,他們的氣質是溫和的,他們要解決實際問題;他們不是封閉的,他們溝通大世界,他們好奇而堅韌,他們要對接體制,為小世界堅守一個好的出路。從歷史上看,儒家文化始終以一種溫和而又堅定的主導姿態,引領人們的思想道德。所以鄉紳歷來都是堅定信奉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傳播者與捍衛者。

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鄉紳群體已經是一種鄉村態度和鄉村精神。這種鄉村態度和鄉村精神是中國鄉村的歷史魂靈,是純粹的鄉情表達與傳承,是迷人的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種鄉村態度和鄉村精神廣泛存在于中國的城市和鄉村、政府和企業之中,存在于全體中國人的靈魂與文化之中,用這種精神來促進鄉村建設,是現實可行的,也是最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

三、今天的鄉村振興,既需要時代精神,也需要弘揚傳統的“鄉紳精神”

21世紀的鄉村建設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的鄉村建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工程,需要對鄉村生活狀態從內到外有一種細致體察,同時需要立足于不同鄉村的不同實際,正視鄉村建設中的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決。用傳統“鄉紳精神”來說,就是要從小世界出發,去協調大體制資源;從主觀努力出發,去追尋最好的、與鄉村相適應、相協調的結果。鄉紳人物可以成為歷史,“鄉紳精神”卻永遠閃爍在鄉村世界!

今天看來,這種“鄉紳精神”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面向未來的發展世界。根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第三步的完成時間是2050年,也就是說,鄉村振興戰略至少還需3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不是一場激烈的社會運動而能一蹴而就的,必須有“溫和而堅定”的“鄉紳精神”,堅定不移地向前,步步為營地推進鄉村建設。

第二,構建一套理性的、日益成熟的鄉村建設的發展理念、發展措施、發展工具、發展路線。傳統的鄉紳就是一種代表,是分析性、理解性、代表性的人,是話語的提煉者、發聲者,是傳統鄉村建設的原則和規則制定的協助者。今天的鄉村世界不同于傳統的鄉村世界,不是自給自足的經濟,但是鄉村建設,作為一種建設行為,就必須有原則、有邊界。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建構,原則就變得很重要,就要給它定義,你干什么,原則是什么,要為什么服務。這就回到了立場問題,鄉紳是一個立場問題,不是政治立場,而是一種社會性的立場,你要做事,要和一群人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再從這個立場出發看世界。需要對我們的現實有更全面、更精確的把握,他們能更加有效地推進一些變革。”正因為如此,長江生態環保、五礦建設集團、中交集團這些大型國企都在和我們談合作,湖南建工鄉村發展有限公司更是已與農順達成戰略合作關系。他們很好奇,為什么我們的小公司常常能拿到鄉建的大項目?我的解釋是因為我們已從事鄉建十幾年,成績雖不突出,但就是有股慢慢往前拱的精神。還有,我們有一些特殊的鄉建專家——我們這個“專家”,不是中央來的專家,而是“土專家”。說得形象一些就是,在我們的“土專家”面前,國家的政策我們懂,老百姓的話我們也懂。而且,用我們的話語體系和專業,能夠在政府和百姓之間做好連接;也知道鄉村建設項目存在什么問題,用什么辦法可以及時地解決;在現有政策規定下,利用現有條件,如何比較好地解決具體問題。現在回頭一想,這不就是我們的鄉村建設團隊所具備的“鄉紳精神”嗎?

第三,需要對接鄉村內外世界的精神、行動與能力。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們湖南農順發展公司。只要進入他們的辦公室,會議桌和辦公桌上到處堆滿了厚厚的“大綠本”——農順公司自己整理的《鄉村建設政策匯總》、《土體綜合整治政策匯總》、《礦山修復政策匯總》。他們談話中,最引以自豪的也是對政策的熟悉和解讀。他們從事的每一個項目,都要對有關政策、法規進行的充分研究和應用。既要堅決規避政策風險,也要發現市場機會;不清楚的地方,就向政府政策部門進行請教,向行業專家咨詢。這是小事情,卻是大思路,更是溝通和解讀大體制的一項典型工作。

當然,鄉村建設是屬于多頭管理的事項。需要對接的政府部門多,具體項目也存在不同的情況,對對接人員的要求也相當高。有的同事常常感到困惑。有一次,一家鄉村建設團隊來到公司交流,農順公司總經理孫永泰的回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首先認可各種情況、各種問題是現實存在的,同時要從心理上明確地接受,就不會抱怨什么;然后,再積極地和政府有關部門探討溝通機制、決策效率等問題,重點放在積極落實到工作行動上去。所以,他總結說:“業務若要搞得好,兩腿就得使勁跑。”他也是這樣在政府和項目之間不停地跑,不停地“落地”、執行,效果也就顯現出來了。我想,這應該也是一種精神,一種“立足小世界”,解決具體問題的精神與追求。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到,除了這位湖南大學念過EMBA的農順公司總經理,我們鄉建投資公司的負責人是湖南大學法學博士,農創集團的負責人是英國諾森比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農創環展的負責人是德國萊比錫大學社會科學院碩士,鄉村相見媒體負責人是哲學博士,農順公司董事長、鄉建投資公司總經理等還是從省市機關重要崗位過來投身于鄉建事業的主要負責人……我們鄉村建設團隊聚集了這么多博士、碩士,以及海歸和曾經的政府公職人員下到鄉村,是不是真有點像當年的“鄉紳”呢?至少,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種“鄉紳精神”、一種鄉村的情懷、一種為鄉村發展而奮斗的勇氣與力量!

四、新時代、新使命、新發展呼喚“新鄉紳”,更需要呼喚、培養和發揮傳統“鄉紳精神”

所以,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每一個鄉村建設人士,多少都應當有一種“鄉紳態度”,一種“鄉紳精神”。我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當然,鄉村建設必須擁護和愛護的是中國的鄉村政治治理體制。用項飆的話來說就是:“從道理上來講,我們還是要慢慢邁向政黨制度,以這種專業團體的方式來組織社會生活,而不是靠鄉紳所維護的道德秩序和帝國秩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好,那也是鄉紳的現代化,好的人民代表就應該是鄉紳。人民代表應該就是從小世界的角度去討論政策。”

我們提倡這種“鄉紳精神”,自然也提倡去吸引那些當年走出鄉村、關心家鄉的成功人士,以及德高望重的退休還鄉人員,他們如果成為“新鄉紳”,一定能夠發揮更好的鄉村社會治理的作用。即使那些不能回到鄉村的人士,甚至祖輩就是城市人的人士,也最好擁有一些“鄉紳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去關注鄉村、關心鄉村,為鄉村出謀劃策,哪怕只是吶喊助威,也是一種善舉。我們合作的北京“綠十字”等鄉建團隊,在鄉村推動修家譜、建祠堂的鄉建活動,其實就是一種恢復和加強鄉村精英聯系和歸屬感的很好的方式。“鄉紳精神”需要依托,家譜、祠堂就是一種傳統在今天鄉村建設的發揚與光大。當然,這一切都必須與時代適應、與時代結合、與時代合拍,才會是最實在、最應該鼓勵的一個促進鄉村發展的力量。

從實踐看,“新鄉紳”——我認為這是一個充分正能量的詞——或者稱之為“鄉賢”或“新鄉賢”——他們對今天農村發展的作用非常大。我身邊就有多個生動的例子——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張帆。他出生于大山深處的沅陵縣肖家橋鄉,沅陵縣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他通過金融工作和投資創業成功后,于2008年8月聯合幾位愛心人士,發起設立了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推動的不僅是沅陵的鄉村教育,到目前成百上千鄉村學校的因他的善舉而受益。還有一位是三諾生物董事長李少波。幾天前,他希望委托我們的農道基金會為他家鄉設立一個像“鄉村相見小院”那樣的鄉村活動機構。他說,愿意拿出祖輩在村中心的兩畝地,并且出資建設。他希望用我們“鄉村相見小院”的公益理念和鄉建團隊,在他的家鄉溆浦縣花橋鎮百花村建立鄉村文化活動中心,同時做綠水青山改造,做水庫水源的生態修復……他們自然是新時代的“新鄉紳”或者“新鄉賢”了。

據我所知,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已經有意識地采取措施,引入“新鄉紳”回到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了。比如,爭取鄉村成功人士回到鄉村,用他們在外面打拼的積蓄,在鄉村投資辦廠;有的回鄉人士,則利用在外面積累的人脈關系,給鄉親提供產業發展、種養殖技術、銷售渠道信息,解決農業技術更新迭代緩慢,以及一些農產品長期滯銷的問題。總之,面對今天和未來的鄉村建設偉大的歷史使命,需要更多的“立足小世界,溝通大世界,溫和而堅定”的“新鄉紳”的力量。盡管今天我們不把“新鄉紳”當作一個實際的群體,我們講的是一種個人的氣質、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鄉村發展的精神。也就是說,鄉村需要真正的鄉土愛護者、鄉土的思考者、觀察者和行動者;需要眾多對鄉村充滿好奇,不斷去追問、去觀察、去沉淀的人士加入建設之中。如果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擁有和發揚“鄉紳精神”,熱心參與到鄉村建設中去,鄉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面對鄉村世界,我想到了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過的一句話:“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堅定的人能夠改變世界。”因為他們的堅定創造了意義,而人是“意義”的生物,這種力量遠超我們的想象。我們需要的是保留鄉村的美好,改變那些破壞了鄉村美好的東西。所以,無論什么時候,做好鄉村的事,關鍵在人,關鍵在人的鄉村情懷與鄉村精神,當然還需要傳統的“鄉紳精神”。用傳統的“鄉紳精神”,呼喚中國傳統鄉村的美感、融合當代中國的小康生活與幸福追求,并且通過這一切把人心更好地凝聚起來,落實到鄉村建設中去,特別把鄉村產業經濟、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鄉愁煥發出時代精神與時代的模樣,我們的鄉村也就一定會是一個美麗的、留得住鄉愁的鄉村了!

至此,我想到了一句很豪邁的話:“鄉村建設需要把自己作為方法。”而從本質上說,把自己作為方法,需要勇氣,需要自我設計目標,需要自強,更需要智慧。感謝項飆的《把自己作為方法》把我帶入了一個很美好的話題,也啟發我思考許多新問題。讀書如此,也是生活中的一大幸事了!何況,這本書的主題與我們從事鄉村建設的一個社會主題——“鄉賢”或者“新鄉賢”有關。在此,以讀后隨感的方式,向項飆表示敬意與感謝,也期待我的同事們安排讀書時間,好好讀一讀這本書,一定會有許多新的收獲!

作者孫麟系湖南農道公益基金會理事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鳳凰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国产人人精品一区 | 伊人麻豆影院青草国产 |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久精亚洲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mⅴ | 亚洲h片在线观看高清 |